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昌秋的头像

葛昌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09
分享

老家的玉米爆花儿

葛昌秋

【一】

有一年国庆节,老家的侄子来看老妈,还带来一袋自家炒的玉米爆花儿。不大的玉米粒儿个个饱满,色泽纯正泛着油亮,透着浓郁的乡间气息,让人一见就钩住了味觉,马上就有了想抓一把尝尝的欲望。

顿时,一股清香随着嘴里咔咔的咀嚼声,缠绕在脑海里转出了村庄的印象,把人带到了村口,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立刻沉浸在乡情乡音中。

老妈喜欢这爆花儿,喜欢吃也喜欢炒,这事儿老妈是行家,在村里也算是挺有说道。

玉米是老家的主要农作物,它也叫苞米或玉术,俗称叫棒子,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年轻的棒子被煮熟了就叫老玉米,成熟的棒子碾碎了有面儿有渣儿,即可做成饽饽或窝头,又可做菜饽饽、菜娘子或糊饼等主食,渣子就是做粥了,渣儿粥也叫沫子粥、破米粥、棒渣儿粥,或者叫大渣子粥,它是百姓饭桌上的常客,也是农家饭中的主将,在人们心中是一种名食,名气挺大,可以称为是品牌,非常受欢迎。把棒子搓了或打了,用锅炒了就是人们常说的爆花儿。或许是因为叫苞米,所以才叫苞米花儿。又因炒时苞米粒爆开有爆声,才叫爆米花儿了。

其实,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炒出爆花儿的香脆可口,令人久久不忘。

炒爆花儿是老家的自制零食类的乡间风味,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特产,也并非知名品牌。但在老百姓眼里却很不一般,它甚至可以上得头面宴席,也可以招待名流名家,重要场合中从未显出有什么缺憾。在老家日子里,如果是农闲或者赶上阴天下雨,亦或准备年节的时候,老娘儿几个猫在家里没啥大事儿,只要有人挑头儿一撺掇,张罗着换个口味儿解解馋,马上就有不少响应者。于是,各回各家取“原料”,或者从房沿下摘几个玉米棒子,现场搓搓就完事儿。时候不大,几家子的簸箕、筛子、浅子都聚在锅台前。

挑头儿的找来一些细沙子,再选两个玉米茬子,把沙子放在锅里,然后点灶升升温,等达到一定温度后,沙子变色炒成熟沙,再把玉米粒儿倒入锅里开始翻炒。那根玉米茬子在锅里转圈儿活动,让玉米粒儿均匀受热。这时如果有积极主动者跳出来“发言”的,就能听到锅里有了动静,噼哩啪啦的一阵欢呼,这场炒做就到了尾声。

在锅台上的操作者也是有经验的老手儿,她即要会炒,又得会看火候,欠了生,硬而不可口,也无味。过了有糊味儿,苦且不香。只有恰到好处,那才是正宗正味。然后用大勺将沙子和玉米粒儿一块儿舀到小米筛里,沙子漏下剩下的就是爆花儿。马上把爆花儿倒在簸箕里,如果想加甜味儿,洒点儿糖精水用力摇晃几下,再用笼屉布朦上,晾凉了就是老家的爆花儿。那一刻捏两三粒放进嘴里,随着清脆的嘎嘣声,满口的清香从舌尖到嗓眼儿,一下送进胃口,再细细咂摸嘴里的残渣,那便是欲罢不能的开始。

老家的“炒做”有几种,那口大铁锅里可以炒花生、瓜子、黄豆、豌豆、蚕豆、白薯干儿,在沙沙的翻炒中,弄得满屋满趟街都是香喷喷的感觉,那股百姓的味道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老家的爆花儿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大铁锅炒的,味道纯正,香气清爽,但需要牙口好。另一种是机器崩的,花开如绽,洁白体硕,入口缠绵松沙虚软,被乡邻称作好看不中吃。漂亮的外表如点心中的了花一样,可孩子们都喜欢。记得那个时候在街头,常常有崩暴花儿的师傅,肩上担子一头是机子、口袋,一头是小风匣如煤盆子。每回一大茶缸玉米,可以交钱,赶上没煤了,也能用煤抵换。小孩子们都围着看热闹,既可以听响儿,也可以沾光得几个爆花儿。有的家里日子过得好,舍得崩大米爆花儿,那算是上了档次。

其实,家家户户都图个新鲜。但这个行当,需要有点儿技术,更需要好身板儿好体力。

而沙子锅炒的,只要受热均匀,掌握好火候即可出师。这种方法非常实用,年节的炒两锅待客也挺好,赶上串门儿的来了,坐在炕头儿边聊边吃,弄得满屋子都是香味儿。老家的炒爆花儿,不仅自己享用,也是家里常备的待客小食品,还是探亲访友的特色礼物。当年的下乡知青们,生产队只要分了玉米,他们就张罗着炒爆花儿,然后带回市里送给邻居,非常受欢迎。结婚办喜事的,糖果瓜子里抓上几把爆花儿,也算挺有特色。看露天电影,兜里装点儿爆花儿,伙伴儿们走在一块儿,吃起来响亮出口,自然也是情趣。

