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薛邦城的头像

薛邦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9/05
分享

俯首为民情不改 用心修田志尤坚

    薛邦成 程婧

    董效先先生,生于1936年6月,庄浪县朱店镇董湾村人。1954年—1956年在县供销社人事股任股长;1956年—1959年担任庄浪县、静宁县县委办公室文秘工作者;1959年—1963年担任朱店公社武装部部长;1963—1973年担任郑河公社副书记、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1973年—1979年担任卧龙公社书记;1979年—1985年担任南湖公社书记;1985年—1990年担任庄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90年—1992年担任庄浪县供销联社主任;1992年担任庄浪县老干部局局长。庄浪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工作者。

    一、学生序言

    他是庄浪梯田建设首开先河者。他打响了庄浪水平梯田建设的第一枪,他开创了庄浪水平梯田建设的先河。世界上尊崇的:在生活中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在战场上第一位冲锋在前的人,在中国第一家搞改革开放的人......。有很多人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但庄浪近百万亩水平梯田是如何建成的?全国梯田化模范县的光荣称号是从何而来的?我们应该首先记住的是第一位策划者、动手者,向坡山陡屲挑战者。

    他是卧龙水平梯田建设的总指挥。他既是卧龙公社水平梯田建设的总设计师,又是组织领导者和总指挥,也是亲自参与者、建设者。他有郑河建设水平梯田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从最初的各个生产队单打独斗,至生产大队优化组合,至冬季几个大队甚至全公社的大会战,至常年专业梯田队长期作战和年底大会战相结合。都是在他的领导下全班子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他深入大队、生产队,梯田战场第一线,看土质、查冰冻、抚人心、鼓信心,决心改变卧龙陡坡地、“三跑田”,产量低,吃不饱的现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税收。春季,他冒着黄风土雾,夏季顶着烈日炎炎,秋季淋着倾盆暴雨,冬季忍受冰雪严寒,经常坚守水平梯田建设最前沿,他被评选为中共庄浪县委员会农业学大寨先进工作者。

    他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家。自古至今,做大事者必须做细做实,这是一种长期功夫和精炼素质。他在双河镇大队调查时,农民给洋芋、玉米除草,他亲自蹲在地上用手抛土,掏拔周围的草是否除干净,叮咛只有斩草除根,才能使粮油长壮,才能使产量提高。1974年,在董书记来卧龙的第一个年头,就把卧龙公社的农田基本建设试点定在刘罗大队,他常年和群众干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尽管条件十分简陋,生活非常清贫,日子极其艰难,但从不嫌弃,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有一次遇见暴风雪天气,由于他在改土点上山爬坡,两只老式的黄胶鞋变成了冰鞋,脚也冻僵了,他来到一位农民家,农民的老婆看见就把董书记的鞋子要着脱下来,架在一点小火炉上往干里烤,刚放在上边没有几分钟,他突然记起双合镇的一项工作没有安排妥贴,就马上穿起湿漉漉且冰冻的鞋子急匆匆又去了双合镇改土现场。像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

    他是一位慧眼识人敢于用才的伯乐。七十年代,庄浪卧龙,人才奇缺,由于体制限制,有才能的人也进不到体制内。他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苦心培养干部,而另一方面从民间不断发现人才,举荐人才。千里马需要伯乐才能发现,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是金子埋在地下无人发现也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他说:“修梯田也需要很好的指挥人员,需要策划方案、保证人员安全、调整进度、人员合理组合搭配,有限的工具也要合理分配,老弱病残的人要给予适当照顾,还要监督不勤快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他在抓刘罗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期间,成立了“铁姑娘队”,并挑选农民的女儿罗翻调担任队长,后来被培养成十分优秀的国家正式干部。1975年,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蒙占辉自愿回来改变家乡面貌。他如饥似渴,视才如命,如获至宝,将他很快培养成为政治上合格,业务上过硬,思想上又红,忠诚担当,为民服务的好支书。平时经常谦卑地与他探讨理论知识,进行文化学习,商榷如何建设卧龙等问题。

