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绪伟的头像

陈绪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9/17
分享

守住城市的“魂”

时代的进步发展,城市彼此的地域不断扩张,承载的体量逐渐增大,“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高楼林立,渐渐淡去了城市自身的个性特点。走进大大小小的城市,除了标牌显示这个城市名称外,似乎都成了一样的地貌,相似的建筑,规定的模式,差不多的状况,都那样似曾相识。

千变万化的农村,如今这种“乡愁”感觉也淡化了。走进乡村,除了山势不同外,房屋建筑基本一致,什么“钥匙头、敞口屋......”没有了。什么“张家湾子、李家院子......”基本不存在了。当然,也毋容置疑,这种砖混结构的楼房,这种整齐划一的模式,让农民住的安全舒适,出行便捷畅通,生活得温饱宽裕。但乡村的特色模糊了,这多少有些无奈的遗憾。

城乡的这种遗憾,在于城市自然环境虚化,农村乡土气息淡化,地域民俗风情弱化,悠久厚重历史薄化,明晰人文特点漠化,这都将城乡文脉的“灵魂”渐渐丢掉了。这在历史厚重与现代时尚相吻合的中国,出现这种忽略城乡历史文脉的问题,淡化城乡人文风情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和注意。

现代时尚应该与历史厚重相得益彰,时代发展应该与中华人文一脉相承。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产品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实体承载。”所以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这就言简意赅说明,中国提出要在世界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中国自身,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坚守中国文脉,坚强中国力量,中国才会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立树之林,立威之本。

一个城市无论历史长短,地势面貌差异;无论古迹圣典多少,现实改造如何;无论自然的、社会的资源厚薄,文明程度深浅等等。总会是万条径流亦有源,一江春水向东流,归去大海自有径。所以,不同的城市本有不同的城市文脉,传承坚守着自己的城市“灵魂”,才会在国家总体的脉络框架下,寻找到个性城市发展的途径,而尽量避免千篇一律;匠心探索到与自然和谐的,适合地域风韵的,凸显独特格调的城市建设格局。

纵观古今中外众多城市,无一不是讲究遵循自然规律,与地域山水相融合;生活居住讲求“风生水起”,交往通行看好“随风顺水”,方位朝向选择“前光明,后靠山”,尤其对一座城的街市走向、建筑风格、形态样式、业态布局等,更是顺其自然,强调地域特点,突出此地非彼地,具有此座城市鲜明的个性特质形象。所以,无论谁来到这个城市,就一定会深刻记住这个城市的样子和特点来。这就是城市形象契合了自身的特质,注进了城市文脉的“灵魂”,从而形成了强大的魅力,吸引着所有人的向往,记忆着这座城市铭心的印象。

新时代城市的发展,用日新月异之词来形容,已经不是夸张的手法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美好憧憬。城市的概念,已不再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其内在包含的元素十分丰富,从区域分类到城市布局,从主导经济到产业发展,从山水环境到生活宜居,从商贸物流到交通出行,从城市配套到就业保障等等,这样的基础条件缺一不可。但是,一座城市人文风情的历史传承,其创意文化发展更为关键,起着对城市发展“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若是忽略了城市的创意文化发展,就会消散弱化一座城市的文脉,从未丢掉这座城市的“灵魂”,这座城市就会失去自己“身份证”的地标名片。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类安身立命之地。既然是人们栖身之所,除了满足日常生活的所需,更重要的是情感寄托之地,是富含精神支撑的功能。如果有人说:“我爱故土那座城,也念亲友家乡人,还思乡愁和乡音,更恋山水民风情。”有这样的情感寄托,就是因为这座城市,是一件富有魅力的艺术品;而这件艺术品是经过了精心地雕琢,才会具有强势魅力的。

”钢筋水泥”不应该是城市的代名词,城市楼群更不应该是“水泥森林”的象征。现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就因为城市只顾硬件设施,而忽视了地域人文;只顾速度效益,而忽视了情感表达;只顾功绩攀比,而忽视艺术品味。所以说,对一座城市的建设,在其规划布局与功能配套策划中,要用人文的、艺术的方式来最后决策,将其作为一件艺术品来进行雕琢。这样精心建设起来的城市,才会具有城市“灵魂”的人文魅力,才能让人感受到城市情感的精神快意。

守住城市的“灵魂”,就是能给城市人一个安全舒适的说法,能讲一个城市人文传承的故事。新时代城市建设,不管城市大小,也无论城市新与旧,一座城应该有自身的特质,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应该彰显城市自信的艺术效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