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仙正的头像

李仙正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16
分享

品读四都


六月的四都,不乏夏的热情。我们满怀心情,带着诗与远方,沐浴在镜头下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四都村,满眼都是好光景。循着“美丽中国行•乡村篇”网络主题活动走进仙居县湫山乡四都村的节拍,眼前仿佛就是一本厚厚的书,正在一页一页地翻开,轻轻注入我的眼中,有人文、有生态、有历史、有风物、有古屋,深入内容,细细阅读。

走进村中,如入画中,一股休闲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人文与自然的光芒,精神与物质的映衬,古代与现代的融合。有《仙居歌谣•路径歌》记载为证:一都尹氏二都曹,三都杨来四都陈。五都潘宅上前村,水南堪头来经过……

四都古村之名,因其旧时位于当地姓氏三十八都中的四都而得名,其所在的平垟旧称“湫山垟”。而湫山垟之名,由于其隔溪石笋壁立,飞泉从空而下,故名曰“湫峰”。

据《光绪仙居县志》和《四都陈氏宗谱》记载,四都村旧名称四都陈。大约在唐朝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始祖陈师畀自温州迁居到乐安,发现龙母岩山下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洞天瀑布,风光绚丽,就在湫峰的龟岩下建屋定居,成为四都陈氏始迁祖。后来,便逐渐形成了村落,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神秘的四都,因神话传说而美丽。

其实,始祖陈师畀迁居的龙母岩栖息地,背后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很古很古以前,四都邻村碗口村俞家有一位十七八岁的美貌姑娘,家境贫寒,母亲在她年幼时就离世。

一天,她在村前永安溪畔,蹲着洗衣服,忽然上游漂来三颗红色球子,她好奇地捞起,捧在手中,欲放在岩石怕滚落,搁于竹篮里怕溜出,置于衣袋中怕损伤,怎么办呢?暂含口中,待洗完衣服,再作计较。突然老父唤她,她猛不及应,三珠吞入下肚。数月后,姑娘肚子大了……

后来,俞家姑娘由于生下赤龙和白龙,称之其龙母。在小龙出洞入海时,龙母叮嘱小龙:“别忘了娘在仙居四都生下你们,日后仙居四都和周边百姓如有求于你们,别忘了报恩。”最后,俞家姑娘又生下小黑龙……俞姑娘因故端坐自尽,便化作了龙母岩。百姓为纪念姑娘生得龙子,就在鸡冠岩的洞中盖起了娘娘殿。从此,龙母娘娘保护四都周边村庄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百姓何时求雨,娘娘就何时命龙子赐舍雨水。



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四都,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显得和蔼可亲,默默无语,娓娓道来,静静地与我们对话交流。让脚步轻些再轻些,让生活慢下来再慢下来。

置身四都,悸动的心就这样渐渐平息。既能安慰心绪,又能美丽心情。四都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着古朴的“安静”,也有着今日的自然,远离纷扰喧嚣的世界。虽不是世外桃源,与世隔绝,但漫生活、漫节奏是主基调,注定与心灵最近,静处看风景,风景静处看。除了居住的村民外,村内似乎见不到汽车的奔跑。而静以修身,“安静”则“心安”,内心的安全感油然而生。

离村东路口不远处,一棵七百多年树龄的樟树,并非苟延残喘,反而生机盎然,非常抢眼。更有趣的是,在翠绿的华盖下,古树根部庞大,树杆细,且空心对穿,勾画出“人”字形状的大树洞,淘气的小孩子完全能够走个来回,仿佛像一位无声的巨人,默默地矗立在村口,守护一方,祥和安宁。并形象地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像树,树像人,诠释了人与树的关系。

整个村落坐南朝北,三面环水,一面邻山。其西、北有仙居的母亲河永安溪,东与湫山村隔水相望,两村之间连接处,仍留存着永济古桥。桥碑上的文字显示:永济桥修建于民国时期,东西向横跨四都坑,为七孔石拱桥,平面略呈“H”状,全长77米。桥面用石板平铺,宽3.45米。桥墩面向上游一侧有分水尖。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单孔净跨7.5米,矢高6.5米。桥面东段护栏尚存……



古朴的四都,千年村落。那是古香、古色、古韵的格局风物,延续至今。虽保留不完整,但起码有迹可循。

从村东往村西,“穿插”而行,聚焦古迹。我们沿着南面靠山的商驿“油盐古道”,缓步游走,一路风光,洒满心情。原来,此道是贯穿湫山与四都南边街道,从皤滩开始一直延续,西至最为重要的陆路商贸古道。

明清两代,当时因为政府撤销温州诸盐场的盐引专权,皤滩成为台(州)温(州)两地食盐官方通向陆水路的集散地,而自温州陆路的食盐通达,很大一部分直接由温州北上四都至苍岭古道出境。可四都村内的商驿古道,主要销售的大宗货物还有油茶,所以称之为“油盐古道”。

途经龙岩、蛇岩、老鼠岩、猪头岩、油箱洞、象鼻岩、古街、诚正书院等诸景点,边走边看。特别是路边蛇岩岩体上“永禁溺女”的石刻文字,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轻轻触摸,默默体悟。尽管石刻分化严重,但依然感受到石文化的温度和岁月的沧桑,脑海中浮现出遥远的光景,饥荒、战乱、动荡的岁月,略知石刻背后的故事,猜想当时的社会背境、传统礼教。此外,村落旧时曾有外四景的监塘、岐鼓、断霞、落涧和内八景的半规石镜、一览银溪、湫峰、鼻象、龟岩、石兔、荔枝岩、净乐寺。