    他是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者。“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他把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这句诗领悟得淋漓尽致。他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认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之一就是公有制。他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英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植根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相融于人民。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卧龙的梯田建设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也依靠人民群众;卧龙的脱贫致富和整个发展依靠23000多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他问计于民,问策于民,问需于民,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他是一位真正爱民如子的好干部。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通了与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距离。他几乎天天下基层,走田间,访农户,问长问短,关寒照暖,当老百姓没有粮食吃的时候,他“厚着脸皮”向上级申请争取;当卧龙党政干部、银行职员、商店营业员、中小学师生、医院大夫护士、山集梁村农民等,没有水喝时,他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看您作为不作为,有无愚公移山的精神,有无干事创业的魄力与气慨,于是在他的带领和亲自策划下,动员组织各方力量,克服人力物力财力等种种困难,在卧龙中学师生有力配合下,深挖几千米的渠道,终于将深沟里孙家渠大坝水抽调至各个单位学校医院商店等的旁边,大大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由于吃水问题,卧龙不知道调离了多少干部、教师、医生等各方面的人才。他执政为民,视老百姓是天,视老百姓是地。只要老百姓能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他就安心了,能够睡稳觉。为了充分利用水平梯田的优势,为了深耕土地,提高农民的粮食产量,苦口婆心说通有关生产队腾出一块地方,用来建设机站,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购置了一批拖拉机,用于翻地,比人工比牲口的效率增加很多倍。为了机械耕地方便,磨破嘴皮,耐心说服,协调邻队进行土地交换,绝大多数都成功了。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深刻认识到,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他是基层领导干部,最了解百姓的苦和难,他最理解人民的心和想,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身和家。他认为只有把人民当亲人,人民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只有把人民的事放心上,人民才会把我们放心上,如果人民受苦,我们还悠闲的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难道我们心中没有愧吗?这是董书记几十年扎根基层的深切体会。

    他是关心青年爱护青年促其进步的长者。青年是未来,青年是希望,青年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接班人。青少年强,则国家强。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公社内部青年广播人员、会计人员等要参加高考,他亲临宿舍关切地询问:“你们需要什么帮助,缺什么资料,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他多么希望卧龙的青少年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结果卧龙77年78年79年考上大中专有几十个,他情不自禁,激动不已。那时候国家急缺人才,毕业后包分配,卧龙的青少年考出去一个,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还会带动家庭致富,弟兄姊妹有出路,关键是带动家庭成员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增长了见识。

    他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践行者。我国1956年至1984年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85年至1993年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1994年以后至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1990年—1992年担任庄浪县供销联社主任,正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时期,他深刻反思文革时期我党所犯的左倾思想和错误,认真学习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学习现代商品和市场经济知识,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带领县供销社的职工以自己的服务、信誉,优质、特色的商品赢得顾客的信任,占领市场,解决职工就业,给国家缴纳税收,为庄浪财政增添砖瓦。

    他是庄浪静宁合并大县的笔杆子。1956年—1959年担任庄浪县、静宁县县委办公室秘书。作为县委办公室文秘工作者是非常综合的岗位和角色。首先,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精确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和领会上级的各种文件精神,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他能了如指掌,如鱼得水;其次要能写材料,包括报告、讲话、文件、报道等,为了写材料赶材料,他经常加班加点至深夜,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苦思冥想,字斟句酌,反复锤炼,但他却能够应对自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能够写作一个大县文字材料者廖若星辰;再次就是协调各方,党政之间、党的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等需要沟通、汇报和交流。他年轻有为,精力旺盛,腿脚勤快,让领导放心,让其他方面满意。

    他是革命老干部的知心人。1992年担任庄浪县老干部局局长。他充分认识到革命老干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抛头颅、洒热血、打江山、新中国建立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他在学习上引导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在待遇上关心他们,积极反映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诉求,积极鼓励他们为庄浪的建设、改革、发展献计献策。老干部工作是政策性、敏感性、重要性和地位性极强的工作,做得好,老人家满意,积极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如果做不好,影响他们情绪和积极性,会带来一定麻烦。这项工作需要成熟稳重、富有经验、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深度理解老干部政策、地位和作用的人担任。董效先先生曾经是庄浪县委久经考验值得信任的老干部工作局局长,实至名归。

