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川北河的头像

川北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3/26
分享

早春潭柘寺行

一到周末,离开职场,离开工岗,人像一粒浮游生物,如果一颗心在没有家庭等过多的牵挂,整个人如同断线风筝,一头扎下去,不知身飘何处。

这个清晨,霾加小雨,天光无影。说是清晨,已是上午八点多,灰蒙蒙的天,给人像冬又不像冬,像春又不像春,从小区楼栋间穿过,因周末,大多人户还没起床,起早的多是一些老头老太太。

390路过了,没坐;452路过了,没坐。546路,开往石景山银河大街方向,车到鲁谷东街与吴家村路十字街口,车窗东边的天空,太阳已从灰蒙蒙的云层上端悄悄露出了它栖息了一宿的棱角,几条光束像一头巨大的怪兽之角从前后左右上下东西向不同方向发射着光芒,有一路光照进了车厢,车厢里一时间变得相对明亮起来。永乐西小区到了“敬老卡”“敬老卡"“敬老卡"刷卡机连续自动报出三声播音,跟着连续三个刷卡下车的,他们都是手持敬老卡的老人。在北京,经常遇到坐早班车的,大多是些年纪较大的人,他们大多是退休一族的吧。

银河大街换乘959路,大瓦窑开往门头沟石厂村。10点50分左右,石厂村站换乘931路苹果园地铁站发往潭柘寺公交。

京西磁悬浮列车终点站石厂村站往西北方向开行不一会,大巴就上到了一处盘山道,继而进出坷罗坨隧道之后,车在山里高架桥上继续行驶一小段,接着就进入潭柘寺隧道,该隧道比较漫长,后来返回时留意了一眼,大概1300多米。过了隧道,就从门头沟城区山的这边来到山的那边,然后真正踏上了山区之路。以前的古人,先去城区边的戒台寺,然后继续翻山越岭,才能进到潭柘寺镇。如今,二十一世纪了,很多天堑变通途。从潭柘寺隧道西出口外面不远的小盘山立交桥下来,就来到京西潭柘寺古镇所在地。京潭中路,是镇上的一条大道,相当于迎宾路,两侧花园别墅群,在群山环抱中。这里已经出了西六环外有一段路程。锦屏街。鲁家滩西口。一座基座是水泥墩的木质新漆牌坊,鲁新家园社区。

潭柘寺环岛。南辛房村,路牌显示,此地距河北易县115公里。潭柘寺中学,八奇洞。门头沟区潭柘寺消防救援站,一台小型消防指挥车从站里刚好出门,门口小亭岗哨立即出来站立举手敬礼。

平原村,一条狭窄的公路通向山里,路两侧停满了自驾来此朝山踏青之人,大巴不得不缓慢一点点往前开“一会再停车离潭柘寺还有一站地,愿意下去走的哈,下车自行”

司机用车载喇叭提醒大家。

龙年早春,潭柘寺行。

潭柘早春,在朝拜,在史墨,不在大地和山岳。

北方的春,总是比南方晚到许多天,而潭柘早春,比京城平原地区的春至少迟到半个来月。这儿的山林还是满目干黄,除去松柏,枝头少见一叶绿。山林还是如冬般的山林,只是林子、山峦、丘壑、沟坎上,早已没了积雪,一眼望去,群山连绵,却一点都没被春之苏醒的感觉。

这是北方山林似乎恒古不变的早春景象。

潭柘寺,一座深山里的千年古寺。

没想到春来潭柘寺烧香拜佛的人如此之多。这么多年,春天,尤其北京的早春时节,还是第一来这里。

离终到站潭柘寺站越来越近,进山路上车水马龙,骑行的、自驾的、步行的、公交、大巴、中巴,各式车辆,拥挤在路上。

11点35分,终于到了。

从后门刚刚下车,前门口就有一队人马开始蹬上一会就要返程的此车,他们是刚刚景区游玩结束出来的。从景区一条原始的古老的大石板古道一路走上去,来到潭柘寺山门外的牌坊售票处,时间已是午后,山里开始刮起了大风。来这里的人还是真多,三三两两或一群一群的。

今天是雾霾天气,而且刮着呼啸的山风,可还是依然有这么多人过这里来啊!

