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朝歌的头像

朝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103/14
分享

“打春”话牛

     打春”话牛

         侯永刚

在陇东乡村,习惯把“立春”叫“打春”。你说立春,人们会一时半会儿反应不过来,你一说“打春”,便马上明白了。

  大人娃儿知道,一“打春”,结了冰凌的河水开始融化了,爬在地皮上的小草、菜秧的腰身慢慢挺起来了,庄前屋后柳枝上鹅黄色的嫩芽试着探头探脑了,大塬上冬小麦的叶片渐渐“返青”了,吹来的风也暖暖的,舒心畅意。过不了多久,阳坡坡上那一洼洼桃树梨树便会开出红的花白的花,棉球似的柳絮也会飞来飞去,渐欲迷人眼.....

  老人们说,贮在菜窖里的过冬蔬菜要尽快吃掉,天气热了,会发霉;农具也要擦拭得闪闪发亮,用起来利索;每天给牛添足草料,记得用清水给牛冲洗冲洗,毛色梳理一遍.....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意味着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天动人的大自然交响即将上演,火热的农耕生活又要开始。

有趣的是,陇东人把这个一年中最好的节气叫“打春”而鲜称立春,这就有点意思了。难道在他们眼里,“春”是“打”出来的吗?

    过去,陇东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俗语,这是当时,百姓对小康生活最朴素的追求标准。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牛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因此,农人把牛看得非常重要。

 《周礼》有按牛分田或者按田养牛的记载,谓之“牛田”;到了汉代,设有专管牛的官,称“牛吏”,民间还有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

   每年春耕,这男人的牛鞭子,在牛屁股上轻轻一打,牛一奋蹄,犁铧就把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土地掀开了。跟在后面向“犁沟”里撒种子的女人乐得合不拢嘴,种子撒得便欢了。观看的娃娃们,兴奋地尖叫,雀跃着跑回窑院,向爷爷奶奶报喜去了。

全家人都晓得,自牛犁开了自家田的这一刻起,这个春天真的到来了,容不得人再闲下来。

时间一久,百姓认为春是“打”出来的,是牛带来的。你瞧,只要这鞭子一响,牛蹄子一动,便是另外一番景象。

  牛带来了春,带来了春耕的繁忙乐趣,也带来了秋后的仓廪殷实、人畜兴旺。

   在他们心里,牛是有灵性的,是吉祥物,不敢怠慢。

   周先祖时期,每逢立春之日,农户在门外制作土牛展示,寓意迎“春牛”、送寒气、忙稼穑。

   后来,演变为民间“戏牛”的习俗,也叫“打春”。

  在立春这一天,百姓纷纷将自家的牛牵出来,在野外场地巡游,看谁家的牛更强壮更威风,并用彩布条拧成的鞭子,“追打”奔来跑去去的牛戏耍逗乐。以后,人们心疼牛了,就糊了纸牛,供大家“鞭打”。“打”完了,百姓争抢纸牛的纸片,带回去埋在畜圈,以祈六畜兴旺。

   官方还有“敬牛”的仪规。在立春前一天,地方官员穿戴整齐,带领乡间士绅贤达,走向田间,向头佩红花的耕牛行鞠躬礼,然后,依次扶犁耕田。田地耕过后,敲锣打鼓,再把牛迎回官府。

   翌日“立春”,最高地方官员要向众人散发“春鞭”。大家挥鞭象征性的“追打”春牛,春就被“打”来了。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逐步代替了牛的艰辛,牛也渐渐淡出了农耕生活,但人们并没有忘记牛。人们把拖着铁犁耕田的拖拉机亲切的叫“铁牛”,还习惯把立春叫“打春”。一提到“打春”,人们就想到了过去曾经风光无限的牛,也会想起“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那些赞美牛的诗句来,便对昔日无怨无悔、默默耕耘的牛多了一份珍爱和尊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