    他是庄浪县委纪律检察委员会的领导。1985年—1990年担任庄浪县纪律委员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纪律检查委员会是监督检查党员及其领导干部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的职能部门,为革命建设改革保驾护航,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保证,为本县党员干部健康成长去除疾病,践行着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说明董书记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谋事实,工作实,做人实,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时刻用党章、党的准则和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跟县委、党中央保持一致,一生光明磊落,浩然正气,廉洁奉公。

    他是忠诚于党有担当负责任的好书记。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向上向前的力量,蕴藏在每一寸生机勃勃的土地上。要与民同坐一根板凳,将“书面语”转为“民家话”,做人民的“圈内人”“身边人”,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勤思富民之策,笃行利民之举。脚上有泥、手上有茧、心中有民,方为忠诚本色。多进百姓门、多走田间道、多问农家事,浑身泥土气息,却是担当模样。他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衷心;对人民的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人民群众和职工一往情深、恩深爱重。

    他是海纳百川包容性极强的好班长。以他为核心的卧龙领导班子有王副书记、郜主任等好几人。他知人善任,具有积极地民主作风,善于听取班子成员的不同意见,正确的认真采纳,不正确的合理舍弃。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所受教育程度不一样,经历不相同,性格绵柔、软硬、激进与否各异,为了大局,为了将卧龙等单位工作搞好,他胸襟开阔,善于包容,能够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与优势,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庄浪卧龙等单位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梯田功绩

    庄浪梯田是雕刻在庄浪大地上的“美丽画卷”,展示了庄浪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决心、意志和毅力。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农业专家考察庄浪梯田工程后,他们纷纷赞叹:这是世界奇迹,是绘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在这幅美丽的“画卷”背后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不怕困难深入一线的县党政领导干部;有夜以继日、心系群众的乡镇(公社)干部;有流血流汗的农村社队干部和群众。董效先就是这样一位勇开庄浪郑河公社梯田建设先河、受人爱戴,把实事好事办到人民心坎上的好书记。

    董效先先生在基层工作近30年,曾在朱店公社、郑河公社、卧龙公社、南湖公社等地工作过。在职期间,正是新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困难且是“文革”极“左”的时期,他本着不饿死一个人,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初衷,下大力气主抓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兼抓其他方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荣获中共庄浪县委员会表彰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工作者”称号,也是一位优秀的公社书记。

    1963年5月,省人委发出《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 庄浪被列为黄河中游100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10月22日,县委召开有公社书记、主任和大队支部书记共373人参加的农业工作会议,传达全国第三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决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1964年初,《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2月27日,县人民委员会召开水土保持座谈会,会上县委副书记杜德奎介绍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治山治水发展山区生产的经验。之后,时任郑河公社副书记、革委会主任的董效先同志立即调查上寨大队地形地貌特征,很快形成考察方案,得到郑河公社书记邵映玺等同志的肯定。董效先同志作为上寨大队的驻村干部,立即组织上寨大队支部书记、队长,实地查看并研究,确定了农田基本建设的地点。他亲力亲为组织人员制定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方案,勘察丈量地块,预算土石方数,抽调精干劳力,组成小组,统筹调配,一场与天斗与地斗的改土大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上寨地处关山东部,属于基岩裸露的断层地带,石块遍布,杂草丛生,改土难度大,大石头撬不动,就用钢钎子打眼,组织人员自制炸药,用炸药爆破,垒石垫土做帮堰。他小儿子患“猩红热”疾病,非常严重,家里人催他回家,他担心工地安全,害怕无人指挥造成田埂塌陷,就坚守在工地没有回家。经过群众苦战三个多月,终于修建了第一块石帮堰水平梯田,遍布石头荒坡的“三跑田”变成了肥土丰厚的“三保田”。

    1965年上寨大队增产丰收,鼓舞了群众治山治水、改变面貌的信心和勇气。上寨大队受到了省委、省革委会的表彰奖励,成为庄浪县农田基本建设的示范大队。

    1971年1月15日,中共庄浪县委六届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议》,号召“举旗抓纲学大寨,鼓足干劲赶昔阳,三年粮食翻一番,奋战五年跃上纲,全民猛攻七一年,誓夺一亿七千万。”为了响应这一号召,也为了老百姓吃饱肚子,董书记日夜坚守在改土现场,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狠抓一个“干”字,落实一个“变”字,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决为改变郑河公社的贫困面貌,大干、快干、实干、巧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之后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远学大寨、近学上寨”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

