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方飘雪的头像

北方飘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4
分享

川菜之魂

在四川,郫县豆瓣酱被称作川菜之魂。

中餐,即指具有中国风味的餐食菜肴。在海外,它和中医药、武术这三大中国元素,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代表中华饮食文化的中餐,很有吸引力,风靡全世界,受到各国人们的喜爱,中餐馆在全球遍地开花。这其中,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在中餐里可谓独树一帜,因浓厚的地域色彩而倍受瞩目。

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以其独特的麻辣味,以及调味手法的多样性而闻名,并不拘泥于传统老式菜品,不断推陈出新,创出许多新派川菜。多年来,川菜早已突破盆地的地域限制,作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传播速度极快,冲击着外地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挑战和征服了众多食客的味蕾和胃口,走向了全世界。

要做出正宗的川菜,地道的原材料和调味料是最重要的两环,是菜品好不好吃的关键所在。川菜使用的调味料,一般以川糖、辣椒、花椒、豆瓣酱等为主,通过各种搭配,创出多种味型,如麻辣、鱼香、怪味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豆瓣酱,使用频率极高,绝大部分川菜都离不开它来参与烹制,不可或缺,独一无二,可谓川菜的灵魂佐料,因而被称作“川菜之魂”。风靡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就专门提到过郫县豆瓣酱。

说到酱,中国人历来喜欢吃酱,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开门七件事”中,酱居第五位,仅次于柴米油盐。在古老的过去,起初烹饪食物很简单,只能依靠盐梅著味,可谓单调乏味。自从有了发酵之后产生的各种酱,便成了极其重要的补充。当然,我这里说的不是直接可以生食的各种蘸酱,而是做菜用的一种独特的调味品。

在川菜中,豆瓣酱能增味、增色、增香,帮着去除肉腥味,解腻。有它给菜添色,菜品色泽更加红亮,赏心悦目,卖相更佳,刺激食欲。其酱香豆香的浓郁风味,使味道香醇而厚重。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冲击视觉、嗅觉、味觉,让人欲罢不能。

川菜中使用的豆瓣酱,以成都本地出产的郫县豆瓣酱最为正宗,被广泛应用于川菜系列菜品,用郫县豆瓣酱,能做出上百道川菜。这些都是经过长期验证过的菜品,更因为都是蜀地常见的家常菜,川人家家户户都会做,故而流传甚广。只有流传下来的才是精华,那些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已被淘汰掉。川菜历经岁月洗礼,世人口口相传树立起来的口碑,被世代继承并发扬光大,也必将继续传承延续下去,永无止境。

如此堪受大用的郫县豆瓣酱,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川菜之魂豆瓣酱做菜好吃的原因,秘密都藏在其制作环境与工艺上,天机就体现在这几句话里:“翻来覆去年复年,晒到斜阳一线天。露盼东方鱼肚白,日月精华在其间。”

豆瓣酱主要在于选材精细,制作工艺独特。原料其实很简单,就是二荆条辣椒,配以蚕豆、面粉、盐巴。但要通过长期反复的翻、晒、露,这三项看似简单的工艺方法发酵酿制而成。制作工艺虽然看起来不复杂,但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妙就妙在郫县豆瓣酱香味醇厚,但却根本就没加一点别的什么香料。其色泽油润,但却并未添加一点别的什么油脂。就是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最终让它产生出独特的味道,达到色香味俱佳的高标准严要求。麻辣咸鲜,辣而不燥,红亮油润,酱香浓郁,回味醇厚。

郫县豆瓣酱作为成都市下属原郫县(现已改为郫都区)的特产,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顶尖的调味料之一。其制作技艺,也早已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郫县豆瓣酱漂洋过海,远销海内外,售往全世界八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蜚声海内外。

郫县豆瓣,成都味道,四川特色,中华元素,世界名片,全球知名。

细究郫县豆瓣的历史,其实最初纯属偶然,乃偶发小概率事件,甚至看起来还有些糟糕,说来话长。

豆瓣酱诞生的历史背景,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由于四川地区历经战乱,人口剧减,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天府之土,沃野千里,但地广人稀,需要大量的人来开荒耕种劳作。当时的清政府采取移民入籍和减免五年赋税的惠民举措,鼓励大量迁入外省人口填补。一些在外没有土地的人及川内逃离的原住民等,被政策吸引主动来川,人员主要来自邻近的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被称为“湖广填四川”,被后人所熟知。豆瓣酱的最初雏形,就发生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之下。

