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湘山的头像

朱湘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1/06
分享

那船那港湾



   朱湘山/海南


              一

在海南,说到吃海鲜,懂行的人一定会告诉你:去潭门吧,那里离西沙最近,海鲜都是刚从西沙的深海里打捞的;在海南,要打听海洋文化和南海的历史资料,人们也会告诉你:去潭门吧,那里的南海博物馆资料内容详尽;在海南,要买海洋工艺品,人们还是告诉你,去潭门吧,因为那里满大街都是文艺气息十足的海洋工艺品商店。

来海南二十余年,早就听说了潭门的名字,但却不是因为吃海鲜,而是关于解救渔民的大事件。

那是寻常的一天,我太太的单位忽然接到紧急任务:潭门的渔民在南海岛礁附近打鱼,竟被菲律宾当局无理扣押,在我国政府的多次严正交涉下才答应放人,省政府指示南方航空公司安排一架波音757飞机去把渔民接回来。

任务完成后,执飞的机长写了一篇长篇通讯登在《南方航空报》上,详细介绍了这次专程迎接渔民的诸多艰难曲折。这件事给留下深刻印象,那时我常想,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这些勤劳的渔民兄弟,不顾某些国家的无理阻挠、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到那些地方捕捞?在自己的领海范围从事捕捞,为什么会被一些国家的军方无理扣押,没收渔船物资,还进行所谓的审判?如果不是祖国的关怀,在困难之中施以援手,那批渔民兄弟还不知要在荒岛上关押多久。从此,潭门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

潭门渔民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开发西沙、南沙的特有群体,潭门人世世代代将黄岩岛视为祖宗之地,保卫黄岩岛不仅是荣耀,也是捍卫他们的传统。

谭门渔港离西沙群岛最近,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一级渔港,是海南岛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 之一,也是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后勤的给养基地和深远海鱼货的集散销售基地。2006年,中央和地方投资5000万元扩建了潭门港,使其成为可以停泊1000艘渔船的国家中心港口。

五月,繁花迷人,海面上氤氲着薄薄淡淡的轻烟浅霭,有时竟令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座座村镇就浮游在波光潋滟之中,我们就是在这时陪同客人到的潭门。繁花使渔港景色灵虚中透出几分烂漫,更加风情万种。层楼掩映间,蔷薇花秀色可餐,美人蕉争奇斗艳,那红白带黄的满地格桑花,让络绎不绝的游客,首先就被这绚丽的景色迷乱了双眼。

如果把浏览潭门景观比作阅读诗章,那么,潭门堪称是一首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相融合的诗篇。古人诗云:“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眼前的情境就是最好的体验。

 

2013年4月,习总书记专门到潭门进行考察,从此,这个南海之滨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其海洋文化的藏世之美和慢调风情渐渐地揭开了神秘面纱。

渔业,是这座千年古镇的主题词,是潭门的灵魂;而文化则是它的展现方式。全镇各个角落散布着旧渔船,堪称是古典美学的凝缩之地,到处散发着令人脱尘忘俗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小镇的质朴玄渺,古旧得仿佛同外界失去了联系。踏在润滑的石板路上,似乎走进了时间深处,生发出一种时空错位的神秘感觉,说不定哪扇门“吱呀”一开,迎面会碰上一个古装的渔家姑娘。南洋风格的骑楼中,一种以耕海为主体的数千年文明进程中的文化符号,让他乡客子亲炙了一部南海的历史,看到了海洋文化高贵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守望,体味到高华、隽永的墨香文脉。

来到渔镇,最主要看渔船,在潭门港,到处是帆樯林立,千姿百态,各种高大上的远洋渔船错落地停泊在港湾。不同于海口等地都是些近海作业的小渔舟。静止的船舶上挂着以红色为主调的旗帜,有小国旗、有上面写着“一帆风顺”、“永令旗”等字样小旗,迎风招展,这是谭门渔民心灵护佑,一艘大船上印着“造大船、创深海、捕大鱼”,深刻体会到这些勇敢闯海者的气魄活力和九死不悔的拼搏精神。

当地有将近150艘船,六成以上都去过黄岩岛。据悉,潭门镇渔民下海主要是为了捕捞苏眉、石斑、龙虾、海参等珍贵鱼虾贝类海鲜,而不是普通的海产品。上述海鲜珍贵产品,在南海的珊瑚礁盘上才有。如黄岩岛附近海域石斑鱼和苏眉鱼很多,还有丰富的贝类。

每年赶海节是渔港的盛大节日,缘起于潭门渔民特有的闯海气概与本地南海鱼耕文化,渔民出海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海活动,祈求保佑来年人、船平安,获得大丰收。一百零八兄弟在远航生产作业的过程中遭遇台风全部牺牲。村民为了纪念他们,每到出海时节,村里人都会去到庙里祈求出海平安,准备鱼、肉、香、饭团等祭祀用品,这个祭海活动从自明朝沿袭至今,已经延续了600多年的历史。

