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任朝政的头像

任朝政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4/19
分享

平凡中的坚守 ——来自千米矿井下的“深度”体验

“穿巷过道/爬井下梯/昼夜交替/常年往返/因为在这里/我们的骨质永不疏松/我们的热情不息不灭。”

——.陈海蛟《平凡的矿工》

矿井,一个深邃而神秘的地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想象。或许,一提到矿井,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那幅经典的画面:一名矿工头戴厚重的头盔,手持铁镐,头顶上方摇曳着一盏昏黄的矿灯。

作为在矿山工作生活过二十多年的我,矿井更是承载着数不尽的往事记忆。时隔20年后,再度有机会下井去体验井下矿工的真实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场充满期待的旅行。

4月15日,我来到了山东莱州汇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纱岭金矿,踏上了这趟神圣的“地心之旅”。

上午9时许,按照公司规定,我在安全环保部接受了下井前的安全培训。当我换上厚重的雨衣雨裤,穿上雨靴,扎上腰带,腰间还挂着沉甸甸的自救器,尤其是把那盏矿灯插到头顶安全帽上的卡扣时,恍惚觉得回到20年前。

10分钟后,我随工程管理部经理李芹涛、采掘车间副主任 一起来到位于矿区南部的回风井井口。

在等待下井的空档,我好奇地查看了旁边的监控室。屏幕上显示着井下的每一个作业面,这里24小时有人值守,可以远程监控井下的工作面。这大大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回风井这个吊桶每天除了承担井下作业人员和设备、材料运输等任务,还有掘进产生的硐渣需要通过井底转渣系统运送到地面,等待下井的人员都要排队等候,等了10多分钟,终于轮到我们下井了!我和两位采矿工程师一起爬进矿井吊桶,挂上安全绳,随着吊桶缓缓下降,我感觉被一段垂直的黑暗吞没。

“到井底大约多长时间?”我问李经理。

“10分钟左右吧,吊桶的正常运行速度是4米/秒。”李芹涛回应。

随着深度不断延伸,我感觉耳膜稍有不适,稍微有一许紧张,在心里扩散开来。

李芹涛解释:在高速降落过程中,耳膜很容易产生气压不平衡的情况。

几分钟后,吊桶到达-1200米中段,又接上了几名刚下班的工人,一打听,几位是来自陕西安康的,他们说凌晨3点多接的班,到这个时间都饿了,井下没有送饭的,只能返回到地面吃饭。问起收入情况,他们说马马虎虎,主要是开工不足,每月只能上十几个班,离家这么远出来打工,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辛苦不在乎,只想多挣点儿。

问及误工原因,他们说:最头疼的问题是涌水,这条竖井离海边只有几公里,自上而下贯穿了多个含水层,围岩常有涌水,由于施工区涌水严重,施工难度极大,井下注浆治水,自然就耽误了工期。

李芹涛介绍,项目部始终把安全管理作为重中之重,井下现场管理严格执行探放水管理制度,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聘请了专业的探放水队伍,采用钻探、物探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探测科学、稳定可靠。

又过了几分钟,吊桶到达回风井底部(地下1320米),我笨拙地爬出吊桶,兜头而来的就是一场倾盆雨。工人们打趣道:“我们每天都是头顶瀑布、脚踏溪流。”这是在纱岭金矿井下施工的常态。

穿过雨帘,眼前的施工区域巷道纵横交错,灯光、铁轨、矿车、管道、线路、材料、各种纷乱的声响,费劲地掏出手机,想要拍摄一段井下画面,由于手机装在防水套里,触摸半天没有反应,脱下手套还找不到地方放了,一时间有点手忙脚乱,看着与两位同行者已经拉开10来米距离,慌忙中深一脚浅一脚追着矿灯的亮光往前走。慢慢地,感觉温度逐渐升高,闷热而潮湿,恍如置身于“热带雨林”。

李芹涛告诉我,这个施工区域多个作业面交叉,贯通巷、风库、风机硐室、导风巷、内水仓......,每天三班有70、80名工人作业。

在斜坡道施工作业面,几个人正在从事顶板锚网支护。李芹涛介绍,目前所有巷道均采取锚网、锚杆+喷射混凝土的全支护方式,并在各重要位置增加了内部应力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内部应力变化,保障井下作业人员安全。

在作业现场,我遇到前两天认识的一个四川老乡,他是这支施工队的负责人,老乡说:“这支队伍工人们大多来自陕西、四川、湖北,实行‘滚班制’作业,都是现场交接班。”

“你第一次下井是什么感觉?”我问旁边一位年轻的工人。

“初次下井的时候,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

“再有,就是水太大,你看嘛。”

“下班回去衣服湿不湿?”

“反正里面都是潮的,第二天上班还得接着穿。”

“最大的愿望,就是挣到钱过年回家好好陪陪老婆孩子,就像别人一样,吃饭的时候一家人都在。”

“这就是你的愿望?”

“对。”

在工地走访的这几天,我深深地感知,在每一个矿山建设者的心中,都有很深的家的情怀。这里的家,既有自己的“小家”,更有企业这个“大家”。

11点40分左右,我和李芹涛回到了地面上,下午1点半还要参加调度会,而一起同行的采掘车间李主任到-1200米中段中途“下车”了,他还得继续盯班,直到下午3点多才能升井,我问午饭怎么解决,他说中午就不吃了。李主任说,这样的情形,在项目一线部门,很多人都习以为常了,连公司总经理每月都要下井带班,仅上个月,我们的总经理下井就高达14次。

我又一次发出一次感叹“太不容易了”。对于这个群体,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尽管现在的矿区相比从前有了更多的安全防护措施,但是相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矿工这个职业依然比普通人的工作多了许多艰辛和风险。人称矿工在“地心”中作业,“四面石头夹块肉”。阴暗、潮湿、粉尘、噪声等笼罩其间,危险无处不在。

然而,正是这些平凡而朴实的矿山建设者,凭着血肉之躯,日夜奋战在千米井下,打眼放炮,掘进架棚,排水注浆……以“井建工兵”特有的胆识、智慧和汗水,让坚守成为信仰,让平凡变得伟大。

千米井下,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力量,我读懂了闪耀在建设者心中不是光环与勋章,而是责任与情怀、奉献与成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