    逢蒙虽巧,必得良弓。圣主虽知,亦待英雄。庄浪梯田建设是庄浪九届领导班子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齐心协力修出来的,这项工作貌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需要决心、毅力和智慧,更需要人才队伍,蠢干蛮干是不行的。董书记最大的优点就是有担当、会管理,善用人,工作方法得当,能够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他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营造出鼓励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哪里最需要、哪里最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

    1973年,董书记被调到卧龙公社担任书记,到任后,他总结郑河公社的农田基本建设经验教训,进一步认真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坚持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班子成员意见,尊重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卧龙公社多次受到表扬奖励,被评为先进集体,涌现出一大批好人好事和先进个人。

    1975年庄浪县委、县革委会联合下发《关于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大搞秋冬农田基本建设的决定》,在全县掀起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刘罗大队被确定为卧龙公社农田基本建设的试点,又一个农田基本建设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董书记肩上。他在卧龙办了很多令群众终生难忘的事情。让我们来听听亲临亲见他的人眼中的书记是怎样一个人?

    三、亲临评说

    卧龙公社机关干部张展同志眼中的董书记:八十五岁高龄的张展同志,七十年代是卧龙公社的一名干部,后来为庄浪县一中教师,他说:“在我眼里,董书记是‘三才’出众的一个人,党性强,平易近人,心底善良,关心群众生活,注重人性化管理。我在卧龙工作期间,目睹他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干部群众学文化,学政治,有时还去卧龙中学给老师和学生交流,鼓舞士气。他来卧龙不到半年时间,把卧龙公社的方方面面管理得井井有条,同事之间关系处理得很融洽,干部过去那种怕下队、怕没饭吃的顾虑也没有了。记得有一次,公社干部孙文辉病了,他带了几个公社干部,还叫上我一起去看望。干部职工谁家里有困难,他主动帮助解决。董书记常说的一句话是'巧妙用人比费尽心思管人更重要'。他用'理人、安人、传帮带'来代替'管人',他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好领导,干部群众从心底里感激他。”“工作中,他把生活安排、集体生产、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有机结合,采取灵活机动、切实有效的方式,推动全公社农田基本建设,表扬先进队,批评落后队,让先进带动落后,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他亲临一线,坐阵指挥,精进不休,止于至善,一场农业学大寨的农田基本建设在卧龙公社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还成立了具有卧龙特色的'梯田专业队'、'铁姑娘队'。 他的这种奖罚分明的办法,让那些不搞集体生产'等、靠、要'的人,为了要回销粮睡着公社门口耍性子的人心服口服,也让后进大队赶上了先进大队。董书记大会小会多次提到公社和各大队要重视驻队干部的生活,也要求驻队干部一定要关心困难群众。认为只有照顾好驻队干部的生活,才能留住人才,他们才能安心把卧龙最基层的工作搞好。董书记是一位体贴民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的好领导。”

    卧龙公社刘罗大队支书罗保祥眼中的董书:记卧龙公社刘罗大队党支部书记罗保祥说:“1973年,董效先同志从郑河公社调到卧龙公社担任书记,当时全县正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卧龙也不例外。

    1974年,在董书记来卧龙的第一个年头,就把卧龙公社农田基本建设试验点定在刘罗大队,他经常和群众干在一起,吃在一起。有一次大雪天,由于他在改土点上山爬屲,两只黄胶鞋变成了冰鞋,脚也冻僵了,他来我家,我老婆看见就把董书记的鞋子要着脱下来,架在我家小火炉上烤,刚放上没几分钟,他突然记起双合镇的一项工作没有安排妥贴,就马上穿起湿漉漉的冰冻鞋子去了双合镇改土现场。

