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28
分享

走进古刹银杏堂



 

久闻石柱古刹银杏堂,它与梁平双桂堂齐名,号称渝东两大堂。由此勾起我访古寻幽之情愫。昨天,我从县城出发,向乘车80公里,抵达河嘴乡盘龙山,游览了幽幽银杏堂。

车到山前,不见了以前落叶满径的石级,而是一个雄阔穆静的山门矗立眼前, 而今寺院已经修葺。十年前破烂不堪的寺庙,此时摇身一变,焕然一新。

银杏堂,之前史料记载,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据全国第2次文物普查得知:此寺始建于唐末,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的历史变革,经历代僧侣的精心打造,曾一度成为西南地区的佛教祖庭。

银杏堂,原名盘龙寺,乃石柱境内规模最大的佛寺,占地8200平米。它背依盘龙山,面临官渡河,形如龙头,碧瓦朱墙,斗拱飞檐,掩映于苍松翠竹之间。先前,有银杏树三株,挺立寺前,终年枝叶扶疏,行人抑止,银杏寺之名即源于此。清末,透月和尚任住持僧时,佛法大振,名震川东。《石柱县志》载:清初,(石柱)银杏堂有和尚二三百人,香火繁盛。……成为川东各地寺僧安禅传戒的十方丛林。

银杏堂为渝东名刹,清末,与双桂堂并名。传说,清同治年间,住持僧惠福和尚,一晚梦见,寺前银杏树披挂袈裟,开口说话:我已在双桂堂受戒,而今皈依佛门。次日,果然见到银杏树上有九个戒疤的痕迹。惠福便仿梁平双桂堂的殿殿相接,道道相通的建筑规格,扩建寺院,更改为今名。这个故事,给银杏堂蒙上几分神秘的色彩;也使善男信女在心灵中增添了几许无限的虔诚。

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修复过银杏堂,坐北向南,为台阶式砖木结构建筑。整个寺院里成中轴线对称排列,有四重大殿和若干间僧舍。寺门左右,钟鼓对峙,今虽成废墟,然当年暮鼓晨钟之声,犹然回荡于耳。她为何要维修银杏堂?民间传说,与她世袭夫位土司官和带白杆兵兵打仗重要关系一一

那时,石柱县隶属云阳。传说,她丈夫马千乘在前往重庆云阳拜见太监邱乘云时,所骑战马途径鱼池镇山佛,才行走几十公里,突然停不前,无论怎么鞭打,这匹战马就是不肯往前走.为不耽误时间, 马千乘就换骑一匹战马到长江边西沱港,然后乘船下至云阳。结果,马千乘不想被腐败太监勒索,得罪邱公公,被邱乘云捏造一个开银矿的罪名,打入监狱,最终冤死于云阳狱中。孩子马祥麟很小,秦良玉亲自到云阳接回夫君尸体,当灵柩返回石柱途径灵山佛时,绳索断脱,灵柩突然落下。人们惊讶不已,联想此前他的坐骑停走表现,认为这是菩萨显灵的地方,按土家人的风俗,结果马千乘的灵柩就在此旁(清水塘)安葬,秦良玉就在此修建一座小小寺庙,所供奉的菩萨就称为灵山佛。2017年县作协组织作家重走巴盐道,果见这里还有一个小庙,虽无僧人,但庙里地上的香烛、火炮灰烬还半新半旧,厚厚的一层,说明有人经常到此烧香。

不过,这佛到底灵不灵,秦良玉还是有些不相信。但后来的事让她在担任土司时,彻底支持人们兴修寺庙道观、信佛信教之事。

据传,明朝天启年间,秦良玉率白杆兵北上抗击后金军,在今沈阳城南附近与金军激战。当时白杆兵数量太少,与金军力量悬殊太大,正有灭顶之灾时,突然一名狰狞可畏的将军骑着一匹泥灰色战马冲向金军,金军被杀得落花流水、片甲不存。事后,秦良玉询问此将军姓名,只听见有人答“南城围将军!”后,便不见踪影。深感救命之恩的秦良玉对此念念不忘,凯归石柱后,她立即找此将军,但这“南城围将军”是何意?正在疑惑间,西沱南城寺住持僧派人前来报告,说一个月前,说南城寺韦陀塑像和一匹泥灰塑马连续几天大汗淋漓,不知何故。秦良玉赴寺一观,顿时恍然大悟:原来那位英勇非常的将军便是韦陀将军啊!他说的不是沈阳城南,而是西沱的南城寺!从此南城寺名声大起,成为石柱名寺之一。南城寺,建于唐代,而在明末非常红火。今天的南城寺,建筑完好。寺房木质建筑,石刻木雕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曾经拥有僧人数百,香火繁盛时,煮粥大锅可容四五人。

