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10
分享

老年人与戏曲音乐

我年轻的时候,直至退休以前,是不喜欢听戏曲音乐的,也很不理解老年人为何大都特别喜欢聆听戏曲音乐。每见到老年人守在收音机、电视机前全神贯注地聆听(而不是观看)戏曲音乐节目时,这个问题就会使我感到困惑。

据我了解,这些喜欢听戏曲音乐的老年人,除了年龄大致相当之外,其身份、地位、性别、籍贯、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大不相同的。我就想,是大致相当的年龄层,使得他们形成了相同的个人喜好吗?觉得是,又觉得不完全是。那么,老年人喜欢聆听戏曲音乐的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直到我也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今天,我也开始喜欢戏曲音乐了,才有了渐悟。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舞台上所表演的戏剧,一如我们人生所经历的故事一样,有矛盾冲突,但更要有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乐于观看,穷追到底;有一些大起大落的情节的发展,让人受到感官上的刺激;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以满足人良好的主观愿望。因而,我们只专注它对于我们人生奋斗中的启迪、教化、激励和满足作用,而忽略了它的艺术熏陶、美学价值、音乐疗愈、心灵洗涤、灵魂救赎、精神升华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戏曲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体裁,或者一种载体。它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愉悦观众心灵,满足观众审美情趣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不同剧种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它来源于古老的民歌演唱、舞蹈伴唱、器乐演奏等多种音乐成分,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戏剧音乐有白己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域艺术风格。从产乐的角度看,戏曲属于中国人的音乐戏剧,它与西方歌剧及其作曲家个人专业创作的音乐传统有明显的区别,独一无二。

中国戏曲音乐在本质上属于民间音乐。

戏曲音乐的创作,无论千变万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民间音乐的若干特征。首先,戏曲音乐植根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各地的方言语音、各地的民歌及说唱音乐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其次,各个剧种的音乐,都不是由某一作曲家个人创作出来的,而是民间行乐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世世代代集体创作的成果结晶,凝聚着世代人民的艺术智慧。第三,历史上的戏曲音乐通过口头传唱而不断衍变,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产生独具特色的一方音乐艺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方言语音不同,戏曲的口头传唱就会发生若干不同的变化。这种可变性,可以使得同一支腔调演变为风格迥异或地域语言音韵各不同的演唱技法;同一剧种中的唱腔,又可形成不同特色的流派,形成鲜明的个性化的特征。

戏曲音乐的另个一重要特性是它的程式化。

戏曲音乐的程式,大到贯串戏剧演出的音乐结构、唱腔体制(唱南北曲的曲牌体或唱乱弹诸调的板腔体)的形式,小到曲牌、板太唱腔、锣鼓点节奏等的结构、技术及其运用,无所不在,非常丰富,多姿多彩。任何剧目的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音乐程式的组合与运用。这种创作方式,都是在传统表现形式与手段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组合、新的创作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论何种声腔的剧种,往往有各自不同的音乐程式,可以相似相近,但绝不会出现混同。

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演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其原因在于器乐所奏出的音乐,虽然也能传情,却不能表意。器乐演奏的音乐,相对要抽像一些;而声乐的演唱,就直观具体得多。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附带以契合人物性格内心的唱词。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三大类。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长于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事件、人物对答的场景;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情感冲突。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和戏曲特有的艺术魅力。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可以说,离开了唱腔,也就没有了戏曲,没有了传统戏剧。

戏曲演唱艺术,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与专业技巧。在演唱上注重字与声、声与腔、声腔与情感之间的有机联系。清晰准确地表达字音与词义,一传递给观众深刻的美感,是唱功的第一要求,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演唱一般包括发声、吐字、用气、装饰唱法等。其目的在于表达戏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唱出曲情,以情动人,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才是演唱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和艺术成就。戏曲众多的功勋演员,在演唱上的贡献,莫过于唱腔上的流派创造与形成。演员和乐师在本剧种独有腔调基础上创造的流派唱腔,更具有音乐作曲的实践意义和戏曲音乐的流行价值。

这里不再对戏曲音乐的理论认识过多赘述,回到本文主题。

怀旧是人进入老年的显著标志之一。向前看,来日无多,就不得不回头看,来路漫长,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戏曲音乐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中的大量回放,是时代的集体无意识怀旧;而成为不可或缺的受众,拿当今的话说是“特殊消费者群体”,则是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有意识怀旧。对于红歌的的翻唱,跳广场舞时的伴奏,流传于口头,留恋于心中,莫不如是。但比起对红歌的喜爱,人们对戏曲音乐的喜爱,似乎更要纯粹、更要婉约、更要持久,更要艺术范一些。

在使用传统戏曲音乐为演唱艺术手段的现代戏剧保留剧目中,除了极少数“样板”之外,能够传世的不多。而数以千百计的流传至今的传统戏剧剧目,无论是大江南北何种戏曲音乐,何种演唱技法,何种艺术传承,都是经过八卦炉千锤百炼的、时间风雨冲刷的、大浪淘沙沉淀的经典、精华和不朽的艺术之魂。

醇酒是老的香。戏曲是陈的好。音乐是久的美。

夕阳西下时,晚霞最瑰丽。人老知所好,皆因鉴别多。因而,尝遍了酸甜苦辣咸,深谙人间百味的老年人,在处于生命历程最有光焰的时刻,喜欢、热爱戏曲音乐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一种多么高雅的怀旧!那些故事已经经历了,那些矛盾已经化解了,那些情节已经淡化了,那些结局已经知晓了,那些氛围已经远去了,那些理想已经弥散了,甚至就连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唱词都可以忽略不计,只将锣鼓家什敲起来,将二胡三弦奏起来,将生旦净末丑唱起来,那便是天籁之声呀,不,应该是,此曲天上绝无有,只在人间始得闻!

聆听经典戏曲音乐,的确是人生老来最大的精神享受之一。真真是,台上曲曲绕梁声,台下个个为知音。座前泣下谁最多?晃首合睑老年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