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蜡峰、碧绿湖水,铸就华夏第一“盆景”——嵖岈山。时隔五百年跨21世纪纪元,山水之间,悄然隐现一座石亭——吴公亭。亭子虽然不大,却因与当年淮南才子吴承恩,由此山奇石得其灵感,创作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有关而格外引人注目。
亭锁南山口,端庄肃穆;依山环水,更显古朴典雅。坐立亭中,尽收山水妙趣:仲秋时节的秀密湖,看不到澎湃的浪涛,也听不见激昂的喧嚣,微风吹起的水纹,恰是秋水静开的花;没有帆影的湖面,尤其显得宁静;唯有湖中鱼儿,不时跳出水面,像是要打破这秋湖雅静,然而,湖大鱼儿小,只能留下几波细小的涟漪,荡漾在吴公亭前。
湖水的一角,由水下挺出几块巨型蜡石,如光滑的擎天大柱,直矗蓝天;所谓蜡石,即石头的外观润如蜡,色红黄的特殊形态;虽然它没有手中把玩的美玉圆润,但这种犹如神工打磨出来的棱角溜圆、满山形态各异,不曾经过玉化的花岗岩山石,其美感和坚硬的品质,却远非普通石头可比。由于这面山体从水中延伸出来,看不见隐匿在水下那段“擎天柱”,究竟还有多长,也看不出湖水有多深。当光滑的巨石倒影,映在湖面的时候,正是一幅山水相依,充满神秘色彩的山水画。人站立在震撼的蜡石堆砌的山体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坐立于吴公亭,山峰却在脚下了。
如果拨开湖岸茂密的林木,还能透过秋黄的百里原野,望穿千里山峦,看那长江水面的白帆;清晨遥望南海徐徐远去的油轮,夜晚远眺洞庭湖游动的渔火……可谓坐立吴公亭,举目识千里!
但湖面倒映的浮云,又仿佛把人带上天空,俯瞰脚下的山峦与飞掠山间的幽境:山中奇石层出不穷,如佛如魔,像人也像仙,耐人寻味;奇石堆奇山,奇山出奇观原也平常,当奇石与通幽的曲径,和数百年古树同时出现在山间的时候,宛如回归遥远的穷谷。尤其是在阴暗的角落,不断由厉鬼和猛兽一样的怪石出现;那没皮没脸的“妖孽”!乍看也像蜡石一族,却不解,会在壮美的山体,抹上黯淡的怪影!其造次的作态,仿佛“神猴”也“望月”兴叹;给人以“山深无尽头,步步出惊悚”的感觉。如果能够想见,那不过是盘古,早年凿刻蜡峰的时候,散落于深谷、留给后人清除的残渣废屑,也就见怪不怪!想必那“‘石雕佛身’山中坐,‘蜡塑人形’顶天立”的优美大气、林立山顶的擎天蜡峰,就是这山的魂了。身处吴公亭,犹如走进漫步于天、俯瞰尘世的境界!
很多人不见嵖岈山中吴公亭,在吴公亭却能看见很多人;我也仅是出游此山,进亭小坐,不想多年的劳神困惑却茅塞顿开,故而摘录下来留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