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原雪瑞的头像

原雪瑞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4/22
分享

雁门关村的前世今生

雁门关村,山西省代县一个小山村。虽说历史有点模糊,但只要有风刮过,就会留下痕迹。白天看似安宁,晚上实则兵戈声闻。一疑为特殊的地形与茂密的树林因物理效应交相作梗所致,一疑为死亡将士阴魂不散在夜深时仍在缠斗留下氤氲印记。并不会因青石板铺漫,人来人往,地下喧嚣就能被扼制。这是雁门关土著居民的直言,信不信由你。

过去的雁门关村是个什么样子?据《代县地名录》载:“地处山谷,因距雁门关一百三十米,故名雁门关村,曾名明月楼。”据村老支书透露,说雁门关村叫明月楼村也不怎么恰当,过去山那边其实有个明月遗址,可能是烽火台,上有过堞楼,听上一辈老人讲,那处遗址就叫明月楼。现在的雁门关村叫过明月村,应该是源于那个时候。代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沿用旧区制,全县设5个区,次年6月,将5个区划为8个区,5区驻广武一带。1949年10月,代县设6个行政区,辖135个行政村,311个自然村。雁门关村属自然村。1953年,将划入山阴县的原代县5区广武地区70余村归属山阴,自此代县行政区划稳定在今天的版图上。雁门关一带为代县所有。2005年,全县有6镇5乡389个行政村,其中雁门关乡辖32个行政村,有雁门关村无明月楼村。据80余岁的白草口退休教师老赵讲,自已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雁门关村下乡多年,那时就没有什么明月楼遗存,只听上辈老人说起有个明月楼,可谁也不清楚在哪里。今后腰铺景区入口处明月楼前也没桥,当时是河床,有马车行走。明月楼与雁门关村不是一回事。现在边贸街所在位置过去还种着山药,所谓明清古道在边贸街之东低洼地方。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过去村民用现在景区那口井绞水吃。说其位于雁门关是因为这个村子的范围属于那种比较特殊的城中村。雁门关,初名雁门关堡,后更名雁门关城,今名雁门关。

不妨回溯下过往历史。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防御蒙古族的入侵,于洪武七年(1374年)重筑雁门关城。到嘉靖年间时,雁门关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其中于洪武年间修筑的关城外围增修了一道长达五公里的石头围城,并于围城北口连接处修筑城楼,名“宁边楼”(又名“明月楼”)。所以,从此时起,关城的范围又扩大至外面,可以说相当于给关城又增筑了座逻城。随着岁风雨侵蚀和战火摧残,后城墙、城楼倾圮,仅存遗址,从遗址来看,雁门关村是在关城之外逻城之内。既然雁门关村前生过去叫过“明月楼”,那么村庄之建当在明月楼建成之后,也就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年)或以后。经进一步查证,发现清光绪版《代州志》中“乡都图志”中有“明月楼村”记载,而无雁门关村说法。而明月楼村属北乡七十村之一,距城四十五里。说明至少在光绪年间时还没有雁门关村之村名。而在明万历版《代州志》中也找不到该村。说明彼时还没有该村,后在乾隆版《代州志》中也找到了“明月楼村”,因为万历版《代州志》成书于明朝万历十二年,即1585年,乾隆版《代州志》成书于清朝乾隆四十七年,即1782年,所以从文献史料中看,只能将明月楼村的建村时间推断为1585年至1782年间。至于该村的村名是在何时变更(或消失),只能另找依据。按现在所能找到的文字数据看,最晚的一份出现“明月楼村”村名的文字是现在雁门关村民杜秀莲家保存的民国十四年(1925年)的一份房契,而最早出现“雁门关”村名的文字是村民王平季家保存的1951年村里的《农业税登记清册》。据此该村村名由“明月楼村”改为“雁门关村”的时间当在1925年至1951年期间。正好与1949年10月设区时间稳合。据在雁门关开饭店的王计文讲,他爷爷是村里第一位共产党员,参加过抗战,当时受过晋绥军区奖励,清楚记得写有察哈尔省山阴县雁门一区字样,说明当时过去雁门关或明月楼归山阴县所辖。据《代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载,1938年1月,代县县委按照建立统一战线的抗日政权要求,为各区配备区长。五区驻东西安峪、水峪口一带。1939年6月,实施新的行政区划,五区驻广武一带。1941年2月,山阴县委成立后,积极筹备组建山阴县抗日民主政府。6月5日,山阴县党政军民代表40余人于段庄村召开会议,正式宣告山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代号“快活林”。代县与山阴分而治之,滹沱河以南归代县管辖。自此雁门关一带为山阴所辖。正好印证了王计娃所述。此时代县设5个区,滹沱河以北归山阴县,划为4个区。今雁门关归四区,区公所驻大滩梁村。1944年10月,除分水岭、胡家滩、广武部分村外,滹沱河以北又划归代县。原雁门关村回到代县怀抱。1949年10月,代县设6个行政区,1958年8月下旬,全县将25个乡组建为10个人民公社,将雁门关乡、胡家滩乡17个农业社改组为雁门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管理体制。雁门关村已存在。由此说明,雁门关村应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正式被确定下来。而从村支书王平季家提供的《一九五二年雁门关村缺乏口粮登记表》看,雁门关村最迟应是在1952年时始有的正式村名。