在潭门的大街小巷,在美丽的兄弟海滩,在喧嚣的渔港码头,到处张扬着迷人的风致和特殊的文化魅力,随便走进一个地方,就会有民族艺术瑰宝展现在眼前;无分男女老少,都热情奔放,人们俭于物质,而丰于自然,富于诗性。令我感触尤深的是,当下,伴随着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为干预,经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日益加剧,人们远离自然、告别传统,生命正逐渐失去光泽,心灵中充满现代性的焦虑。反映在生活中,所凭借的高科技产品愈多,同自然的接触就越少,诗意的存在也就愈益稀薄。而潭门渔民的醒目之处,正在于他们不去追逐城市的时髦,始终固守初心,不忘传统,始终以船为梨,以海为田,走出自己的独立人生,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对大海的热爱,坚持祖祖辈辈出海打渔的生存方式,不为城市的繁华所困,体现出素朴而神秘的潭门渔业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奋斗,引发出人们对于大自然、原生态的基本价值的遥远而温馨的记忆。

无论是海上还是渔港,声音和色彩高度统一,渔歌和笑语组成一个格外神秘而淳朴的渔家“宇宙”。在浩大的时空中,通过一个个渔家人的奋斗与脉搏展现了自古迄今的无穷的生命活力。这里多的是粗犷而真实的历史遗存,无须借助于深邃、高超的理念,也用不着附加什么猎奇的视角和矫情的浪漫。表面上看,这偏僻的渔村,似乎是被诗意与哲学遗忘了,其实质却蕴涵着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回归与生命还乡,攒集了太多的心理文化和哲学命题,“贫穷,孤独和衰老并没有夺取他的意志,自信和对人,对生活的热爱”。

从明朝开始,甚至是在明朝之前,海南潭门镇人就在南海中讨生活,包括黄岩岛。据汉朝史籍记载,当时针对海南渔民进行征税海洋农产税,税率是20%,采取的是实物征税。即渔民捕获5颗珍珠就须缴纳1颗珍珠做税收但不必缴纳质量最好的,而是选择“中等之货”,“逢五纳一”,但不对普通的海鲜鱼类征税,征税的对象是珍珠等贵重品。

尽管当地政府今年对渔民的引导是上岸、休闲渔业和深海养殖业,但当地的渔民主业仍然对远洋捕捞情有所属,对祖祖辈辈的薪火传承还是难以舍弃,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和无理阻挠,深入到三沙等地进行远洋作业的原因。

实际上,潭门渔家的耕海历史,是一部血泪斑斑的历史。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不完全统计,1989年至2010年,周边国家在南沙海域袭击、抢劫、抓扣、枪杀中国渔船渔民事件达380多宗,涉及渔船750多艘、渔民11300人。其中25名渔民被打死或失踪,24名渔民被打伤,800多名渔民被抓扣判刑。

1989年4月13日"琼琼海00224"号船在南沙中业岛附近海面捕鱼时,渔民黄昌标、郁业友、郁业轩三人被菲律宾驻岛军队抓扣。

1995年3月4艘潭门渔船在南沙仙娥礁附近被扣。62名渔民被关押进巴拉望监狱200平方米的牢房内。其后10个月的时间内,菲律宾当局公开开庭28次,以"非法入境罪"对渔民进行审讯。

1998年1月11日在黄岩岛北部打鱼的渔民陈则波和另一艘潭门镇渔船的20多名渔潭门镇渔民在黄岩岛作业被别国军人干扰民被菲律宾方面抓扣,押至苏比克湾海警站,关到5月6日才被释放。

1999年5月潭门1艘渔船去黄岩岛,遭菲军舰追赶被撞沉,11名渔民落水。渔民陈则波和2名同伴被菲方捞起后扣押,至7月份才得以释放。

2000年5月26日晚"琼琼海01068"号渔船遭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冲锋枪扫射,船长符功武被击穿心脏,当场死亡,其余7名渔民被菲军扣押至公主港的巴拉望监狱。

2006年4月27日潭门渔民陈奕超所在的"琼琼海03012"号渔船在南沙群岛南方浅滩生产时,遭到一艘武装船只袭击,4名渔民被打死,3名渔民受伤,其中两人重伤。

好在近年来由于国家海上实力的增强和对渔民的系列保护措施的加强,这种情况正逐年减少,渔民出海的安全感正日益增强。

“赶海人家”,作为潭门首屈一指的滨海主题餐饮,同博鳌“海的故事”一样,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已然成为琼海旅游小镇的新地标和必游地。其建筑风格采用了独特的渔船主题,利用了许多老渔船上的船木、海里的珊瑚、贝壳、礁石块等等原生态材料进行整体装修,配上传统煤油灯的点缀,打造出一个氛围浪漫、环境优雅、富有沧桑感用餐环境。

