搜索
朱湘山的头像

朱湘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28
分享

沙海遗韵

朱湘山

 

祁连山、马鬃山、宽台山、黑山……它们像列队的兵,渐渐黯淡于我的身后。眼前看到的,是一种无法忘却、无法抹去、无法抗拒的永恒框架:苍凉,无限的苍凉。

所有的风景都带着坚硬粗犷的质感,绝无小桥流水、莼鲈之思的细腻和柔软,更无杏花春雨、草长莺飞的繁华和纤丽。天空是明亮的银白,地面是沉静的灰。数不尽的黑色砾石在戈壁滩上闪着亮光,起伏的沙丘泛着铜锈,我仿佛行进在一片由金属制成的世界里。

从玉门到敦煌有250公里的路程,我们一路疾驰,于中午时分到达敦煌,入住敦煌山庄。山庄就在鸣沙山下,在这里可以夜晚听沙鸣,晨起闻驼铃。酒店外墙是土黄色,走进酒店,在长廊的两侧密密麻麻地布满褐色的戈壁滩的鹅卵石,恍然走进一个苍凉西域古时的城堡。一行5人中,有4人是南方航空的女士,除我太太外,另外三个都当过兵,一个曾经在西藏军区服过役,另外两个在海军工作过,曾经沧海难为水,对于即将西出阳关的雅丹,对于春风不渡的古道,对于体验前路的荒凉、偏僻和险恶的环境都有一种过尽千帆的洒脱和通透,对我在行程上的规划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旅程,充满了和谐。

千年敦煌,坐落在甘肃省西北部的沙漠里,向来是丝绸之路的驿站,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枕挺拔巍峨的祁连山,北邻嶙峋蜿蜒的北塞山,以敦煌壁画驰名世界,是历史文化遗产莫高窟、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一个世人无不知晓的旅游圣地。

从莫高窟的壁画石刻到九色鹿的神话传说;从鸣沙山的连绵起伏到月牙泉的清澈不枯;从雅丹地貌的鬼斧神工再到玉门守关的历史,敦煌的故事源远流长,每一处都有吸引我们前去拜谒的动力。这里是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气候干燥,降雨量少,但是谁又能想到有一条清澈河流穿城而过,将这绿洲一分为二。

这条河就是党河。它源于祁连山的雪水,全长近四百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也正是这条河流让原本地处干旱荒芜的沙漠之城变成为茫茫戈壁中的一片绿洲。如今的敦煌拥有近20万常住人口,城市化发展迅速,而位于城市中心的党河两岸,更是经过了有关部门的专项规划,修建了大量的古风建筑和彩灯装饰,为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鸣沙山、月牙泉堪称是大漠戈壁中的双璧,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心驰神怡,陡生“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慨。站在鸣沙山上环顾四方,蓝天高远,雁阵惊寒,一面是绿洲,三面是浩瀚的沙海,鸣沙山就温婉娇柔的横卧于湛蓝的天空下,远处走来一队队的骆驼,驼铃声声惊扰了沙海的宁静,那是游人们在重温千年商旅的旧梦。在这里,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过滤,绵绵黄沙铸就无与伦比的天下胜景。那大漠的朔风,把山脊、沙坡塑成连绵沙海,形成缓慢平适的波纹。于是,天地之间都被铺陈得和谐大方、澄明碧净,满眼皆是通透。色彩单纯到了清纯,气韵就委和到了极致。

走遍大漠,难得见过这样蓝得通透、蓝得浓郁、蓝得明净的天空;也从未见过如此松软于细,延伟于整的沙山湖海,叠着绵长炙热的阳光,既有黄金的颜色之灿烂,又有着黄金品质之尊贵。

鸣沙山的下面,一泓碧水状如弯月,名叫月牙泉。历来沙漠清泉难以共存,水火难以相容。在这茫茫的沙海里,即便有一洼浊水,也算是一种奢侈的旷世奇观,但眼前的月牙泉如同一弯新月静卧在黄沙之中,泉水清澈明净,味美甘冽,在沙山群峰的怀抱中静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受狂风暴沙的袭扰,却依然碧波荡漾,晶莹剔透,泉水湛蓝,翡翠般镶嵌在金子般的沙山里。泉边苇草茂盛,绿树成荫,鸥鸟翔集,水映沙山。对于月牙泉千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至今尚无人能够解释清楚。以月牙泉的品貌,它该落脚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富春江畔的清流,或是从丽江到九寨沟的花荫里,无论如何,这茫茫黄沙的怀抱怎么会是它的皈依?

然而,在这里,山水林泉却和谐共生了几千年,漫天的飞沙,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从未把它吸干,千百年来,它不为流沙而隐去,不因干旱而消失。在茫茫大漠中傲立于世,在满目荒凉中独此一景,在黑风黄沙中涵此一水,深得造化之神奇,天地之韵律,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一大奇观。

莫高窟修筑于鸣沙山的断臂上。通往莫高窟入门处,大约有十分钟的步行路程。进入洞窟后,瞬间即被溶化!在莫高窟,所有的雕塑栩栩如生,带着千年不朽的态姿和微笑。每一个场面,非是独具一双慧眼能够参透,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流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刻板容不下鲜活的生命。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生命的脉搏和呼吸。面对其他的风景,人们还能驻足思考,而这里,一进入就会精骛八极,神思千年,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叹,这才是生命的辉煌啊,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漠然物外。

莫高窟壁画内容既有佛教经变,也有道教演义。佛教与道教在这里完美兼容。敦煌不愧是飞天的故乡,飞天的形象几乎覆盖了绝大多数洞窟,无论是巨大的坐佛还是卧佛,线条的刻画细柔生动,达到了美的极致,这是壮美和优美的完美统一,是轰轰烈烈之后的灿烂与宁静。从魏晋,隋代,初唐,盛唐,晚唐,西夏到元代,经过了千年洗礼,莫高窟将宗教以美学完美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将璀璨的中华文明保存至今。

一切艺术瑰宝,都不会只是呈现单方面的意象。它们期待着仰视的人群,它们为观瞻而生。一幅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感叹,就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人们在观看壁画,也就是在审视自身,在莫高窟的里面,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并存于兹,历史的景观和民族心理的景观相得益彰。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这不亚于一种聚合,一种感召。于是,莫高窟就成了民族心底一种神圣的积淀、一种恒久的向往,一场多彩的梦境。

有人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历史通过画笔和雕刀复活了千年的历史,岁月幻化成满窟的浓墨重彩,从一幅幅壁画和一尊尊雕塑上,我们听到了历史的呼吸,当岁月斑驳了庄严肃穆的造型,呼之欲出的只剩下欢快腾跃的生命活力。参观莫高窟,人们仿佛一群流浪天涯的士子,被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驱使他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趋步前行。终于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语,静静看着光影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静静看着敦煌千年来的变迁。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那并非炫丽的外表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是因为它已成为一种仪式的、人性的,深层的蕴藏。人们在这儿看到了宗教的世界,看到了美的历程,看到中国文化千年的标本。

站在莫高窟的前面,我默默地念着敦煌的名字,冥冥中好像听到一种来自远方大漠深处的召唤,那是隔世的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还是苍茫沙漠的飞沙走石?是莫高窟流不尽的伤心泪水,还是孤城遥望玉门关的一声叹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