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石的头像

李石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7/27
分享

一段深为感动的阅读 ——读《舜皇山文艺》总第39期几篇散文(文学评论3314z)

人们都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气象学家更是有凭有据,说今年的三伏比以往任何一年的三伏天气要热。说也凑巧,这段时日,我正拜读新收到《舜皇山文艺》总第39期上的几篇散文,不但觉得轻松舒坦,更因为很有收获而感动。换句话说,这段时光,我正接受着这本文艺杂志上多篇散文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

近20多年来,我虽然住到长沙,却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安人,对于这舜皇山下的许多沟沟坎坎山水人文,不仅相当熟悉,而且情感深厚,说得夸张一点,几多次,我闭上眼睛,都对它的绝大部分地方的山水和人物神游一番,说出它们的甲乙丙丁或子丑寅卯;至于她近年创办的某些报刊杂志所刊登的某些散文,大约因为思想麻木抑或“成见在线”,实在不想多花时间。

大约出于必然,就在这段时间,读完这本新杂志上的几篇散文,我才深深觉得,我以往对这片神圣的土地认识得甚是肤浅,对写出这些好文章的高手们太没精心。从这段时光起,我对它们和他们应该重新认识,好好学习。因为这些作品所勾画出的或人物或事物所释放出来的思想行为、行文构想和语言表达,太让我欣慰之后还加肃然起敬!

先说李护森的《终于捎回的愧感》吧。

李护森,也许似曾相识,他的作品我应该还是读过。读着他的这篇1600字不到散文,很让我心潮起伏,情感奔流。

作者将祖叔孙三代人紧紧围绕一个他们自己或者其他任何人永远也消褪不了的“愧”字而展开,然后峰回路转,水到渠成。

祖父“曾是我们县里有名的私塾先生,平生除了吟诗作对玩书法,就是品酒。”到了晚年,更希望有出息的“黄埔军校毕业”正在外面混世界的老二给自己弄瓶他从没喝过的茅台酒,可是,因为长期的社会动乱,直到他衰老,死去,教了一辈子子曰诗云的他的这个最低的人生愿望,都没有得到兑现。

他的老二即文章中的“二叔”,年轻时候,壮志满怀,以身许国,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安排到“国民革命军第73军”做事,辗转大半个中国,踏破铁鞋,特别是他自己已经到过盛产“茅台”的贵州,时刻为着满足他远在老家的年老力衰的父亲的最低要求而费尽心思,可他的这个心愿一直不能得手。后来又费尽苦心,不知怎么被好友急急忙忙弄到一瓶,他“从湖南带到南京,又从南京带济南、徐州、福州、平潭”,最后随败军逃到台湾,也就只能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了!好不容易等到两岸开通,即“1998年即阔别快50年后,才想尽一切办法好不容易绕道香港回到老家,要求自己陌生而又血亲的侄儿把他老两口子带到老父亲的坟堆前面,用它对着黄土进行祭奠,真是多么地补报“何迟迟”!后来又因形势所迫,他又不得不再回到隔海的那边,在他自己年老力衰时候,“常常捧着那瓶茅台,跪到海峡的那一边,对着大海呼唤:‘父亲,孩儿有罪啊!’”试想,当人们读到这里时,谁个不嚎啕大哭,涕泪横流?!

这篇文章里还写到了“我们”,还可隐约地看到这位“二叔”的侄儿即作者的影子。作者并没直接写“我们”或者“我”如何如何,可聪明的读者,却能通过文章的叙述,看出他和“我们”这一家子,是多么善良和多么的无可奈何!我反复拜读以后,就想,这就是这篇散文作者在构思和运笔时的高明所在。

再说,这篇散文在命题上也很有特色,文字简洁,涵义却相当深远。在我读到“终于”“捎回”和“愧感”时,我就觉得它的意义一定极其深远,很有一种不读不行的沉重感觉。我在以往指导学生写作时,常说“题目题目,一题之目!”今日静下心来,过细想想,这个命题,的的确确达到了这个目的。

总之,这篇不长的散文,从文头到文尾,作者紧紧扣住“愧”这个“神”,真正做到了时间散、地点散、人物散、事件散的形散而“愧”这个神不散!他在用高明的构思和精炼的笔墨,把一家祖孙三代、地跨中国东南七八省历经70多年一个极其沉重故事浓缩起来,通过很具生命力的文字,达到了宣讲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希望国泰民安、中国尽快统一这一重大主题!

