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志刚的头像

李志刚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笔杂谈
202212/11
分享

历史尘埃覆盖下的卑微与伟大 ——长篇小说《大酒坊》创作札记

2022年秋天,长篇小说《大酒坊》终于出版。披阅年余,增删四次,四十五万字。除了出版,这本书还将成为年代电视连续剧《大酒坊》的母本。写作日久,浸淫日深,总觉得故事里的男男女女都有了血肉灵魂,一旦搁笔还有些舍不得,于是就唠叨上几句作为留念。

凡有饮水处,皆知牛栏山。顺义这地界养酒也养人,北国酒乡,又是京畿门户,轶事旧闻犹如遗珠遍地,串起来就是传世之珍。2020年的盛夏,北京顺义区影视家协会、绿港蓝天文化公司邀我赴牛栏山采风写剧。李总交代,写就写牛栏山的百年沧桑,写就写牛栏山的精神所在。

可沧桑何在?精神何在?

每靠近牛栏山一步,天便会蓝上一分,云便会厚上一层。天地之间,牛栏山如同一粒清黛色花苞,在潮白河萦带环绕之间含蕊欲绽,犹如一轴古画。走得近了,才窥见它的真面目。盈盈数丈,草木蓊郁,绿意盎然间隐约袒露着青灰色的山体,嶙峋枯瘦,形同槁木。山脚下是一处人迹寥落的公园。满园绿树葳蕤,山花烂漫。一眼望去,这山,美则美矣,却不甚魁伟,甚至都配不上一个“山”字。跟心里长久以来臆想的高大宏峻相去甚远。

乡间耆老说,牛栏山是平原上的侵蚀孤丘,海拔在八十米上下,覆压三余里。明时设铺,清代设漕河营。斯时,山麓闾阎扑地,绣幕风帘,人烟凑齐。后百余年,采伐无度,加上山体侵蚀,眼下只剩下了一座残丘,十万人间繁华都成了过眼云烟。

多少岁月的磨砺才能把一座山销蚀如斯?牛栏山的沧桑不消说了,可它的精神何在?

一个下午的时间,我长久地坐在山脚下。相比起采访,也许这才是一种直抵心灵的沟通。四周岑寂,唯有草虫唧哝。风从寥远的塞外一路颠沛,长途奔袭之后,到了牛栏山便成了长弩之末,毫无力道地掠过萧萧草木。也许它原想在山巅林莽歇歇脚,可渗入山体的酒糟香味又瞬间充盈起风的血脉,有了酒的怂恿,北风再次变得醇厚劲霸,一路长歌直扑潮白河,掠起粼粼波澜。

这风就如牛栏山的酒,峻烈、充沛、醇厚,直指人心。

与牛栏山初见,人跟山相看两不厌。灵犀暗通,突然就有了感应。牛栏山最出名的是二锅头,它的精神自然就蕴含在酒里。

我开始翻阅大量资料:地方史志、晚清资料、京城风物、旗人习俗、北京俚语甚至酿酒工艺。牛栏山绝对是天造地设的酒乡。这块土地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又得燕山庇护,山间气候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水为酒之血,粮为酒之肉”,上苍青眼相加,牛栏山畔就是潮白河的冲击扇区,沃野百里,阡陌纵横。潮白河水和优质农作物共同造就了牛栏山烧锅清峻醇烈的北酒之魂。

成就牛栏山的还有四通八达的水陆运输。顺义是京北门户,自来交通发达。向南去,潮白河是北运河的重要水源。由白河码头装船,牛栏山烧锅可以直通苏浙。向北去,镇子上骆驼店星罗棋布,多伦商贾往来如云,驼铃声声闯出了一条直达草原的古道。

牛栏山人没有辜负上天赐予的禀赋。清朝康熙年间,牛栏山造酒业达到了历史高点,《顺义县志》载:“做是工者约百余人,受雇于治内十一家烧锅。所酿之酒甘冽异常,为平北特产......颇脍灸人口,而尤以牛栏山之酒为最著......”

除了纸上的记载,更多的是遍布牛栏山的历史印记。御封的“圣井涌泉”、乾隆暂驻的御憩亭,富顺成号老烧锅的斑驳院落,还有杂陈着岁月痕迹的簸箕、笸箩、酒斗、酒篓......牛栏山就在天子脚下,即便是引车卖浆者流也自带三分富贵气。于是,几乎每一处古迹,每一个老物件都会牵扯出一段传奇:从宫廷到江湖,从王侯到平民,从官府到市井......如同一轴历史长卷,纸页被渐渐拉长,人物、故事便眉眼鲜活地栩栩如生起来。

这方山水的滋养,注定不会让人平庸。它的壮大始终伴随着世事的兴替。牛栏山酒肇兴自康、乾,发展于嘉、道,壮大却在同、光。晚清数十年风起云涌,黄海海战、庚子国难、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皇城侧畔的牛栏山无疑首当其冲地会受到时局的强烈冲击。可令人疑惑的是,巨变中的牛栏山烧锅却逆境而生,并最终把盘结如虬的根须深深扎入历史的积尘当中。

在写作过程中,我经常会长久地注视牛栏山镇的老街图。酒坊、庙宇、教堂、首饰楼、骆驼铺、大烟馆、裁缝店......这些标注着细小文字的小黑点曾经生活着有血有肉的各色人等,他们挣扎过,失落过,恸哭过,大笑过,向往过。但大多却无声无息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甚至连姓名都不曾留下,唯一永存的是牛栏山人在苦难时代不屈的奋争,这也许就是百年牛栏山的精神所在。

朱肱在《酒经》中喟叹:“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

士大夫钟鸣鼎食衣食无忧自然会将酒推上一个精神高度。而牛栏山的酒则不同。它依山而生,傍水而活,承接十分人间烟火气,自然懂得底层小民百姓的口腹之欲,生存之念。贮酒的泥坛,盛酒的是大碗。一杯入喉,血脉贲张,火烧火燎,肺腑生烟,颠倒淋漓,“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喝了它可以壮胆,可以释怀,可以解忧,可以寄望。无望的时局中,王公大臣、布衣百姓都借着一口一二锅头倾倒淋漓,痛饮浇愁,而后振衣命釂,负重再生。

拥有最纯粹的世俗精神,这才是牛栏山烧锅的最大功用。由此看,怪不得世事逾艰,牛栏山人的生命光彩就愈发绚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