现在有了爆花儿机器,一切都非常简单了。放玉米、加糖、点油,不一会儿就出锅儿,黄灿灿的爆花儿非常诱人,也成了老少皆宜的时尚食品。可我还是喜欢老家的炒爆花儿。

【二】

老家的爆花儿没有历史沿革,不用讲究传承,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一捧风干的玉米粒儿,放到铁锅里几个回合炒出来,就成了老少皆宜的休闲食品,一种独特的乡间美味。

老家的爆花儿没有工艺流程,不用科研机构,一盘大灶,一个铁锅,几瓢沙子,再加几个热心的家庭主妇,在一阵呱嗒呱嗒的风匣声中,三下五除二的就弄出了成品。

老家的爆花儿没有商标品牌,不用设计制作,没有花丽呼哨形式多样的包装,一个小浅儿里,一只小簸箕,一个小筛箩子,或者小袋子,半升子,衣裳兜儿都可以盛放。

老家的爆花儿没有网络推介,不用广告宣传,味道好坏,口感如何,没有招商品鉴,认可与否全凭口口相传,一代代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左右邻居十里八村人人尽知。

老家的爆花儿没有季节限制,不用追赶节令,没有安排要求,没有团队组合,更没有指标指令,随心所欲想吃了就可以操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来往谈笑间即能实现。

老家的爆花儿没有特殊原料,不用选择产地,也不用挑选大小品种,更不需质量检验,只要适合的都可以成为炒做的对象。因为真材实料,原汁原味那才是地道味儿。

老家的爆花儿什么都没有,有的是家乡的民风和记忆;老家的爆花儿什么都不用,用的是家乡真心和纯情。老家的爆花儿,老家的味道!老家的爆花儿不仅可以欣赏,也可以品鉴和追忆。但主要的还是供家人和亲朋好友们调剂生活,吃吃聊聊乐乐。

老家的爆花儿吃起来别有情趣,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一粒放进嘴里,入口经舌尖儿运作到后槽牙,在一阵清脆的声音之后,一缕清香弥散在整个口腔,上下牙齿通力合作,创造出人间美味,然后便是细细地咀嚼。那一阵口腔运动,仿佛一下咬住了时光,嚼碎了春秋,迸发着一季的情绪,把积攒的对土地的情愫都释放出来,拽成一道七色彩虹,心里悄悄哼起无名的乡间小曲儿,颇为惬意。此时从舌尖而舌身再舌根的蠕动,上上下下前齿后齿的机械运动,搅动津液的源流滋润,一时间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喜怒哀乐,顷刻间都化作口中的节奏,伴随劳动的歌谣,走向胃口。一阵阵有声的嘴中劳作,带出了幸福的笑容,品尝出生活的味道,记录了奋斗的获得感。

吃爆花儿得有一口好牙,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人们常说的“铁嘴钢牙”,这不仅是一个有口福儿,也是健康的标志。当“武装到牙齿”变成了生活的轶闻趣事,不耻下问换位成“有齿寻问”,诠释着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我们再也不必为填饱肚子而奔波,而勒紧裤腰带去超负荷地拼命了。

如今时代变了,百姓小康了。老家爆花儿的清纯香美,比起花生瓜子儿来,更直接更奔放更干脆。吃花生当孤注一掷拿捏到位,如红颜知己挑挑选选;吃瓜子儿同拨云见日嘴下功夫,似黑白分明来来往往;吃爆花儿可开门见山直来直去,是酣畅淋漓痛痛快快。如果说花生的香美是大家闺秀,温文尔雅,其香气扑鼻满口四溢,细腻浓厚而回味无穷。瓜子儿则是小家碧玉,浓妆淡抹,其香沉缠绵一嗑开心,孤傲雅致而韵味芬芳。而爆花儿却是农家村姑,清纯质朴,其香烈率真天然无饰,本色忠贞而况味持久。

老家的爆花儿品起来一波三折,粗放的嚼过之后,是细腻的加工。这时如果眯上眼睛,翘起二郎腿一点儿点儿的慢品,那种千顷粮田,百岁枯荣境界,是种子的萌动,又是果实的梦想。一切都化作生活的状态,在生命中流淌……对炒的爆花儿相比崩的爆花儿,人们各有评价。炒的实而香,崩的虚而软。一个玉米粒儿随着一声巨响,瞬间变成了比原来大几倍的样子,而且“整容化妆”,一下子就没了原生态,没了当初的朴实真挚的样子,百姓们心里有着不同的想法。土里刨食的人容不下半点虚假!还是实在实际实诚实惠才好!