    董效先同志善于发现人才,也乐于培养人才,他说:'修梯田也需要很好的指挥人员,需要策划方案,保证人员安全,加快进度,合理组织,精心搭配人员及如何有效使用有限的工具,老弱病残的人要给予适当照顾,还要监督不自觉不勤快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他在抓刘罗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期间,成立了'铁姑娘队',并选罗翻调担任队长。董书记说,梯田就是战场,完不成任务绝不能下战场。据统计,在他的领导下刘罗大队共修建农田达4000多亩,基本上把地都整平了。

    董书记是一个讲究实事求是的人,不为表功劳而搞虚报浮夸的事,他关心下属,爱护群众,老百姓挨饿的时候,他就想办法申请回销粮,想办法倒茬施肥,增产增收,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如今,卧龙群众说起董效先这个名字的时候,凡是卧龙老一辈上过改土战场的党员群众都会给他一个响亮的名字'好书记'”。

    卧龙公社仇梁大队文书仇养乾眼中的董书记:卧龙公社仇梁大队文书仇养乾说:“董书记是一个甘于吃苦的好书记,在条件极差的卧龙公社任党委书记,他从不抱怨,也不提条件,不搞特殊,心里装着卧龙人民,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是一个努力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人。我和董书记初次见面的时候,是他给卧龙中学师生做报告的那次,那时我还是一个学生。董书记说:'同学们,你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比起自己的父母,你们很幸福,要珍惜时间,珍惜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出了社会,以自己的才华,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让自己的亲人过上好日子,你们奋斗的目的是要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让家乡远离你们。家乡的贫困面貌靠你们来改变'。全体师生听了他的讲话都很感动。他调走以后,有好多老支书和农村老人很想见他,念念不忘,我把董书记的照片给他们看时,他们含泪说:'我终于见到这位救命恩人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好领导。'

    时至今日,卧龙群众只要有人一提起当年的董书记,群众就想起他带领兴修的水平梯田、办起来的农机站、修建的学校等,他尊重同志们,善于采纳下属良好的建议。记得有一次选择仇梁小学校址时,郜主任和支书仇维珍建议选在七个生产队的中心地段乔家湾,说是那里几个队的学生上学远近都能照顾到。董书记同意,最后就修建在那里,建成的学校群众和师生都很满意,人人赞叹。

    他除了接待上级领导,以及召开重要会议在单位,其余时间都在队里抓工作,早出晚归,时常扛着一把铁锹。如果晚上下一场雨,天麻麻亮他就起来出去在院子挖个坑看墒情,及时通知群众抢墒适时播种耕作。”

    卧龙公社工作人员台冠华眼中的董书记:卧龙公社工作人员台冠华说:“记得董效先同志1974年前后调到卧龙公社任党委书记,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解决公社所属单位的吃水问题。卧龙公社驻地以前吃水非常困难,山集梁村三社的群众吃水要到两三里地以外的孙家渠或者苏家山村深沟里去挑水,四社的群众要到两三里地外的马沟村一社的沟里去挑,好多人调侃说'山集梁的人,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公社(现在的乡政府)所属的单位工作人员因为吃水困难不愿意在那里工作,学校调来的老师,工作一头半年就想方设法调走了,公社的干部也一样不愿意在卧龙长期工作。大家都说'卧龙缺水不留才'。董书记为了留住人才,解决干部职工安心工作的问题,他带领公社的工作人员,挨门逐户调查群众使用的井水流量、井深、水质等,通过分析研判,决定在山集村梁三社的麦场旁边打一口机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他亲自去县上请求资金援助,找水利局协调,得到援助,很短时间机井就开挖了,但第一次由于各种原因,找水失败。董书记不甘心,又去三集梁村二社的孙家渠调查,发现那里有水源,于是就请来水利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分析研判,决定在孙家渠与山集梁之间建设两级提灌工程,由于缺少资金,他就去动员卧龙中学的师生义务开挖压管渠道,动员山集梁村群众筹资筹劳建设机井房,大约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山集梁二级提灌工程,把孙家渠的水抽到山集梁,并在公社、中学、医院、供销社、粮站等处修建了蓄水池。彻底解决了那里的人畜饮水问题。群众喝着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大家纷纷称赞说公社调来了一个好书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