依然喜欢对着古树和庙宇拍照。

《香林净土》牌坊。

潭柘寺山门不高不大,山门为三间无梁殿式歇山顶建筑,筒瓦屋面,檐下为清康熙帝亲书石额“敕建岫云禅寺”。山门给人古朴幽深厚重沧桑历史之感。“潭柘寺”匾额三字显得也是很小,一块很平凡的字体和材质的竖匾,不知是谁何年何月题写和制作的这块木质匾额。

出了山门石孔洞门,抬眼就可见一座殿宇,它们在古树的遮掩中,在香客燃放的青烟袅袅中,走近再走近,就看到“天王殿”三个大字的匾额。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悬康熙御笔“天王殿”匾。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像,背后供奉韦驮像,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神像。殿堂前,佛香缭绕,跪拜作揖合掌求安祈福之人一波又一波,其中,有许多烫染着各色发型的青年女士居多,她们或金色的头发、或墨绿青紫的头发,很少见到一头纯正青丝黑发之女士来此燃香。

继续后院行进,来到潭柘寺的第二座殿宇,它就是规模和建筑格局相对较大的大雄宝殿。百度百科里叙述,大雄宝殿为潭柘寺建筑等级最高的殿堂,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上层黄琉璃瓦屋面,下层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大殿的正脊高大,正脊两端安放着一对琉璃鸱吻,高2.9米。鸱吻烧造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仿照元代大吻的样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鸱吻两侧各系有一条金色锁链,名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帝的御赐之物,仅潭柘寺独有。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依然是人山人海,香客云集,佛香袅袅。鸟雀在古树枝头偶尔发出几声翠丽之音,这座山里的古寺顿时给人心里蒙上一层朦胧神化之感。殿堂前一左一右两株玉兰花已开放。殿内一尊金色大佛,胸口一个“卍”字符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盡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看守龛台的是一男一女两位半老之人,他们身着灰色和褐色着装,男的大概是在翻看手机里的经文,嘴里漫不经心念着什么,兀自一人靠着龛台的左侧角,相反,女的倒是比较勤快,一直忙前忙后的,一会忙于照顾进殿的香客,帮着点灯放灯,一会给进殿咨询的游客讲解着客人们的提问。殿门一长条桌上,立着一小块的牌子“大殿供灯,2盏一天100元,1盏一个月500元”。

目睹此情此景,心生善愿。跟随人流简单的鞠躬作揖后,依靠大殿里一根红色大圆柱一侧,静静的看着眼前这进进出出来来去去的一个个陌生的人们,他们的一次次进来、一次次出去、一次次跪拜带给我深切的同感,内心也默燃起对她们的尊重、期望和祈祷,愿人世平安吉祥喜乐,不负时光,不负潭柘之春光。

愿每一个世间之人均能生活的幸福,均能有自己理想的兴趣、爱好和性情。天佑吉祥,保佑人间每一位善男信女,愿她们心想事成,快乐无忧。

“南无大行普贤願王菩萨、南无大行普贤願王菩萨、南无大行普贤願王菩萨、南无大行普贤願王菩萨”大殿西屋四个同样字体和绸缎面料材质的镶金竖幅悬垂在殿堂之空,自然悬挂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殿东屋也有四个同样字体和绸缎面料材质的镶金长条华丽的竖幅悬垂殿堂之空,它们同样齐齐整整,一同垂挂静寂于空,肃穆着,无声着。这些垂幅,让整个殿宇堂梁之下,佛像之上,殿堂之内显得充实、饱满,有一种立体修饰完善和佛之无量之情之感。

大雄宝殿外,一小朵小朵浅黄色的腊梅花还在盛开,香气扑鼻,伴随春风阵阵飘来。

戒坛殿,位于寺院的底层西北部,三面翠竹环绕,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因奉旨修建,被当时的英宗皇帝赐名为“广善戒坛”。戒坛大殿为硬山式,平面呈方形,高37尺,长宽各55尺,青灰筒子瓦覆顶,镶有黄琉璃瓦的菱形棋盘心。殿内正中是戒台,戒台用汉白玉石砌成,共三层,下大上小,呈品字形;每一层台均为须弥座造型;戒台高10尺,平面呈正方形,下层台长、宽各16尺,以上逐层缩小;戒台的每一层都围有红漆木栏杆,在束腰处雕有双鱼、盘肠、宝瓶、兰花、籓草等各种花饰,上下沿也雕有花纹。