虽然是传说,但毕竟秦良玉的婆母也信佛,加之白杆兵中强劲的功力来自僧兵,每次僧兵都为她出了非常之力。修复银杏堂,是她在位大力支持之一

银杏堂,坐落于盘龙山的灵鹫峰上,寺庙前临官渡河,背倚金屏山,为三重式宫殿建筑格局,主院建有天王、大雄、地藏、药师、观音、三圣、法堂等殿堂。原主殿外有关帝殿、土地庙、以及学堂塔院、僧疗房和居士疗房等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在文革期间被毁掉。同时遭遇灭顶之灾的还有寺院内的各种碑林石刻,以及许多名人字画、楹联牌匾,现仅存的就是寺院主体建筑。

全院未毁前,仅建筑面积就占地近60亩。外加寺院庙产方圆有三公地界,西至现庙坝三点五公里,南到五公里外的和尚山(石头),北至三公里的金屏山顶,东到芭蕉村一公里的官渡河界。从银杏堂现存的残碑十四景记载中发现,在方圆几公里的面积上,纵横交错的五条交通要道交界处,都建有子庙,无论你从那个方位进入银杏堂,都得经过子庙,才可到隐藏于山中的银杏堂。

寺庙今负责人杨再奎介绍说,民间流传,建庙前此处原准备建石柱县衙,在勘查地貌时发现此处山水比较奇异。经风水先生点拨,此山水形状属龙脉风水,四周山的朝向皆指向盘龙山灵鹫峰从山的对面鸟瞰灵鹫峰,灵鹫峰好似龙头活灵活现,左右两口水塘像一对龙眼镶嵌在山的两边,山体成45度斜坡伸入官渡河中,峰顶两旁参天古树如龙翘首昂天,缓缓流淌的官渡河绕着龙的下鄂,划起一条银白色的玉带流向万州区赶场镇汇入长江。

盘龙山的对面山形,犹如笔架形态立于山前,更为奇特的是笔加山后的山形,似皇帝龙案前的玉玺般逼真,风水先生说:如在此处修县城,不出天子则出将相侯爵。鉴此,朝廷便放弃在此修城的想法,改修庙宇,用佛的神灵镇守此处龙气,以免真出天子惹得天下大乱。也有传说讲,这里的单位体积的泥土重量,轻于今天的石柱县城之土,而未成县治所。

修好的寺庙,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样子。无数次的扩建、修缮,从小到大已没有谁还记得它进发的历史演变过程,唯独留下的只是眼前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刹,同时埋藏着无数让人观后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从寺院的建筑之谜、碑刻之谜、地名之谜、人物之谜、僧兵之谜等著书立说《皇家寺院银杏堂》,再奎、刘建平先生认为,银杏堂是明末的皇家寺院。

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银杏堂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县人民政府对银杏堂古寺进行了有效保护与规划,再现了寺院的风貌和庄严。

首殿是大山门,供着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之塑像。山门廊柱上有行书阴刻木质对联,上联:松声竹声钟鼓声声声自在;下联: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无论烟霞,还是山水之色皆是过眼云烟,反不如松竹钟鼓声那样逍遥自在。此为旁联。其山门正联,却又是这样的,上联:灵鹫忘饥任林间云来云去;下联:盘龙无语看世上花落花开。在这里,你可以自由自在,无忧忘饥,啥都无需想。

次殿为弥勒殿,咬牙瞠目、腿踢拳舞的四大天王侍立两旁。殿门石坊上行书演妙法门开般若;空诸相海印真如。阴刻对联依稀可见。弥勒佛两侧,石柱上木质阴刻行书对联是“开口便笑笑古笑今我笑你笑凡事谦恭须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你容他容对人忍让应多容。”让人心胸宽宏大量,劝人恭笑和善为贵。殿后是与大雄宝殿相峙的韦陀堂,左右石柱上的"身现将军银杏安禅凭一杵;香严菩萨金磐呈供感三洲楷书楹联映入眼帘。"凭一杵”指的就是石柱白杆兵用的白杆,“将军”就是助力秦良玉的破山大师,还是智深大师,给游客留下深思的念想。