    董书记在卧龙工作期间,重点工作就是抓党的建设、抓农田基本建设、抓生产,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他起早贪黑,奔波在单位和改土战场之间。

    为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1975年董书记去县邮政局要来了一台淘汰了的电话交换机,并邀请县广播站出技术,公社出钱,生产队出电杆、出人力,对全公社农村广播网进行改造提升,实现了全公社户户通广播,大队通电话(单线载波电话),为生产大队与公社之间的联络提供了方便,电杆和电话线是那时乡村唯一现代化的标志。从此,卧龙公社变成全县唯一一个通讯设施比较健全的公社。

    七十年代后期的卧龙公社,干部仅有的交通工具就是三辆自行车,他下乡检查工作很少骑自行车,留给公社的办事员去县城用。每天晚上回到单位,就召开广播会议,表扬白天遇到的好人好事,指出当天工作不足之处,部署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他在卧龙公社的几年时间里,卧龙的每一个山岗和沟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卧龙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梯田英雄,比如以刘罗村罗翻调为代表的‘铁姑娘队’;以马沟村八十岁老人马玉林为代表的梯田标兵,闻名全县。

    董书记为卧龙人民改变贫困的生活环境作出了很大贡献,吃饱肚子的卧龙人民打心眼里感谢这位人民的公仆,如今卧龙层层水平梯田,粮油苹果丰收,青山绿水,卧龙人民更怀念这位鞠躬尽瘁的书记。

    为了能把新修的梯田深翻深耕,尽快增产,他开始筹建卧龙农机站,由于没有整片的建设用地,他着手在各村兑换调整土地,村与村之间兑换土地阻力很大,很多人不愿意兑换,地块远近有矛盾,地与地之间肥瘦也有差别等,他克服重重困难,协调各村,终于兑换了大约十亩建设用地,修成了卧龙农机站,购置了东方红40、东方红28型拖拉机各一台,铁牛55型拖拉机两台,解决了农田深翻深耕的问题。

    他还给卧龙中学提供了部分基地,作为师生学农场所,也给教师提供了一定的伙食补贴,这样教师也安心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也逐年提升,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卧龙中学有十名同学被不同的中等专业学校录取。为了发展科技,他还在卧龙石山村的方家湾建起了‘卧龙农业科技站’,聘请了苏山村的苏维俊担任站长,在那里试行科学种田,为群众推广粮种,科学施肥,为提高粮食单产起到示范作用。

    董书记对卧龙群众情况了如指掌,关心群众的疾苦,哪家有困难就帮哪家。七七年参加高考前夕,董书记亲自找公社的文书、会计会谈,让他们给少安排加班加点的工作,腾出时间好好复习,他还亲自到我房子来,问我在学习上有啥需要解决的困难吗,有没有学习资料等。当时,我感觉他不像一位公社书记,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董书记是一位自律自强、清白做人、严谨细致、认真做事的好党员。重视抓党组织建设,重视培养和选拔党员干部。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民,助人为乐,平易近人。在他的关心照顾下,公社的张亮珠、马国录,王庆琳等几个半脱产干部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感召培养带动下,罗翻调、郭宗明、陈首刚、孙文辉、魏国祖等同志先后走上了领导岗位。

    他还重视抓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创办企业,他来卧龙不到十年时间,石灰厂、砖瓦厂、农具厂等企业异军突起,这些小型企业不但方便了群众,还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当他调离卧龙的那天,群众自发组织欢送会,公社的会议室挤满了人,有的老同志热泪盈眶,依依不舍,把当时的王丕显书记也感动哭了。他是卧龙人民心中的恩人、公仆。”