戒坛殿的门额上挂有康熙的御笔亲题“戒坛"二字。

据说,潭柘寺戒坛可以授佛门的大戒具足戒,又称比丘戒,因而这座戒坛又称比丘坛。无数南来北往的僧人都曾在这里受过戒,受戒僧人可凭潭柘寺发的度牒,到全国各地的寺院去挂单,讲经说法,游历四方,到处化缘,如同持有名牌大学文凭。

去过多次潭柘寺,这次才知道潭柘寺有五宝。

一宝是潭柘石鱼。潭柘寺庙宇依山而建,逐步走高,龙王殿位于最后,在一处小山坡上。殿前的左侧,挂有一条含铜的石料雕刻而成的鱼,长1.7米,重150公斤,雕工精美,其声如金石,若敲击其不同的部位,可以发出不同的声响,悦耳动听,犹如乐器。传说这条石鱼本是南海龙王进献给玉皇大帝的一条神鱼。有一年,天下大旱,玉帝就把它转赐给了潭柘寺,让石鱼去拯救人间的疾苦和灾难。这石鱼还果真显灵,天下南七北六十三个省,哪个省发生旱灾,只要在鱼身上相应的部位敲击一下,那个地方就能下雨;人的伤病也是,只要用手摸一下鱼身上相应的部位,自己的伤病就会痊愈。每次去潭柘寺游玩,总能遇见游客们排着长队等着摸摸石鱼,沾沾福气,驱驱晦气。以前来,也为这只是一只普通的装饰之鱼,是现在或近代之人打造的,原来,它是一件古物,是一件稀世之宝。

第二件宝物,就是放置于天王殿前的一口铜锅。它直径1.85米,深1.1米,传说是和尚们日常用来炒菜的锅。潭柘寺当年共有三口大铜锅,一口炒菜,一口做饭,一口熬粥。熬粥的锅最大,直接4米,深2米,锅壁铜厚20厘米,号称当时天下第一大铜锅。由于锅大锅深,每次可放入大米10石(1200斤),需要几个僧人同时操作,边烧煮边搅拌,从当日下午四时时熬到次日清晨八时,熬粥的和尚分三班倒细心照料,熬制的粥醇香粘糯,山区方圆百里百姓人人皆知,赶上寺庙大节,成为很多到此朝拜礼佛的人共同分享的斋饭美食。

第三件宝物当属至今还风姿卓越的古银杏树,俗称银杏帝王树。据景区介绍,栽植于唐代,至今1400多年,高40余米,直径4米。每当盛夏,浓荫蔽日;金秋时节,满寺院一派金光灿烂之景色,给人沉醉。能有幸摸摸,这棵弘大的生命之树,手触之处,树干被千百年来的人们都抚摸出了化石般的色质。哪天,如果你也有幸,可以亲自深深的抚摸抚摸,感受千岁大树之美妙和神秘。

潭柘第四宝,古玉兰。潭柘寺的二乔玉兰植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并且还是朝廷御赐的花木,极其珍贵。寺中的玉兰为紫、白双色,北京当地较为常见的是白玉兰,紫玉兰、黄玉兰,而这种紫中带白、花俱双色的二乔玉兰极其罕见,如此古老的二乔玉兰在整个北京,恐怕只有在潭柘寺才能看到,堪称京城一绝。