雁门关始有村民居住,与社会大政治环境稳定分不开。至明后期战事减少,走口外的人也逐渐多起来。清兵入关后,全国实现大一统,明月楼村才有村民居住的可能。明万历年间,州志己见“雁门乡之都曰雁门都,一都二都三都之村各三,则韩曲也、七里也、三河也、雁门也、烟旺也、水峪也、井沟也、瓦窑也”之说,只能证明那时有雁门村,是否与今雁门关村同地同名无从考证。而村中老者只是口口声声说,十多年前就有人来问起过,反正村民居住史不早,从辈数推算,顶多一二百历史,几乎都是从当地迁来的。

雁门关穷恶水,人们为何还往这里挤呢?镇边祠门外东配房中的古碑就是答案。这些布施碑的内容大都是在清朝光绪、宣统年间过往的各地商客为整修雁门关道、关帝庙、观音庙等,所捐的布施银钱和捐献者的名号,其中太谷(今山西太谷县)、张家口(今河北张家口市)、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丰镇(今内蒙古丰镇市)四地的商号就多达上千余家。说明这里生存空间大,有谋生赚钱的机会。于是,便有了护关这一职业。那么,何为护关?顾名思义就是“护送过关”的意思,当地人也叫渡关。看其地貌便略知一二,因雁门关之关道上下落差大,铁甲车在骡马负重前行时,不是爬坡,就是出溜,一个车夫根本无法掌控这种局面。尤其是通往关南阜戈寨的一公里多之山路,盘旋崎岖一路陡坡。冬天若是路面冰结,更是举步维坚。根据仅有几户人的描述,口径基本一致。其实,护关的过程比较简单,他们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每户出一两个壮劳力,带着唯一的再简单不过的工具—磨杆(一根长约一点五米,粗约十公分的木棒)揽生意。过去的车都是铁甲车(木轱辘上裹着铁皮)不具备剎车功能,下坡时由于重负车速过快,很容易出事。为了安全起见就会雇村民帮车护关,只要将磨杆横绑在车轱辘前,每人掌控一头,磨杆同车轱辘产生摩擦,就会起到减速剎车的作用,这是村民的经验所得。一路颠颠簸簸下来,护关使命就完成了。反正山一程水一程,磨杆一横,就是村民的唯一谋生。只有护好关,才能端好自己的饭碗。可叹村民护关赚了钱后,得意忘形,好多家庭逐渐变得懒散起来,甚至到了奢侈的地步,特别是到了清未民初之际,抽大烟之风在所谓的雁门关村如日炽盛。老人们描规得绘声绘色:不怕你笑话,那会儿人也动歪脑筋,在护关时将车辆送到山下后,就会将雇主带到关道旁的关系户饭店,而饭店老板为了酬谢护关壮男,就会拿大烟作为回扣给护关人,希望日后多予关照。唉——就这样染上了隐,光景开始滑坡喽,日子逐渐惨淡起来。更有甚者竟到了入不敷出,卖儿鬻女的地步。按理说,靠山吃山,富甲一方才对,却到头来落个人财一场空。人把持不住自己,不行。精明不如厚道,弄巧不成反成拙。

想你的风吹到了雁门关。谁曾想,雁门关风景区的开发又给雁门关村带来了新的发家致富机遇。现在村民坐在家门口,靠养殖和开“长城人家”“雁门农家乐”等,迎着风口正扬帆出海,淘取新时期的美好祈盼。疫情三年过后,雁门关村生意爆喷,这回真的是赚得盆满钵溢。信不信由你,这回也是土著居民说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