    回来支援家乡大学生蒙占辉眼中的董书记:回乡大学生蒙占辉,1975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回乡改变家乡面貌,是一位心系落后地区和具有远大理想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后,先后担任民兵连指导员,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对于重视人才的董效先同志来说,看到蒙占辉这样的大学生,如鱼得水,很快,这位热心大学生就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多年的工作配合,蒙占辉对这位老领导情有独钟,他说:“我和董书记交往,印象最深刻的四件事是:第一,他工作细致入微。1975年初夏,董书记来双合镇大队检查工作,有一次在第五生产队做包谷的除草工作检查,每到一块地,他总要蹲下身子,把已除过的包谷根部土堆用手抛开,检查杂草是否除净,除得不彻底的要求返工,这种工作态度对我影响很大,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那年,我们大队的包谷喜获丰收。第二,他对粮食亩产量的准确把握。我大队三生产队有近百亩川地,董书记说适宜种包谷,1978年引进了新品种包谷,长势特别好,包谷成熟后,我们自己估算亩产四百斤,当时驻我队搞路线教育工作的马局长认为我估冒了,我对马局长说,董书记来三队的地头看了不下四回了,我们的这个标准恐怕达不到董书记的要求。果然,在我向公社汇报产量的时候,董书记说:‘我对你们三队的新品种包谷每平方米多少株,每株产多少都细算了,每亩产量接近五百斤,你们按每亩四百斤上报不行。’秋收后果然亩产量和董书记估算的一样。事后,马局长说:‘占辉,你们都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所以对粮食亩产把握比较准确,以后各种粮食产量就按你们估计的向公社汇报,我没意见。’通过这些细节,我看到董书记的确心里装着农业,装着百姓。第三,永远忘不了的一个半馒头的故事。1976年因自然灾害,粮食大面积减产,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靠回销粮供应才行。记得1977年3月,我大队各生产队百分之三十的困难户需要回销粮解决吃饭问题,我为此事犯愁,正在我焦头烂额时,有一天中午,公社广播突然通知我来公社商量事情,我忍着饥饿,拖着疲倦的身子,徒步七八里地到了公社,董书记和郜进录主任耐心地等着我,董书记见到我高兴地说:‘经公社党委会研究决定,鉴于你们大队困难群众较多,给你们特殊照顾,下拨5000斤回销粮,你把指标领下去尽快摸清困难家庭,争取按明天把粮食发到群众手中,要保证不能饿死一个人。’我高兴得快要跳起来,准备起身就走,郜主任问我吃了没有,我说吃了。董书记接着说:‘看你嘴皮干哈一层,那里像吃过饭的样子?’他边说边转过身子问公社大灶的魏师,有没有啥吃的东西,魏师说剩一个半馒头。董书记说,‘快给占辉拿来吃去’。我接过二两面的一个半馒头,好像接过了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任务,边吃边一阵风似的往回跑,心想:‘我这个回乡的大学生终于能对得起饥饿的父老乡亲了!是他无微不止的关心增强了我的工作信心’。第四,1976年正是我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时期,董书记说:‘在公社各大队适宜的地方修建高标准、高质量飞机场式的大块梯田’。接下来卧龙公社规划了好几个百亩战场,双合镇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安全、方便,包抓领导必须住在工地,作为支书的我,当时就住在山上生产队的饲养院内,高粱干馍馍和水就是我们的两餐。长期吃,口舌生疮,董书记看到后,让我回去吃几天热饭,还教我把馍馍用水泡上吃,就不会创伤口腔。他的细心照顾,增强了我们几个负责人的工作干劲,年终保质保量完成了梯田建设的任务。时至今日,那一个半馒头的余香依然回味无穷;那无微不止关怀的话语依然在耳边萦绕。正是董书记这种关心群众疾苦的精神感动着我、提醒着我、鞭策着我在后来的税务工作中,认真对待每项工作,我也学会了用这种方法关心我的亲人和同事。”

    卧龙公社会计辅导员马立眼中的董书记: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在卧龙人民心中,董效先同志就是一个有办法,会管理,勤俭节约,团结同志,关心群众的好党员好干部。卧龙公社会计辅导员马立说:“当我看到86岁高龄的董书记‘七一’在老干部局唱红歌的模样,我就想起他七十年代初在卧龙公社的感人事迹,他刚到卧龙人民公社担任书记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全公社23000多人,花钱靠救济,吃粮靠回销,还要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展各种群众运动。在新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困难时期,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扛着沉重的担子,咬紧牙关,勤勤恳恳,战胜了困难,开创了业绩。他在任期间,卧龙公社没有出现一例冤假错案。卧龙公社各项工作考核名列全县十七个公社前列。他知人善任,团结同事,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班子内部一条心,和群众一条心,心里时刻装着别人,不贪不占。他不但重视抓生产,还重视抓党组织建设,抓基础教育。董书记在卧龙担任书记七年时间,群众一片呼声和赞誉。是他给了我半碗饭的半脱产会计辅导员工作,让我有了生活的经济来源和信心。那时我父亲因病去世,他雪中送炭,鼓励疏导,让我从悲痛中站起来,我才有今天的幸福。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培养出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儿子。没有这样的好心人,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