据传有一名叫陈逸仙的福建人,在入蜀的途中,随身携带了以备路上吃的食物蚕豆。不想由于遭遇连日阴雨绵绵的潮湿天气,蚕豆都发了霉。他舍不得丢弃,就摆放在田埂地头,在太阳底下晾晒。后来他加进去一些鲜辣椒,混合搅拌在一起食用,谁知吃过之后意外发现,那个味道竟然特别鲜美。发霉的蚕豆并没有被浪费掉,反而从中有了意外之喜,衍生出了新的商机。从那以后,陈氏族人便以经营“辣子豆瓣”为营生过活。

由此也让人想到,还是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凡事要善于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坏事变好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衍生出灵感智慧,化腐朽为神奇。

清朝康熙年间,陈氏后人陈家遂在郫县开了一家加工作坊,用的是本地原材料和当地的饮用水,大量生产豆瓣酱。其后人陈慧春,在郫县城西街开设了一家叫“顺天号”的酱园,并潜心研究,以进一步改进辣子豆瓣的生产工艺。

时间流逝,转眼来到清咸丰年间,陈慧春的后人陈守信,发现豆瓣酱不耐储存的问题,于是也开始潜下心来继续研究,找寻解决之道。他试着借鉴了豆腐乳的发酵方法,在豆瓣里也加入面粉进行发酵,果然味道更好,且不易变坏,因此制成了著名的郫县豆瓣,就从那正式问世。陈守信开的“益丰和”号酱园与之前的“顺天”号合并,“益丰和”号酱园成为“郫县豆瓣”的真正鼻祖。

等到了民国时期,郫县豆瓣酱的生意已经做大做强,形成规模量产,向周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推进,产品分别销至湘鄂、云贵、康藏、陕甘等地。随着岁月飞逝,时代更替,时至今日,郫县豆瓣酱已经拥有三百年的历史。

作为当地特产,肯定跟本地的水土气候有关,郫县豆瓣酱的制作,就跟成都的气候密切相关。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周围高山连绵,历来潮湿多雨,我已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深有感触,的确如此。

郫县地处成都平原西边,被都江堰之岷江水系灌溉,属于传统的上风上水位置。未经污染过的优质好水,本来就是成都市区的居民饮用水源。水源佳,水质好,富含磷、钙、钾、铁、镁、锰等多种矿物质和不少微量元素。跟酿酒一样,好水也是造就好豆瓣酱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郫县雨量非常充沛,湿度偏高,常年保持在83%左右,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6℃左右,这些都为豆瓣酱的酿造,提供了必要的温度环境条件。郫县的日照率在百分之二三十之间,每年受到的太阳辐射总体上偏少,故紫外线强度也相对偏低,因此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生存也比较稳定。

利用光热在阳光下反复翻晒,去除食源性的有害微生物,让豆瓣酱暴露在朗朗天地之间,利用昼夜之间产生的温差作用,加速生成其中的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故而形成了郫县豆瓣酱独特的味道,风味绝佳。

二〇〇八那年,郫县产的豆瓣酱,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乃实至名归。其中,早在八十年代就注册了的“鹃城牌”豆瓣酱老商标,位列各品牌榜第一位,深受好评,非常畅销。

在成都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们平日里炒菜,也都爱买这个牌子的郫县豆瓣酱,是厨房必备的最佳调料。

对于我个人来说,初次和郫县豆瓣酱扯上关联,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让记忆回到九十年代初期。

那时年轻的我,第一次从成都的市中心,去往郫县的望丛祠游玩,那时郫县还属于市郊县份。多年以后的现在,因城市发展需要,城区规模不断扩大,郫县已被撤县设区,成为成都市的又一个新区,改名为郫都区。但我们大家依然按照老习惯,提到郫县时还是按老称呼。毕竟郫县产的豆瓣酱扬名天下已久,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多少代人的深刻记忆,郫县就等同于豆瓣酱。