御制玉竹堪称潭柘寺第五宝。最喜山后院流杯亭旁边那笼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的金镶玉竹。金镶玉竹金黄色的竹干上,有一道翠绿的细条状纵沟,每节之间交错而生,故称它们为“黄金间碧玉竹",它是龙须竹的一种,原产自天府之国四川成都,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园1696年),康熙御赐潭柘寺龙须竹八杠,种植于万岁宫前后,即竹林院和行宫院内,1702年,康熙来潭柘寺游览,踢诗一首《咏潭柘寺竹》“翠叶才抽碧玉枝,经旬清影上阶墀。凌霜抱节无人见,终日虚心与凤期。"乾隆皇帝也曾6次翻山越岭来到潭柘寺进香礼佛,为寺庙留下了众多的瑰宝和故事。

悠悠岁月,一晃百年、千年。古老的华夏文明在古老的寺庙身上也积淀出祥和之光。时光不老,天地苍苍,愿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文明彼此辉映,互相有成,感化于人,造福于人。清代早已谢幕,在历史的长河和尘烟中,这个离我们本世纪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还有几多遗迹在古建中残存。

早春,不单是踏青,还是寻踪,寻访历史尘埃落定的好时光。踏青是一种同山水共奋进之情怀;寻踪和怀古是对人类优秀古老之遗产和文化的敬仰和传承、发现、挖掘、收集、汇编、发展和拓展创新。

潭柘寺位于门头沟西南部潭柘山麓,其周围九座山峰犹如九龙环绕。寺院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初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扩建,御赐寺名为岫云禅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生长大量柘树,民间习惯称潭柘寺。古寺历史悠久,故民间流传“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幽州就是古代京城之鼻祖,故而今天,有人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潭柘寺”这一寺名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一浙江大学工学硕士“乐观乐享”的网友曾想象,当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如在庭庑之下”。很多信徒踊跃捐助,助其在幽州开山立宗。所以,华严祖师就去找当时的幽州都督张仁愿,向其求建寺之地。张仁愿对华严祖师说:“和尚想要多少土地,地址可曾选好?”

华严祖师就带着张仁愿,来到了潭柘山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东沟刘家的土地。张仁愿对华严祖师说:“这是有主之地,我也不好擅自做主。这样吧,我把姜姓和刘姓地主一起叫来协商。”姜、刘两位本不想给,但看在张仁愿的面子上,对华严祖师说:“和尚想要多少土地?不可太多,太多的话我们以后就没有饭吃了。”

华严祖师知其俱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地主,良田无数,便取出自己的毯子对二人道:“不多不多,两位施主可否割这一毯之地与我?”姜姓和刘姓地主一看只有锅盖大的一块毯子,忙不迭地答应,并且请张仁愿做中人。华严祖师见张仁愿答应了做中人,就把手中布毯往空中一抛,只见布毯在空中越来越大,且迟迟不落地。吓得众人目瞪口呆。

不一会,布毯已经大到遮天蔽日,两地主面如土色地喊:“够了,够了!请大师慈悲,不要让它再大了!”华严祖师含笑看了二人一眼,说了一声:“落!”于是毯子就落了下来,直直盖住了好几座大山。张仁愿对两人道:“这一毯之地就让与华严大师,二位可不要反悔。”二人一看真佛在此,哪敢反悔。于是华严祖师就在此地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修筑殿宇,扩建寺院。

华严祖师以一毯之地建寺的大神通却广为流传,当地人都私下称此寺为“毯遮寺”后经千年,“毯遮寺”就逐渐演变为“潭柘寺”。

这些想象和民间传说,究竟有无一定道理。不管怎样,这座千年古寺,真的是比较出名,比较特别,为古老而又文明现代的大北京城平添了几多古风之优美和魅力。

今日的雾霾和大风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们大老远从城里跑来,就是赶在春天里燃香礼佛寻个福音和幸福之彩头。

如今,潭柘寺成为京西一座靓丽的风景区,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光顾。景区成人票价50元,学生等半价票25元。消防救援等人员享受优惠免票待遇。

一年之计在于春。潭柘早春,因春天这儿香火旺盛,大多原本想来郊外踏青赏春之人默默间彼此感染个别游客也就跟随燃起了香火,插香许愿,倾吐心扉,了结烦恼,促成了京西早春一抹胜景。

潭柘早春,潭柘燃春,潭柘春光,潭柘无限。

川北河 2024年3月16日 草于潭柘寺

2024年3月25日 校稿于凉水河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