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国平的头像

朱国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5/04
分享

心曲清音唱夕阳——序顾正宏先生诗集《一曲微茫》

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叶,我和正宏先生相遇老家一所乡村中学。开始,他是教导主任,我是普通教师,且我任教的班级在“五七”风起时兴办的学校农场,他在校本部,所以联系不多。后来,他做了校长,我由校农场调至校本部,任初三语文,他教初二数学(几何)。

我们彼此渐渐熟悉。他心目中的我,大概是课能上,基础还好,工作态度尚可,教学效果不须过多担心的那种。我心目中的他,工作极认真,抓得住重点,注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家离学校近十里路,平时不大回家,即使回,也是下晚自习后走,第二天早读课还没开始,人已经来了。

那年学校两个班级九十多名学生参加中考,考上了八名中专,二十余名省属重点高中。这实绩,可谓亮眼了。这年暑假结束,他被调到县教育局,做了教研室主任。我则毫无思想准备地当上了教导主任。当时乡镇中学的教导主任由县教育局发文任命,而教育局并不知道我是马还是骡子,我把这笔账记在老领导身上,至少,他于我,有举荐之恩。

之后,我在乡镇,他在县城,教研活动或教育局开会,我们会偶有相遇。他在教育局宿舍区两间一厨的家,我曾多次光顾、蹭饭,甚至借宿。

过了几年,我也调来县城,但因为我离开了教育系统,我们的联系反而少了。

二、

某日,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一接,是正宏先生的。他看到了我发在《大丰日报》副刊上的一篇文章,和我作了交流。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我正常在电脑上写QQ日志。因为我们已是彼此关注的QQ好友,我便看到了他差不多每天也有“日志”贴出,一样写身边琐事,一样写生活感悟。我曾说过,一本书读完,于读者,作者就成了一个躶人。其实,哪怕是零碎的文字,只要有了足够的阅读,便会有对文字作者由外及内的感知。文字是一种奇特的东西,它虽是语言的记录,但语言可以随口而出,文字则必定经过心灵的过滤,阅读一个人的文字和聆听一个人说话,那感觉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通过阅读QQ日志及后来由日志而到微信朋友圈、到在各种传媒上的发表,我和正宏先生的关系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升华。“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可以说我们气味相投,也可以说我们是惺惺相惜。

这里,我得说说冯梓林先生。由正宏先生引荐,我认识了当时刚从文化馆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冯梓林先生。冯先生送我他刚出版的《红杏诗词集注》,我送他我的散文随笔集《窗外》《雕刻心中的理想》,他给我不少鼓励,我对他的学识之渊博和治学之严谨,亦由衷钦佩。我们一拍即合,三位一体,几年的时间里,几乎每个星期都有聚会,喝酒聊天,畅言无忌。我和正宏先生写“格律诗”,但出格违律而不能自知,对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要求,概无所知。梓林先生苦口婆心,坦诚相教。可以说,没有梓林先生的引导与教诲,我和正宏先生,大概至今还在格律诗的门外徘徊。

然而梓林先生的家属不幸罹患恶疾,之后他因为劳累操心,自己旧疾复发,既要照顾病人,又要调理自己,堕入人生的至暗时刻。本来我们说好,我和正宏先生倘若出诗集,都要请他作序,但梓林先生遭遇人生变故,已身不由己。正宏先生不忍给他添累,授命于我,我虽自知力有不逮,亦只能勉力而为。

三、

正宏先生的诗,从时间与大体内容看,涵括由当下前溯十余年之所遇、所闻、所思。从形式分类上看,则可以分为近体和古体。近体包括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其中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各五十余首。七言绝句一百余首,七言律诗约九十首。此外,尚有古风一百三十余首。诗之外,有长短句二十四首,新诗及联句三十余首(联)。

正宏先生和我讨论是否要将其中一些自己不太满意的篇什去掉。我曾觉得他的话或有道理。去掉一些内容,从诗的整体质量上看,有一定的好处。但我在读完全部诗稿后,觉得这没有必要。打一个比方,粗粝的杂粮,虽然未必有精细的大米干面爽口,但其所含营养的价值,前者或许更高。况且,作为晚年生活的文字记录,正宏的先生这个集子,具有 “史诗”的性质,把即兴感怀写成的一些内容拿掉,这历史的记录,就不够完整了。著名训诂学家戴建华先生在其《日读书志》读《启功丛稿》中说启功先生“邃于旧学多方,诗词自是作手”,然先生“审知格律,亦不以律妨意也”。大师游刃有余,我等诗词爱好者,自是不可随便违律,但“不以律妨意”,或者说,在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时,以次充好一下,亦未尝不可。现在,我们所读到的,是正宏先生晚年诗词创作的完整展示。至少,这对于关心和关注正宏先生的人,是完全需要的。