望丛祠是郫县的一处著名人文景点,为纪念古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承者丛帝而建的祀祠。里面园林建筑,古色古香,环境清幽。“一祠祭二主”,两帝合祭,体现了古代祭祀文化传统,对研究古代帝王陵墓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那次当我们逛完望丛祠后出来,随意游走在郫县的街上。一抬头,不经意间发现马路对面,有家专门售卖郫县豆瓣酱的店铺,十分打眼。那时候还不时兴,现在应该称作“专卖店”。走到近前,看到店里的柜上,堆满了一罐罐红通通的酱料,让人眼前一亮,那就是著名的本地特产郫县豆瓣酱。除了罐装,还有一些黄纸包装的简易版,外围再贴上一张醒目的红色宣传纸,印有名称、商标、地址、电话之类。

可能是为了节约包装成本,才用这黄纸包裹着豆瓣酱。有点像是过去旧年代时,人们用来包老桃酥、老点心或者卤菜、烧鸡之类的那种黄油纸,外面用麻绳捆好,掂在手上,拎着绳子。其实老式黄纸包装的豆瓣酱,至今也还有这种样式在售卖。

既然来到这郫县豆瓣酱的原产地,干脆顺手买袋豆瓣酱带回去。其实市内到处都有卖的,但我之前从未买过,这还是我平生第一次主动想着买点做菜的调味料。因为年轻的我根本就不会做饭,对各种调料的使用方法一无所知,毫无任何概念,烹饪经验为零。在我那时独居的房子里,除了有盐和酱油以外,再无其他任何调料。反正我那时在家很少做饭,顶多偶尔会煮个稀饭或面条,平时一般都是在外面买熟食吃,中午则在单位食堂打饭。

记得有一次,单位同事兼好友来我那里,说起做菜来,我见她说的头头是道,貌似很懂,以为她会,就说要不你来做。谁知她也不会做饭,还说:“你这里什么调料都没有,做菜需要很多调料的呀。”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做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说做就能做,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佐料,没法作出好吃的菜。可见自己那时候多么无知,毫无生活经验。

自从有了郫县豆瓣酱这个能百搭的法宝,我这个厨房小白,也可以试着学做一些家常川菜,做菜似乎一下子变得容易起来。郫县豆瓣酱并不像黄豆酱那样可直接食用,它只是一种调味料,需要用菜籽油炒一炒,激发出发酵过后的香味,炒出红油色,再加上肉或者蔬菜混炒。几乎不需再加盐和别的佐料,豆瓣酱里本就有盐味。很快,一盘色香味美的川菜就做好了,简单易做,一般不会翻车,味道也还行,几乎任何人都能掌握,一酱成菜。作为家庭必备的调味料,这里的人们家家户户都少不了郫县豆瓣酱,它就是百搭之王,调料之王,万能烹饪神器。

不过,纵然有豆瓣酱这个万能调料,千好万好,但要想真正做出正宗好吃、像模像样的川菜,却也并不是像我说的那样简单,那个只能算最低标准,能吃而已的底线。做菜还是要有所讲究的,需要具备一定的烹饪技术和条件。比如原料地道、食材新鲜、刀工精细、用料适量、调味搭配、火候掌握等,不能毫无章法的一通胡乱操作。像我那样随便做做,也就只能是随便吃吃,但肯定算不得多好吃,跟正宗川菜比不了,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只是思想意识上的初醒,一切都只不过才刚刚开始。直到很多年以后,我才终于算是出了师,能做些一般的川味家常菜。

在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成都,这里最具烟火气。人们平日里悠闲自在,喜欢泡茶馆,打麻将,吃小吃,过着最安逸、最巴适的慢生活,又好吃又好耍。

作为一座被联合国认定的美食之都,这里的美食众多,好吃嘴也多,民以食为天,倒也无可厚非。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认真对待,这话很多名人都认同,比如蔡澜、俞敏洪、曹德旺等人。如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热爱美食,还能动手做出来。成都的饮食男女,似乎自带一种天赋,很多人拥有一手好厨艺,几乎都能做出几个拿手家常菜。而这些在川内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到了外地人眼里,则统统归于美味好吃的川菜系列。

