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Q的头像

老Q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4/13
分享

清明随想

每年清明前,我都尽量抽时间回乡下拜祖,这是家族的传统习惯,也是娘的教诲:孝顺长辈才能事业有成,孝敬祖宗才会儿孙满堂。娘的解释是:不知长辈的养育之恩的人是孤独的,孤独的人没办法立足社会成事;你连祖宗都不孝敬,怎会有后代来孝敬你,你孝敬祖宗才有儿孙孝敬你。

年少时不太理解娘的话,只知道听娘的话就行,现在年纪大了,不自觉地想到这些,在意这些话的究竟。回乡下多了,对村里的情况也大概清楚,自然就对号比较:村里事业有成的人都一直把父母带在身边,嫌弃父母的人真的是过着艰难的日子;而没回乡拜过祖的人,都将没有后人回来了。再了解身边的同学同事,结论也如此。由家及国,也是如此,一个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就会事事顺利,怨天尤人就会到处碰壁。我们中华大地到处都有烈士碑,我们要时刻记住,是先烈用血肉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孝敬先烈,我们的祖国就会更如繁荣昌盛。

同一个村子里,都住左邻右舍,同一个家族,都有利益冲突,朝夕相处,总会有磨擦,有时还会反目成仇。这些不高兴的事,都会在每年一起拜祖时得到化解,在拜祖时,谁都知道大家出自同一个祖宗,谁又好意思在祖宗墓前闹情绪?

只有在这时我才领悟到娘的这个教诲。

过几天,娘离开我们就四十一周年了,娘走时,我还未满二十岁。我用足了四十一年的时间去追忆同娘相处的二十年,也没法领悟娘的苦心。

一九七八年,是恢复中考高考的第二年,高中升学率不到百分之十,中专大学的升学率不到百分之七。那年初中毕业就可以报考中专,我报了也考了,但不敢抱任何希望,因为停止中考高考十年前的社会青年都可以报考,我初中的任课老师都在其中。

上中专渺茫,上高中满怀希望,全镇近二千初中毕业生,只招生一百五十人,我幸运地考得前五十名的成绩。爹喜出望外,娘却很平静。我当时是无法理解娘的反应的。

也是这一年,分田到户了,我才慢慢体验到娘的苦衷。爹在外面工作,那时候,还未有“打工”这名词,当时出外打工的人不多,表面上看是很风光很体面的,只有娘才才知道留守的艰难。未分田到户,少了爹的工分,我们分的口粮少,娘知悭识俭总能熬过日子,分田到户了,一个弱质女人,还要去承担男人的粗重活的苦,爹那份表面风光是无法掩盖的。

两年后高中毕业,高考也是过场。高中的同学应届毕业考上中专大学的远远不到百分之七。这时,娘想我回家种田,爹为我找学校复读奔波,我可怜娘的悽凉,也不甘心十七岁就回乡种田,顺应了爹的一片苦心。在复读的一年里,我在彷徨中混着日子,在假日也回家帮忙做农活。这一年,连高考的资格都没得到。十九岁了,我再没理由混日子,也没胆量去闯世界,只好暂时顺着娘的意思去跟伯父学犁田耙地。

未学犁耙之前,我以为耙田不用学都会,可我只会犁田却未学好耙田。犁田有力抬犁转角就行了,可耙田光有力不行,还得要有一定身高才能抬起耙,才能耙平田。

这一年,娘托人介绍女朋友给我了,那女仔年龄比我大,身体也比我高大,很漂亮。娘很满意她贤惠大方。来过两次我都不接受,娘终于说:你同你爹一样,做奴勤,做主懒,你们都做不成什么大事,想过好日子,一定要找一个包容你这些缺点的人。

年盛气强的我,哪会听进耳。

这一年,逆着爹不读书,逆着娘不恋爱,最后还逆着娘不种田去做了农民工。

叛逆,注定了我奔波劳碌的前半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