四、

正宏先生把他的诗集做这样的分类编排,估计受到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影响。不过,《唐诗三百首》按照五七言绝、律及古风进行分类,其实工拙兼有。有时候,同一题材,且题旨相差不大的诗,会因为诗体的不同,而被打散编入不同的去处。2020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以《唐诗三百首》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分类唐诗三百首》。改编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李定广教授。他把原来按照体例分类改为按照所写内容进行了重新分类。全书分为咏物、咏美人、咏史怀古、山水与田园、边塞与家国、人格与抱负等几个部分。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读者阅读内容相关联的作品,从而,通过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其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对此不多做评说。

只说,受此启发,我在阅读完书稿后,在心里也对正宏先生的作品做了另一种分类。即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亲人之忆,故土之恋,老友之交,世事之慨。当然,这种分类并不具有多少实际意义。譬如前述《分类唐诗三百首》的分类中,咏史与咏山水、咏边塞,有时候要截然分开,并不容易,尤其是所谓“人格与抱负”,更是一个宏大而难以捉摸的命题了。但做这样的一种虚拟分类,对于更好地从理解正宏先生的诗,读懂他的文字,一定有所裨益。尤其对于我下面尝试对正宏先生的诗做一些简单的剖析,更增添不少方便。

五、

我所列四个部分的内容,每一个部分,都融入了作者的深挚之情。细读慢品,能够听到作者的心跳血流。开心时,听到他的朗朗大笑,悲切处,看到他眸中凝泪。悲喜由心,墨落成诗。即使偶有应酬之作,也能读到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深情相伴的凝望和思索。

“亲人之忆”。如写在卷首的:"孰知香自苦寒来,闲读忙耕慈母陪。负笈金陵窗映雪,学归故里报涓埃。师儿课女皆明志,育李培桃各显才。摘句寻章娱晚景,真情了悟夕阳台。"这首,人物涉及慈母及爱子、学生及曾经作为老师的作者自己,时间跨度由童年至老迈。前两联是对童年及青春的回忆、对母亲的追思,这里有“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有对过往岁月的深情缅怀。后两联则写出了儿女自立、学生远走高飞后的欣慰和愉悦。这是秋天的收成,是辛勤付出的回报。再如《思病中兄》:"寒冬遇酷霜,兄病入膏肓。高枕无眠夜,萧萧欲断肠。"不事雕琢,由兄长罹患恶疾所带来的不安、忧虑、牵挂,有如寒夜之霜,厚厚地落满作者的心田。读之令人动容。

“故土之恋”。如《家乡麦田》:"春镀紫蓝千亩绿,迷蒙光影接云天。风描一幅田园画,不见吾家在眼前。"这里,我们所读到的,绝不仅仅是春天的美景,还有美景中自家老宅无处可寻的失落。景与情融,心与境通。作者用笔之工,运思之奇,于此可见一斑。

“老友之交”。如五律《谭老先生上寿志庆》:"鲐背童心在,斜阳映墨池。悬壶街陌里,橘井四乡施。寻草治奇患,拈须赋雅辞。中西通贯学,妙剂众生宜。"出语诚恳,感人至深。再如五律古风《悼陶平生同学》:"数史佳声载,同窗风范留。形将玄武绕,魂伴紫金游。算子归幽界,悲情满鼓楼。孜孜寻奥路,从此缺君谋。"南大同学数载,一别天南地北,噩耗传来,往事历历现眼前。作为昔年同窗,作者为数学界的损失而惋惜,更为自己失去一位挚友而痛心。幸有诗歌,她使正宏先生内心的波澜起伏,得到充分淋漓的展示。

“物事之慨”。此类包罗万象,古今中外,山川风物,人事世相,花鸟虫鱼,感慨所生,尽列其中。可写“雨中西湖”,亦可写假“装糊涂”,可写“皮草与棉袄”,亦可写“重阳节感怀”。这类作品,有不少体现出作者对人间百态和世间万象只眼独具的观察与思考,读后启迪良多。

六、某次正宏、梓林先生和我,三人闲聊,说及各自脾性,竟各自承认,都个性鲜明,都属于与人并不十分好处的那类。我将此理解为各人都比较“自我”。正宏先生的诗,发QQ或朋友圈时,我大多已经看过,会偶有商榷与建议,但“采纳率”不高。或者,即使有所改动,也是别作良图。俗语云,即使脸上有几个麻子,一定也是自己的孩子好。这,是短亦长,是长亦短。我们几个,都相去不远。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这个集子里的文字,或许尚缺细致的雕琢和精心的打磨,但一定有原生态的浑朴与清新,有极具个性的探求与发现。打开之后,你一定会像我一样,不读完不会轻易丢下。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正宏先生借名媛张充和诗中语为诗集命名,应该是有借此表达为自己的人生作结的意思。但我要说,这本诗集的付梓,只是正宏先生诗歌创作的一个小结,离总结还很远,因为他还在写。春花秋月引诗兴,心曲清音唱夕阳。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读到他更多的精彩诗篇。

2023.5、4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