看到一个完全原始的山洞,没有人工修饰包装,毫无现代作派。洞中阴暗潮湿,山泉流淌,其貌不扬。我们感觉十分好奇,连忙向旁人打听,这是个什么洞呀?居住在山洞口的一位老人,热情地充当解说员,操着当地惯用的浓重方言说,这个是“洋油箱洞”,因洞里的石头撞击或敲打时会响,而发出的声音,很像敲打洋油箱似的轰鸣效应。听后,我还是有所悟而有所不悟,没能聆听到洞内的响声,只好带着小遗憾离开。并由此联想到附近确有响石山,山上的石头冠名为“响石”之称,应不是浪得虚名。而这个“洋油箱洞”,是不是洞里也蕴藏“响石”呢?

净乐寺作为唐代古刹,古意悠然,也是村内年代最久远的古迹。清代《光绪仙居县志》相关史料记录:“净乐教院 县西南八十里。唐咸通三年(862)建,名兴乐。宋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北有石笋屹立,飞泉从空而下,名曰湫峯。明万历间,僧水心修葺,最称庄丽。国朝初,寇环踞出没,倾坏无存。康熙七年(1668),天童法裔雄千英剪荆重建,兴为丛席。”

四都商驿古道,路上的石头、石板,无数人无数次走过之后,被踩得光滑发亮,留下岁月的痕迹。至今保存的沿街商铺石柜,烙下了无数南来北往买卖人的印记。也许,能找到斑驳时光里的秘密,轻而易举追溯到遥远的年代。

明清时期,当地商贸繁华,有买有卖,进出互补。四都依托地理位置,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商贸繁盛时期。特别是清代鸦片战争之后,东南沿海逐渐对外开放,商贸的发展刺激了内陆地区原材料出口,进口转运,而此村的商贸驿站区位地理优势得以进一步凸显。那些来自温州等地的外洋商品、海货,自安仁、溪港一带进入仙居后,即途经四都抵达仙居县城以及横溪等地。而仙居西部山区安仁、黄皮、章山、方宅等地出产的药村、桐油、柏臼油、茶油等当地商品,经四都运抵横溪、皤滩等码头,再转销临海、椒江及上海、宁波等地。



墨香的四都,从古传来。那是一种多么神奇的生命体验,孕育出墨香四都的人文亮点。

陈列于诚正书院廊檐下的古油车,透过厚重的历史包浆,依然散发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农耕文明的光辉。相传,数百年前,村内有一货郎,长年挑担在外游走叫卖。有一年,其来到青田县,发现当地有一种开白色花的茶树,所结果实的籽榨成油后味道很好,便带回种子种植。

至今,附近山上的油茶林里,还有很多树龄超过200年的老油茶树。于是,种下油茶的“梧桐树”,自然引来“金凤凰”,从采茶籽、碾茶籽、蒸茶籽、油茶饼、榨茶油的古法榨油的产业链,到古油车、水陆运输、油盐古道、货物驿站、沿街商铺、商贸交易的商贸链,都成就了一方的繁华。

四都古村,内涵丰富,五彩缤纷,承载着当地典型的历史文化,有人文也有物质,成为后人的活体“参照物”。那里有四府锁钥台郡西门照壁,该村所处的位置是台州、温州、处州(今丽水)、婺州真正意义上的交通枢纽,曾是当年仙居西乡通往温州永嘉、丽水缙云等地的主干道,使之很早时候便成了当地水陆交通交汇处和物资、文化的交流地;那里有岁贡府,明清时期,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成为岁贡;那里有石头屋,用石头砌筑墙体的房子,旧时临溪或靠山乡民就地取材,采用大块鹅卵石或山间乱石作为筑墙材料,排列成“纹”字形或一字形,石头与石头间用泥土粘合,以此作为房子的山墙或槛墙;那里有古民居,清明年代的建筑群,布局精巧,外型优美,立面简洁。石木构件,雕梁画栋,玲珑剔透,做工精密。马头墙、石雕、灰雕、墙画,巧夺天工,保存完整;那里有……

走进风情小院,遇见最美的时光。眼前是一条古香古色的雨巷,宛如墨香浓浓。那是江南建筑流派风格,油纸伞倒挂,仄仄的窄巷,一扇窗户,一块篮花布,将水乡的风情格调,表达得淋漓尽致,装点得多愁善感和诗意般的浪漫。

霎时,我产生幻觉,似做梦,又似清醒,梦境中遇见了丁香姑娘。多么令人牵挂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逄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有人说,四都是最原生态的古村落,立足于人文,来自于自然,相得益彰。人文与自然的形象表达,古今与未来的活体展示。并带着传奇色彩,给人以最华美的视觉感受。“龟蛇相望”坐落在村西南方,为天生的龟蛇岩古景,栩栩如生,观者称绝,也是四都村的风水起点。有古诗曰:不记先天与后天,神龟化石傍村前;人间祸福君休问,绝智忘机任自然。

四都古村,散发着历史的芬芳,宁静而婉约,别有韵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