后来我和爱人生活在一起,他作为地道成都本地人,做菜手艺不错,且刀工很棒,会做很多家常味川菜。我开始不会做饭,但天天耳濡目染看他做饭,逐渐开始产生兴趣,慢慢学习、练手,后来也学会了做一些川味家常菜。多年以后,我貌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他,在四十多岁以后至今,从他手里接过做饭的重担,他这个曾经的师傅被迫沦为我的助手。

至于做川菜离不开的豆瓣酱,我对它的使用方法已经驾轻就熟,心中有数,知道怎么使用,哪些菜可用,如何让它更好的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菜品的颜值和味道。再也不是以前的胡乱搭配,只为达到熟了能吃即可的最低标准,有了更高一级的追求。

谁能想到,年轻时的我还对做菜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一切却从最初的一次不经意行为,在郫县大街上随手买的一袋豆瓣酱调料开始练手,到后来逐渐爱上做菜,并掌握了基本的烹饪技术。郫县豆瓣酱引领我走上厨艺之路,它对正宗川菜的调味很重要,对我的厨艺成长也很重要。

后来方才发觉,做菜其实也是一种创新艺术,做好了会有成就感,幸福感,愉悦感。此一时彼一时,可见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觉得人生有趣。从郫县豆瓣酱上,竟让我提高了认知,并有所了悟。

后来不止一次,那个多年前告诉我做菜需要调料的老朋友,在聚会时当众夸我,说这几个老友里面,这么多年只看到我一个人有进步,学会了做饭。回山东老家时,我给家人们做饭吃,同样也得到了老妈的认可:“这下行了,会做饭了,以后饿不着自己了。”别说,听了这些话还挺开心,心里也会生出一点点的小得意,但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不会过分得意,身边厨艺好的大有人在,我可不如她们。

其实事物之间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由此还让我联想到写文这件事。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大前提,才愿意不怕辛苦去做。只要够用心,肯付出,也能小有所获,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值得你开心雀跃,因为你战胜了之前的你,这就值得肯定。

相信你走过的每一步路,流过的每一滴汗,都不会白走,也不会白流,都是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人来到这世上,应该尽量多的去体验各种感受,才算没有白到世上走一遭。除非你根本不是真的喜欢写作,人也懒散,不愿为之付出努力,那样的话,放到任何事上都不成。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付出才有收获。

我们家常用郫县豆瓣酱做家常川味菜,这也是这里人们过日子的基本功,几乎谁家都会用豆瓣酱,炒些家常菜。

其实说穿了哪里都一样,在哪住久了,自然会习惯当地的口味,自有当地的饮食文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如住在海边的人,肯定擅长做海鲜海味;住在山上的人,肯定擅长做山珍野味;住在草原的人,肯定擅长做牛羊肉奶。因为都是就地取材,食材易得还很新鲜,做菜往往首先考虑原汁原味,清蒸、清炖、白灼、素炒等,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调味料,顶多加入基本的葱姜蒜盐就够了,吃的就是食材的天然本味。但我们这些住在盆地的人,因气候潮湿,自然比较擅长做辛辣祛湿的川味菜品,这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决定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经过长久发酵制成的豆瓣酱,已经性情大变,变得相当绵柔温和,不像新鲜辣椒那样辣燥刺激火爆,作为菜品调料,提味增香上色,与川菜搭配,可谓天作之合。

郫县豆瓣酱可做的川菜之多,随便数一数就有鱼香肉丝、鱼香茄子、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麻辣香锅、回锅肉、香辣虾、干锅肥肠、干锅排骨、干锅大虾、干锅花菜、水煮肉片、水煮牛肉、毛血旺、干烧鱼、粉蒸肉、粉蒸排骨、粉蒸牛肉、竹笋烧牛肉、冒菜、麻辣火锅、烂肉粉条……数不尽的菜品,道不尽的味道,郫县豆瓣酱,当之无愧的川菜之魂,调味之王。

写着写着又快到饭点了,看来今天中午,不做一道有豆瓣酱参与烹制的家常菜,有点对不起文中的主角,大名鼎鼎的郫县豆瓣酱,不能彰显它调料界老大的地位,它的出场总该要有一点仪式感吧。说什么今天也要让它刷刷存在感,风光一下,毕竟它主宰着我们的味蕾和胃口,我们离不了它,要靠它下饭,并且一辈子永远吃下去。

这就安排,鱼香肉丝,准备出锅,闪亮登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