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思竹(原名陈榕)的头像

陈思竹(原名陈榕)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8/20
分享

音乐的功能

音乐有功能吗?有些什么功能?

婴儿“呱呱”落地时的啼哭声,好奇地打量五彩世界时的嬉笑声、大人弾舌、模仿各种禽鸟的声音,或唱着歌谣、朗诵有节奏的儿歌或唐诗声,会立即止住婴儿的哭闹或逗得他们“咯咯咯”大笑,他们“滴溜溜”的眼睛到处打量,捕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由此说明,每人一降临到这个世界,就被各种声音吸引。

新时期以来,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开始把音乐与哲学、道德、美学和思想品德联系起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梳理了音乐所具有的功能。

音乐的祭祀功能

《周礼·春官》记载:西周以前,远古原始社会汉民族的古乐、乐舞和“六代之乐”,主要用作祭祀、求雨等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宗教活动。那时,对天体运行规律还没有深刻的认知,遇到瘟疫干旱洪灾,黄帝便率众臣举行隆重的求神护佑仪式,用沉重的音乐节奏,压抑的旋律,表达人们内心的虔诚祈祷。并在重要的节日,祭祀神秘的上天仙灵众神。

随着时代不断更迭,对天地认知的不断深入,音乐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诸如西周的礼乐,唐代的雅乐等。

音乐的教化功能

《礼记.乐记》和《荀子·乐记》解读了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教化功能:在音乐教育中,用歌词内容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教化市民循规蹈矩,或激发人们爱国爱家爱人民。

解放时期的《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激发出了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群情激奋,勇敢地站起来推翻三座大山。

中国当代的军旅之歌,旋律优美,节奏铿锵,并富有爱国情怀,如《黄河》、《革命将士出征歌》、《五星红旗》、《想给边防军写封信》、《血染的风采》、《说句心里话》、《小白杨》和《十五的月亮》等歌曲,不仅在净化官兵心灵、陶冶官兵情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教化作用,而且,鼓舞着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国民树立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人民和珍重友情等高尚情感和信念,培育和塑造了众人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词曲作品都有唤起人浓浓的乡愁,刻骨铭心的相思……或甜蜜或苦涩的种种情感,使人们在美好的记忆中,增强家乡情感,珍爱友谊和纯洁炽烈的爱情。

好作品使人审美愉悦,,受众对歌词旋律的消化理解,也能促使其反思自身、认识自我,并努力使自己与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与价值观一致,使之时时叩击心弦,潜移默化地使其思想品质得到提升。

音乐教育能使人在愉快演奏活动中,把听觉审美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融为一体,在快乐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规范了人们的行为。音乐以大众娱乐方式介入的思想品德的化育,比正襟危坐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效果更好,普及化程度更高。因此,音乐的教化功能,其他艺术作品无法取代。

音乐的哲学价值

西方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品行修养。通过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的理解、鉴赏和发扬,使人们能明辨是非善恶。

哲学是赋予人的理性思维和对世界的认知的方法。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认为:音乐是最具哲学深度的艺术形式。音乐作品里必然会蕴含着诗词曲作者的思想。所以,音乐能引导受众理性地看待世界,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及主体地位。

在音乐作品的浸染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情操得到升华,促进人的认知和思维向着完善和优化的方向发展,使人的整体人格与外界环境和谐共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远大目标。

因而,音乐作品和道德建设需要保持一致的目标,音乐作品必须富有道德人格感染力,才能激发受众的想象,使人感动,受到教育,否则,虚假的、缺乏道德魅力的音乐作品一旦盛行,就是道德虚无(李咏吟《文艺信念:反对道德虚假与道德虚无》)的膨胀。

音乐具有意象和思想内涵双重语境的特性,这使人在对音乐旋律和思想内容的接受过程中,灵魂受到触动而得到净化,并激发人们探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真理,使人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文明言行举止、高尚的品格和较高的思想境界。

音乐的审美传承功能

音乐不仅仅培养人们听觉感性能力,陶冶情操,而且能促进人智力发展。在学习掌握每首歌词和旋律时,就是在反复练习记忆,使人记忆力增强。

歌词所描述的内容多有历史知识、人文情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歌词的文化思想和演奏技都能代代相传。

音乐的人文教育价值在于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体验多彩生活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促使人们融入到歌词的情境中,并深刻思考和运用。

音乐作品的旋律和歌词常常都赋有时代的思想和情感,是当时民俗风情风貌的反映。受众在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伦理思想、历史背景知识和精神品质后,能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自觉传承人类生活惯有的习俗,使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开朗豁达、从容淡定、坚忍不拔的健全人格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品质,并把这种精神品质代代相传。

音乐的善恶观

嵇康说:“夫天地合德.....,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这说明音乐具有善恶之分。

老子提出了 “大音希声”,这里不是稀少,而是有别于儒家所谓“无声之乐”的审美境界,是“道”之本体所显示出的绝对、永恒的、至高无上的音乐精神,它是无为自然的天籁之声,朴素而虚静,至善至美,不会由美变丑,由丑变美,是“善始且善成”的永恒、绝对的至乐,而远非人为的“五音”所能比拟的。这是与“道”之本体浑沦为“一”,谓之“大音”的无声至乐。

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思想意蕴等特殊形式和内涵,通过演唱(奏)记忆,滋养着人们的思想。音乐的传授方式是让人在放松的环境、愉悦的心情中,使其心灵得到感染或震动,体味音乐作品的美感,使人难以忘怀,从而铭记于心,长期沁润,使心灵得到净化。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催人奋进,就是善的音乐。而那些靡靡之音,儿女情长,让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的音乐作品,便是恶的音乐。

对真善美的颂扬的音乐作品,让人们能正确判断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

音乐的养生功能

自古以来就有音乐养生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公孙尼在《乐记》中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中医认为:“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内经·素问》中论述了“宫、商、角、徽、羽”,并把这五种音对应到五脏:“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肾在音为羽”。

音乐感受于心,通过促进人的精神意识活动,达到“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侧隐而仁爱;闻其徽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晋书·乐志》),激发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变化。

⾳乐之所以能养生,是因为音乐节奏有规律的振动,能使⼈的脑电波、⼼脏搏动、肺的呼吸、肠胃的蠕动。优美的旋律使⼈体五脏六腑和谐运动,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这是音乐的物理作用。

节奏鲜明的⾳乐能使⼈的情绪振奋高昂。旋律的迭荡起伏、歌词栩栩如生的意境,能使⼈安静、放松和愉悦,从而达到治病的⽬的,这是音乐的心理功用。

音乐对⽣理也有不可忽视的作⽤:明快的乐曲节奏传⼊⼤脑,促使⼤脑⽹络系统的神经细胞兴奋,促进神经质的分泌、转化,促使⽣理平衡,可增强机体的免疫⼒。

当今,随着老龄化越来越普遍,许多退休老人待在家里无所事事,感觉孤独寂寞,舒缓的音乐可以缓解老人焦虑的情绪。革命歌曲能唤起他们年轻时候的记忆,持续的⾳乐活动可提⾼思维能⼒,消除因年龄甚⾄因缺乏教育⽽带来的负⾯影响,延缓⽼龄的记忆衰退。

歌唱,通过打开腔体、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吸纳吐气,可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帮助⽼年⼈改善肠胃消化功能,增强活力,保持愉悦健康的身心。

在漫漫人生的长路上,遇到任何挫折,音乐的美感和振奋人心的歌词,能帮助化解忧伤和沮丧,激发人们自强不息,不懈地奋斗和拼搏,进而提升和加强人们的生命力和意志力。

2022年8月20日·修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