老家的爆花儿可吃可嚼可品可赏可忆,它是百姓的智慧的结果,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是田园里收获的享受。

【三】

老家的爆花儿家喻户晓,不仅吃起来香甜可口,而且想起来挺有趣味,其中蕴含着不少故事。

在老家只要炒了爆花儿,家里就有开心物,也有了吸引力。柜子里的小口袋儿,或者房梁上挂起来的小篮子里,都可能是藏匿爆花儿的地方。许多时候只能等大人们找出来了,才能有孩子们“进口”的机会。

那时候不少人家的炕上,常见的有三件东西:一个小烟笸箩,一沓烟纸,一盒火柴,一杆烟袋,自家种的旱烟,就是待客之道;一个小针线笸箩,针头线脑,顶针扣子,线轴线板,花镜剪子,那是过家之道;一个吃食物小笸箩,熬粥锅巴,花生瓜子,白薯干儿炒爆花儿,即是生活之道。三个小笸箩成了标配,把百姓的平常生活揽在其中,见证着365个日子。

如果是爆花儿来了,孩子们悄悄往自己的兜儿里装,大人们也会劝告,说这东西吃多了不好消化。于是,张罗着要讲个笑话儿,几个孩子一听有乐儿,赶紧围着大人坐成一圈儿,睁大了眼睛,也不敢出声儿,就等着讲笑话儿。“笑话儿笑话儿,背着二斗爆花儿,爆花儿吃了了,笑话儿也跑了”。说完顺势把爆花儿笸箩收了,孩子们没有笑起来,也无能为力去反驳,只能在失望中捂住自己的口袋儿。

对面屋的三奶讲过邻居大叔的“爆花儿的故事”。大叔是家里面的老大,好多事儿都是他操持,凡事得先为家人着想。那时候条件有限,又因为爆花儿既不是主食,又不能当饭,炒起来还挺费柴火。所以,家里很少炒爆花儿。一般遇到合适的机会了,才有如此大的举动。

但大叔特别爱吃爆花儿,有一回家里炒了几锅,看簸箕里的爆花儿越来越少了,他马上想了个高招儿,找了一只袜子,把爆花儿装在袜子里,别人一看这还咋儿吃啊!谁还敢吃呀!他一下子就丰收了。等别人低头一看,他脚上还穿着袜子。原来他自己找了一双洗干净的袜子,这时候家人才恍然大悟。他以手段让自己“多吃多占”了。之后,他把这些爆花儿藏了起来,留给了年轻的弟弟妹妹们。家长知道后还挺感动,一劲儿夸他懂事儿。等以后再炒了爆花儿,就给他们多留一些。同时告诉他“老大就应该有老大的样子!”有事儿了多跟父母商量。

就凭着这个爆花儿打底儿,等弟兄姐妹们都成了家,他们走的也挺亲近,大家庭过得非常和谐。他过70大寿的时候,妹妹特意送上一篮子爆花儿,向哥哥表达了最美的祝福。因为在地震中,他们的父母双双罹难,全是哥哥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拉扯他们长大成家立业。哥哥捧着这一篮爆花儿泪流满面,妹妹捏了一粒爆花儿送到他嘴里。哥哥说香在嘴里,暖在心里。“这是一爆(抱)还一爆(抱)!”

过去的日子里,因为生活习惯,农村人不大注意口腔卫生,也没有刷牙的习惯,不少人年轻的时候就有了龋齿。常常在田间地头正干活儿,牙疼的就受不了了。难怪民间有“牙疼不是病,疼起来就要命”的说法。不少人为此讨偏方,有的说含花椒,有的说塞煤油棉球儿,有的说找野菜堵……这时候也有人出主意,炒两锅爆花儿,让他们大吃一顿,“以毒攻毒”就好了。这对于牙疼的来说,只是逗个乐儿,但也是一种忠告和提醒。忠言逆耳,让人们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一位张姓老哥平时挺心疼媳妇儿,知道她是个暴脾气,也爱吃爆花儿。那回因为队里出工派活儿的事儿,与队长有了争执而急火攻心,不思茶饭坐立不安。见此他盘腿坐在炕头儿上,大把大把地吃起爆花儿,故意馋着媳妇儿。她一看就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发火一通大吵,然后抓起爆花儿袋子就往外走,要找父母去评理。没想到这一折腾,火儿发了,气儿顺了,走到半道儿就回来。到家后一进屋,两口子一块儿吃起爆花儿来。老张说:“两口子过日子也得炒,不炒就不爆,爆了才有花儿。心里乐开了花,我再去抱她。”他们夫妻俩非常恩爱,吵吵闹闹中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但没想到的是,爆花儿也成了灭火器。一顿爆花儿治了病,也成了村里的美谈。

其实,生活就是讲究顺其自然,原汁原味原配原生态,就如同这爆花儿,如果不炒,怎么会有那满口的清香,怎么会有花开的魅力。人们从中悟出了生活的真谛,有味儿的日子都是“炒”出来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