其次,我想说说文蔓的《捕鱼记》和它的“外二篇”。

文蔓,谁家丫头?何许人也?我读完她的全文,才发现她是一位十年后就要退休的教书妹子,水岭乡下丰村人。

在我的印象和认知里,水岭现今还是县里一个行政“乡”,或顾名思义,或凭我的老印象,岭多石头多田地少而又小,哪来的什么“鱼’可捕?可读完这篇两千字不到的散文,我才发现,我们的水岭特别是作者写到她老家的下丰村,就有那么“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原,被群山环绕,稻花香鱼儿肥人儿美”!而且“在以前的农耕时代”,“娶回比较优秀的女性,所以基因越来越好,人儿越来越美……”。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大多作者都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可也包括我在内的大多作者,多不会这么选材和着笔;有的也包括我在内的所谓散文作者或者诗人,只一个劲地高呼,“我的家乡,我的母亲啊,我深深爱着你——!”大吼大叫,声嘶力竭,听了让人胃口大倒!作者是这里的女儿,她在这里长大,她在这里天真淘气,特别是在这里像假小子一般捕鱼捞虾,她所写的不是“出生入死”,也不“可歌可泣”,更不是什么饿饭、阶级斗争和“高”“大”“上”!而是小时跟爸爸搞鱼,给爸爸捡鱼、抱鱼,大了点用‘蛤袢’赶鱼、捞鱼,当妈妈了还教儿子学习捕鱼,还夸说“捕鱼比吃鱼更有乐趣”,最后还乐滋滋地写道:“只要下丰河还在,捕鱼的故事就会一篓子一篓子说不完……”

的的确确,在我读完这篇作者信手拈来的散文,我就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这片可爱的土地,爱上这里多彩的生活,爱上这里淳朴而又厚道的人,更想和这位丫头片子进行“捕鱼”方面的对话。

这篇文章后面还附有一个“外二篇”。一篇叫《遥想退休》,一篇叫《我的大爷—同德》。前者写得天真浪漫,让人好笑,后者写得庄重温顺,叫人不得不一脸严肃。可看作者,她都是像信手拈来。

从这里我就想到,在我们可爱的生活中,好的题材是无时无刻无处都有,只是我们的心思或者眼力太差,没能去发现!

其三,再让我们看看此中杨政元的《老家那一山禾雀花》。

杨政元我不认识,禾雀花我至今还没见过。作者说,它们“每年三四月间,都会开出一种美丽的花”,“像小山雀”,“几十上百地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很大很大的花簇”。“它的藤蔓生命力很强,能生存几十年上百年”,“一般粗如碗口,大的有小水桶那么大”,“能爬上陡峭的崖壁,能爬上几十米高的古树”,“让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浮想联翩!”

作者最后说,“我爱禾雀花,我爱我的家乡,我要感谢禾雀花,感谢禾雀花带给人们不俗的感受,更感谢那些住在乡村、守着青山爱护禾雀花的父老乡亲!”

多么好的花,多么好的藤蔓,多么好的山区,多么好的乡亲,特别是看到这种花、还能如实地写出这种平凡而又十分和可爱的禾雀花的杨大作家!就是因为读到你,我才更爱我的家乡,更爱我的人民,更爱我的事业!我要向你学习,在有生之年把我们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向读者们推介!向世界一切热爱生活卫护和平开创未来的人们致敬!

诚然,这些散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们也让我深受教育。比如前面提到的几篇,除了准确形象生动,还很具张力,很是凝练。像这类话,张文峰《五月初九》里,俯拾皆是。比如,“我在深夜的橘灯里用哀思作笔,醮取着悲恸的墨汁,描摹着曾祖的影子,纸上却糊涂着一滩泪水。”既形象生动,又文采飞扬。

再说,这本杂志里还有纪满平的《九连桥》,刘亚宁的《怀念舅外公》,唐常春的《荣誉证书背后的回忆》,还有从外省投来的汤云明的《等你来云南吃花》,路琳的《小麦黄》,李雪梅《一双失而复得的毛皮鞋》等等,都很有各自的特色,都让人爱不释手!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水管理流出的是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周立波说,好的文章“话不在多,而是要讲在点子上。”外面天气很热,可在我读到这些篇章时,我真的不觉得热了。我太为我的这些老乡包括那位假小子在内的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浪漫而奇特的构思和娴熟的用语而庆幸,也为这期执行编辑能识取“庐山正面目”的眼力而点赞。

《舜皇山文艺》至今已发了49期,她的每期我都留着,有的还带到了省城,送了好友或专家,就散文而言,她能从原来的有的只有初中生作文水平,发展到至今品种多样、形式活泼、结构奇巧、发人深省、文句流畅许多文章能与省级甚至某些国家级刊物散文相媲美,我们县里的领导和执办这刊物的有识之士实在是功莫大焉!

愿我们的《舜皇山文艺》和《舜峰》《舜峰诗词》等文化刊物,在县内文武两条战线的文化战线上,继续阔步向前。(2023-7-26)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