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蜀的头像

巴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09
分享

难忘的守水时光

最近一段时间,到乡下看看生活在乡村的老父亲。微风拂面,从县城乘车经高速路,沿着乡村水泥路回到老家。

一到父亲居住的二楼小洋楼里,奔向厨房准备洗手。父亲说,开那水龙头开关,直接可以喝这水,更是直接可以洗手了,脏水从下水道过滤沿小水沟汇入沟渠,向小河奔去。

这是远隔几里路大山上的山泉水,用大水管子经过溶洞井口、过山林、山坡、沟坎、梁子,进入塆里,再用小水管,引到每家每户。喝着这清洁、甘甜的山泉水,甜在心里。感叹现在农村用水既干净,又方便,如城里的自来水。这自然地回想起以前大热天守水、抢水、担水的艰难日子。

那时,塆前沟田旁,一个塆就那么一口水井,从建立塆起,塆里人用了很多代人,水泥浆味很浓,但又不得不喝着这口井的水,虽然不是很好的,因为这口井离塆很近,将就着吃、喝、用、洗等。

特别是夏天吧,塆里的人用水量大,一是天气炎热,水分蒸发,地气干燥;二是水井里的水似乎要小一些;再就是热天大家出汗多,换衣服,洗澡次数大增,每天不洗洗,很不舒服。每家每户自然用水量大增,离塆较近的仅有这口井,这条挑水的路,不知有多少人踩踏、来往,到井里取水、担水。水满井时,打水人一手抓住担钩与桶把,用点力一压进水井里,再顺势一提,一大桶水有了,又反复一次、两次,就会装得满满的一桶水,又顺势提起,放在身旁。同样的,打起另一桶。这样,肩挑起两桶水,一左一右,闪悠悠的向回挑去。遇到缺水的干旱天气,就不是那样啦。挑着就是急着往回赶,希望能再回到井边多挑一担或几担。有时,遇到塆里的邻居来挑水,生怕落后,回转来挑不到了。于是,加快脚步担回家,倒进家里的石头缸里,又急着的赶往水井,担第二担水,或者舀一些水,就怕井里没有水了。

特别是大天干,井水要少少很多,有时见到井底。大人忙着农活、庄稼,不空,大人就把家里的能装水的水桶放在水井边,由小孩守在水井边,有水就用水瓢舀起装在桶里。这桶满了,又去装那桶。就等水浸来。有时守水守得没什么事干,无聊,就把井底里的水,来水一二瓢就舀,井里也凉快,比外面高温天气里舒服多了,因为此井二三米高,井上盖有几块大石板,上面覆盖了厚厚的一些泥土,无太阳照进井里,井里空间也蛮大的。上下井底有几步石梯子,井底又是硬的砂石,水就是从小石缝里浸出来的。时间实在太长,守水的就在井边不远处的树下遮阴,或玩耍。

有时,塆里的邻居也来挑水,水量小,轮流舀水。每一家用一些。或许,塆里的人用水多了,一家一户排轮子,哪家一小时、两小时担井里的水。有排在早上五六点的,也有排在晚上十一二点的,更有甚至排在寅时卯时的。实在是大干旱,有因舀水、守水还发生过骂人、吵架,挣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的情况,但干旱过后,关系又逐渐恢复,真好笑。

早上,小孩睡得要醒不醒,被大人吆喝着,去挑水,挑早水。有时,可装一担。有时,塆里的邻居更早。那是更有早挑水的人,结果一场空,井里没有水。后悔自己没早来,被别人抢先舀了水挑走了,自己白跑一趟,有点叹息。有时,傍晚去守,萤火虫、蛙鸣等,好一幅乡村夜色场景图。水边也凉快,就是蚊虫多。家里实在没水,午夜时分,仍坚守在井边守水。井水流一会,估计能舀几瓢,半桶,就急着去舀,总有收获,也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希望。虽然等水难熬、寂寞、辛苦,但总有盼头,有进水来,就是希望,直到舀满一担水、或几个桶。这也是一种坚守的成功,成功的回报,甚是欢喜。为了用这些水,煮饭、淘菜、家用等,一个塆,一二十家七八十口人的用水,可想而知。

特别天干,实在不行,用不到塆前这口井的水,塆里人就舍近求远到塆后面,四五倍远距离的在一个山脚田边的小水井,比塆前的井小很多,可有一些能用之水。那是塆里族人先辈们为大干旱无生活用水所做的备用水井,虽然只有七八担水的量,直接用桶打水,就三四桶,剩下的,用水瓢舀,也是几桶水而已,在干旱无水的时候,但也可以解决煮饭、喝水等基本用水。而塆前的水井满水时,五六十桶,三十多担水。在干旱时,塆前的水井减半,甚至更少,这时塆后的这井也就简单的清理一下,此水也能打急用用。这口是露天水井,在水田边,先辈族人只用几块石板围成四方形的竖井。

天气干旱更大的时候,如果塆前、塆后的两口井里的水,都不够用了,那大家就到更远的一条小河沟去挑水,解决洗衣、洗澡、喂养猪、牛等的用水,甚至,用此水浇灌蔬菜、瓜果、树等。早晚去挑这河里的水,荡开脏的漂浮的东西,取干净的河水,也可洗菜、烧水、做饭等用,那是干得实在没水可用之时。小孩子们、大人们也趁夜色,在这小河沟里水凼里凉快,快速的光着身子洗一下澡,又生怕别人看见不好意思。几个小伙子,有时也打起水仗,既凉快,又好玩。

随着塆里的人口增多,感觉到塆后的山脚的井里,到小河里挑水远。有塆里的人就寻找塆前沟田的边角,房前屋后,找寻水源,又先后挖了三四口小水井,总有一些小浸水,挖井的一小家的生活用水,基本能够解决。有时也可以为塆里的人急着用水作些补充,搞好邻里关系,做做小小的顺水人情。

后来,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的打工潮,年轻力壮的外出务工,挣钱,邮寄钱回家。有条件的塆里人,为减轻在家的老的、小的挑水的麻烦与劳累。就请人打地下水,小小井口,用手压水。再后来有机井,电动抽水,在家里开关一按,水就抽到缸里。就是这种井用一两年,就要淘机井。有时抽水棒带泥沙,抽不动了,水质变差等等原因,有的机井就被淘汰了。

再后来,政府政策支持农村饮用水问题,塆里人投工投劳,政府资助一部分,总算从几公里外的高山上的水源处修水井,沿途铺上水管,把山泉水引到各家各户,塆里人用上了山泉水的自来水。

从此,改变了用水难的问题。守水也从了过去时。

又过了一些年头,外出打工上了年纪的部分塆里人又回到塆里,因为路通、水通,极大的方便,所以,有的就拆旧换新,修起了小洋楼,回塆里居住。有的外面有房,塆里也改建了房子,偶尔回来居住。

回归,乡村振兴的兴起,建设好新农村。也许是落叶归根吧。

现在,原来的老井,也荒废了,似乎没多少作用了,但守水、争水的时光在大家脑海里回荡,那些人、那些事,那难以忘怀,也就成为了永久的回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