坐在“赶海人家”里,细细凝看着锈蚀斑驳的木头。我在想,当年,这些普通的木头被打造成木船的时候,曾承载过多少生活的希冀和生命的嘱咐,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一次又一次地到达彼岸,一次又一次地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而今,独具慧眼的创业者将这些普通的木头打造成为“船木”,供游人们歇息的桌椅时,这一块一块古老的船木,依然展现着坚硬铁铮的不屈筋骨,以固有坚硬的的特质,将历史的沧桑集聚、提炼、积淀、沉重地凝固在袒裸年轮的肌纹和泪迹般锈蚀的船钉上。这些完全失去“船”的形式的木头,重新以崭新的生命形式再生复始。不知道多少年海水的浸润,不知道多少年阳光的雕刻,留下的是褐黑色的骨质和乌铁般的本质,包含太多苦难的凝聚,这些古老的船木己成为现代科技时代最珍贵的记忆。

堪资欣慰的是,这种老渔船形成的文化,在海南的各地得到了有效的弘扬,实现了浑厚的亮相。如果说,楼宇雅居里的古船造型和家具是一精心制作的古体格律诗,展示着归真返璞、大巧若拙的强烈沧桑,那么,镇头巷尾的旧渔船拼制的文化景点,则是一首充分体现大众化、人性化的现代自由诗篇,同样彰显着文化的庄重雅致,只是变换了一种形式。

走进南海博物馆,仿佛走进了南中国海,眼前依稀看到浩瀚的海洋,听到了澎湃的涛声。

坐落在潭门兄弟海滩附近的南海博物馆,以浑朴的造型凸显了历史名镇、海南渔港、时代文明三大主题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科学发展理念,博物馆位于潭门中心渔港,距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9公里,共有八个展厅,是一座旨在展示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保护南海文化遗产,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综合性博物馆。
    我们首先参观了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在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唐宋以来,中国政府将南海诸岛纳入版图,设府管辖;设置水师,巡海守卫;拟定地名,持续管理。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进一步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实施管辖,南海建设日新月异,海南渔民对南海的开发所作出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贡献。
    第二展厅参观了南海自然生态陈列。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区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在广袤海域中散布着众多岛、礁、滩、沙、洲。陈列通过海洋生物标本、陆地生物标本、矿物与活体海洋生物等动静结合的展示内容,全面、集中地展示了南海自然生态、生物与资源的多样性,为民众铺开了一幅广袤、深邃且富饶的画卷。
    第三展厅参观了西沙华光礁号沉船特展。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是南宋时期的商船,于1996年发现,1998-1999年试掘,2007-2008年正式发掘,出水文物逾万余件,以陶瓷器为主,另有铁器、木质船板以及少量铜器残片。展览以华光礁号沉船为核心,立足于沉船本身,通过数万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结构剖析展示,对沉船的发现、出水、船体、船货等信息进行全面释读,以小透大,再现了古代中国海帆樯鳞集、梯航万国的恢弘历史。

说到南海航行,就不能不提到潭门家家店铺摆放的《更路簿》,这是当地渔民自古以来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是一种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或是一张手绘的航海地图。在琼海、文昌等地,渔民传抄《更路簿》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一个罗盘加一本《更路簿》,让中国渔民在没有精确的航海图标和卫星定位系统的时代,顺利前往南海作业,并下南洋进行交易。它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而图中记载的航海路线,航行要领,气象水流,更不知是多少渔民用鲜血换来的"生命航线"。这是海南渔民对“海上丝绸之路”航行的卓越贡献,也为证明西沙和南沙群岛属中国领土领海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让海风吹拂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走在南海博物馆的大厅里,面对那些生物骨骼的众多标本,我的耳畔常常响起一个声音: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你们打不败他”。

人的真正胜利只能是精神的胜利无论在物质上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世人崇高的敬意。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才使我们感动,才使我们和追随大海的渔人一样,追寻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

我恍然间明白了潭门渔民前仆后继、劈风斩浪的勇气之源何在。为什么当都市里的我们渐渐老去、只能缅怀当初的激情时,这些面容苍老黝黑的渔民身上却仍旧充满了年轻时探索未知的憧憬?所谓勇敢,所谓希望,不是白纸上的几行美丽书法,而是他们发自本心、要冲破黑暗云层的努力,那是一种不计得失、不惧失败的天真,它穿越了无尽的海雾惊涛,并且,终将获得胜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