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仙正的头像

李仙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30
分享

桂子如诗

巷口的角落里,唯一有棵桂花树,不知孤独了多少个春秋,寂寞了多少个日夜。我每天从巷子进出,平时都没正眼瞧过,毫无产生兴趣。因为,在我们这里,桂花树的身影随处可见,太熟悉不过了,公园有,闹市有,小区有,农村有,路旁有,房前屋后也都有,多得去了。

每逢金秋,桂花绽放,空气中弥漫着天然的芬芳,阵阵芳香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怡神旷。既有淡雅美观的视觉,又有桂香四溢的味觉。于是,住在巷口的老人,偶尔出现在墙角的桂花树下,或许有心逗留一会儿,或许近距离默默陪伴,或许体验人与桂花互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桂花怒放吐出的芬芳,人体吸收消化的香气,让桂香在人体中循环,沟通生命的跳动和呼吸。

桂花飘香,自然景观,诗意盎然,早已深深印在脑海。可是,桂花结子称为桂子的果实,留在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等古人的诗句里,但在我国民间留下“铁树开花寻常见,桂花结子无处觅”的俗语,意思是说铁树开花并不稀罕,桂花结果才是稀罕,可遇而不可求,证明在古代结果的桂花树也是极其少见的。

由于桂子的谐音是“贵子”,所以具有非常好的寓意,喜得贵子的象征之一,吉祥的好兆头。其实,桂花树开花常见,结果不常见而已。无论桂花树只开花,还是不结果、会结果,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2023年4月1日那天,在当地作协的陪同下,我们实地参观了诗人徐志摩墓。顺着石阶上去,谁知,发现墓左侧的桂花树,结出了黄豆大小的果子,一串串青绿色“小葡萄”,我连忙用手机“形色”扫一扫,拍照比对,确认是桂子。当时,看到桂花树结的果实,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颠覆我的认知。据说,待到成熟的桂子,由青绿色变成紫黑色的“蓝莓果”,用作种子繁育桂花树苗。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民间号称“口臭克星”,可惜知道的人却不多。

徐志摩,对于填补中国新诗史缺失的一页产生深远的影响和价值。民国20年(1931年)秋天,诗人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中途遭遇不测,遇雾坠机身亡,罹难于济南,享年35岁,震惊文坛学界。亲友先后于北平、上海、硖石为诗人举行三次公祭,其中以上海公祭规模最盛。公祭现场,纸幡乱眼,祭幛重垂,悼文成卷,挽联云集,可谓哀荣备至。

墓葬的主人是一位爱国自由诗人,姓徐,名章垿,字又申,号志摩也。出生于清末,浙江海宁人。诗人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开银票庄,颇乐自由之道,亦尚儒佛思想,年纪大了,就吃斋了。其母则与父嗜好,喜拜佛,观念则保守淡雅,善助人……

生命的觉悟才是爱的成年。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人生在世,一个思念、一篇文章、一句话,都可以直通天地,所以你们要小心,不要写字骂人,老天爷都知道,会按此添福或减禄。诗人生前很尊重他人意见,不动笔伐……

徐志摩宁赴远洋,回国后成名在文坛上,初为《晨报》副刊执笔、续貂,写下了许多灵性升华的文章诗篇。诗人1931年11月19日遇难后,徐府于21日、22日、23日连续在《申报》发布《讣告》,并于25日在《申报》发布《徐慎思堂启事》及《徐志摩先生治丧处启事》……直到1932年,诗人回归故乡,墓葬于海宁市硖石东山万石窝。有诗志为证:“梵寺疲塔护东山,浪漫诗人去不还……”1966年,徐志摩墓被毁,墓碑也不知去向。

诗人生命的陨落,也是很特别的,雾里来、雾里去。可眼前的徐志摩墓葬,位于海宁硖石镇西山梅坛,修建于1983年,墓碑前立有两块书卷状的诗碑。一块是《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另一块上是《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到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喜欢/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与世界作别,但墓前的桂花树,延续生命,盛开如花,充满诗意,如今结出了桂子,依旧走进人们的视线,喻示着美好的寓意,吉祥如意,平安欢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