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耕田的头像

耕田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12
分享

耕田:《话说牛田洋》

    在美丽富饶的南海之滨,在韩江和榕江的入海交汇处,面向大海,背靠桑浦山,有近两千公顷的滩涂地,这一大片滩涂地,就是牛田洋。关于牛田洋名称的由来已无从考究,可能是这片滩涂地太大了,也可能是紧靠大海的缘故,又或者是人们寄予她“牛羊成群,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罢,总之,牛田洋有史以来就是这样,大海潮涨潮落,滩涂时隐时现,既不能放“牛”,也不能放“羊”。

这里,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好地方。

她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就说冬天吧,北方已经天寒地冻,街上的行人也少了,这里却仍然可以下海摸鱼;天气要是放晴,大街上帅哥美女穿的衣服,比此时北方大街上的行人还少。

她风景秀丽,依山傍水。山是普通的山,既没有丹霞山阴阳二石的神,也没有华山一条路的险,更没有张家界地貌“一根根”、“一捆捆”、“一筐筐”的奇,却有粤东丘陵地貌连绵起伏、独具特色的缓;水呢?韩江和榕江这两条江,一条从遥远的北方、一条从遥远的西方,一路走来,奔向大海,不知疲倦。路过牛田洋,就要到家了,她们不约而同地放慢脚步。这一慢,江水缓了、平了,岸边的红树林也绿了,于是就引来成群成群的白鹭来这里觅食和栖息。这样,江水、植物、候鸟与大海很自然地融为一体,也就成了牛田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她水产品资源丰富。因为在水质好、低盐度、适度水温和水深的环境中生长,所以牛田洋的水产品肉嫩、香甜、鲜美,其中“牛田洋青蟹”和白对虾更是闻名遐迩。你要是经常在市区菜市场买菜,一定对“放心买吧,这海鲜是牛田洋的!”这样的话耳熟能详。

一九六二年,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这年九月,解放军某部一万多名官兵,响应上级“向海洋进军,向海洋要地要粮”的号召,开进牛田洋围海造田。这支部队,发扬南泥湾大生产的精神,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这片滩涂地里战天斗地,围海造田。他们仅用四个多月时间,就围垦七千多亩良田,并创造了滩涂地当年围垦,当年产粮的奇迹。以后他们又扩大战果,历时六年,围垦近三万亩良田。牛田洋从此成为部队的一个生产基地。

牛田洋建成后,粮食连年高产丰收,不但可以实现粮食自给,还支援了国家大批粮食,为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九六六年初,时任国务院农垦部长的王震来牛田洋视察。这位南泥湾时期的垦荒英雄,对牛田洋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赏,指示部队将牛田洋的事迹上报北京。这年的五月七日,毛主席在关于牛田洋的呈报件上写道:“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所大学校。……”八月一日,全国各大报刊都发表了毛主席的这一指示。至此,牛田洋因是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发祥地而闻名全军、全国!一九六八年底,两千多名地方大学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来牛田洋劳动锻炼。

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八日,一场百年不遇的超强台风在牛田洋正面登陆,当日,有四百七十名部队官兵、八十三名地方大学生在牛田洋抗击这场自然灾害中英勇献身……

牛田洋,一个本来普普通通的地方,就是因为围海造田和“五七”指示变得不普通了。她的不普通,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牛田洋人。据不完全统计,五十多年来,仅从牛田洋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将军、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各界知名人士就有上百人。原南京军区政委雷鸣球上将、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等,就是牛田洋人的杰出代表。

五十多年来,长期驻守的、临时支援的,一茬茬、一拨拨,要从牛田洋走出去多少兵啊?没人统计过,也统计不清。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牛田洋的辉煌;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牛田洋的今天;是他们,仍保持本色,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把牛田洋精神发扬光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