    女儿董书牝眼中的书记父亲:董效先女儿董书牝说:“小时候和爸爸聚少离多,印象中爸爸总是穿着一双妈妈做的布鞋,行走時经常扛着一个铁锹,一年能穿破好几双鞋子,生活也很艰苦,有一次我去爸爸单位,食堂一人一个白面馒头,我打了一个白面馒头,爸爸给他自己打了一个玉米面粑粑。我看着这两个颜色不同的馒头,知道爸爸有胃病,吃上玉米面就反酸。我问他为什么不打个白面的?爸爸说一样的吃饱就行了。长大后我才知道爸爸不想在同志们中间搞特殊,他的一个白面馒头的给我了,只好打个玉米面的吃。记得1975年的一天,西北师范大学有个叫蒙占辉的大学生自愿回来支援家乡的建设事业,县一中金威老师带领我和同学们去他家里学习,走到村口碰见扛着铁锹去改土工地的爸爸,金威老师开玩笑说你爸爸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爸爸和我们打了个招呼就急急忙忙走了。我和金威老师在蒙占辉家里坐着,不大一会儿,就听见爸爸在广播里讲话,讲当天的梯田任务完成情况和各队的表现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老师和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说我爸爸讲得很好,我那时只是觉得高兴,对爸爸从事的职业和干的事情不大了解,可现在回过头来看,爸爸在修建庄浪梯田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后辈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是一个豁达、敢闯、有责任、有担当、乐于助人的人,也是一个功成不居的人。言传不如身教,爸爸虽然忙于事业对我们姊妹关照得比较少,但他教会了我们吃苦耐劳、勇于担当、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崇高美德,他给我们后代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董书记说:“县委书记加治宽、史俊英、刘思义、主任卢哲敏等领导对我工作的支持、鼓励和培养,让我增强了工作信心,还有卧龙公社副书记、革委会主任郜进禄、副主任孔繁清、李善堂等班子成员和张展、郭宗明、陈首刚等公社干部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卧龙人民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在改土修田中度过了困难时期。我走过的路虽然很艰苦,但回想起一个黄面馍馍大家分开吃,同志们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工作热情高,干劲大,那段岁月很乐观,也很有意义。”

    一位在工作上能做到让上级非常满意,下属点赞的领导,就是一位出色的领导。一个能让老百姓在半个多世纪后仍然对他的所作所为记忆犹新,甚至永远怀念,这是难能可贵的。董效先就是这样一位心里装着群众,脑中有宏图,手中有办法,肩上扛责任,脚下接地气的好书记,也是一位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化解民忧、纾解民困、俯首为民的实干家,更是一位把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忠实贯彻并将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好党员好干部。愿我们的党以后多培养这种勇于担当、不怕艰苦、德才兼备、甘于奉献、富有家国情怀的好领导。 董效先同志在卧龙公社工作了七年之后又调去南湖公社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

    二0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资料来源:

    庄浪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张展

    庄浪卧龙原仇家梁大队 仇养乾

    庄浪县卧龙中学高级教师 台冠华 原庄浪县原双合镇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为县税务局水洛税务分局局长 蒙占辉

    庄浪县文化馆科级干部 马 立

    庄浪县原刘罗大队党支部书记 罗宝祥

    本文作者: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学院 薛邦成 庄浪县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程婧

    资料整理:

    庄浪卧龙镇干部兼刘罗村党支部书记 赵 辉

    审核校对:

    庄浪卧龙镇原仇家梁大队文书 仇养乾

    庄浪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张 展

    中共平凉市委政法委员会调研员 董书牝

    总攥编审: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 薛邦成

    庄浪卧龙镇原仇家梁大队文书 仇养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