第三殿为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四个闪闪发光的行书大字,仿制的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书协副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手迹。此乃寺的主殿,正中塑供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左右叠坐着表情各异的十八罗汉,后壁为露腿裸臂裙带飘逸的二十四飞天浮雕,殿后背为慈眉善目的千手观音,慈航普度的横匾悬于龛上。左为禅堂,右为斋堂,殿中两根圆柱上刻着金龙缠绕图案,那存一点慈悲心方可登堂观自在;有十分坚固力再为入室禅佛来篆书石刻楹联。正门外走道第二、三石柱上的红砂石阴刻行书对联则是"善男子尚知般若真性未曾有始有终;大丈夫须发菩提道心毕竟无去无来。”此殿前门过道,正面石柱上的红砂石阴刻行书一联“氽时老耆丛肉髻中涌百宝光试问殿内僧侣可曾见否卜;昔日普贤扵毛孔际现微尘刹但观门外镏流未必会欤。”眼见这一幅幅楹联,让人顿生禅心。

最后为法堂,是寺内众僧数日诵经的场所。一苇渡江,面壁十年的达摩祖师像端坐于殿中。法堂内的对联,原为木质,现为红砂石质,你看左右联为"花丛一笑拈去囗囗银杏元长老向金盆托出;法自三更传来囗分石渠众生徒绕玉带回流。”虽然上联缺两字、下联缺一字,但大体意思还是让人明白。其上是藏经楼,乃寺中的最高建筑,风铃垂悬,夜夜和鸣。

从大山门到法堂,整个银杏堂,楹联10余幅,匾额10多块,碑文20余块,诸如“宝林寺”“法门永镇”“藏经楼”“五观堂”“三圣殿”“地藏殿”“乐师殿”等,除传递正能量,劝人行善,还记录了重修史实、主要功德,通过宗教文化,教化男女团结向上,以和为贵,爱国向善,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站在法堂之后,从山外望来,藏身于古林绿荫里的银杏堂寺,也只能看到藏经楼的飞梁屋檐。真如诗云:

深山隐古刹,绿茵翠穹苍。

不听钟鼓声;那闻灯火香?

据今唯一健在还俗僧人王永洲先生回忆说,厚沛、玉山作住持僧时,是该寺的鼎盛时期,梵乐法音,聒动天地,众多僧徒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是当时川东安禅传戒的十方丛林。寺侧的塔院,是该寺历代高僧死后墓塔,人称和尚坟,墓塔的残石碎块横杂于院地……眼前的颓垣残墙、碎瓦和被几十家农家居住的僧寮、佛殿以及廊下断碑残碣,使人顿生忧伤之感。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僧徒,脱去佛衣,走出庙门,还俗安家,娶妻生子,成了一名普通劳动者。

寺内盛产油酥饭锅粑,香味可口。1930年中国佛学四川分会成员、石柱佛教会理事长净缘(汪大和尚),常出入于官场,与士绅名流交往甚密,他常将饭锅粑当着珍贵礼品馈赠达官贵人和地方豪绅。由此,自古以来远近文明。

银杏堂庙是石柱县第一大庙、南城寺为第二大庙、第三才是三教寺。而明末秦良玉以及她婆母大兴寺庙建设,当时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石柱县城就有四十八座寺庙,这在全国也属罕见。到1949年以后,破旧立新,石柱土家人耿直,国家一声令下,绝对服从,毫不含糊,将民国时全县两百多坐寺庙,几乎拆毕,除今银杏堂、三教寺、南城寺、石峰寺外。黄水的玉泉寺,鱼池的灵山佛,也是近几年才恢复重建的。

明清时石柱为何要建两百多个寺庙?且每个寺庙都有一口大钟,声音清脆,敲击声可以传到十五里远。只要听到寺院钟声响,消息瞬息传至石柱各个角落。因当时通讯不发达,就靠这些寺院钟声传递信号,庚即调兵遣将,聚集土兵土民,抗御外敌。寺庙的和尚,平时是僧,战时是兵,关门打狗。你看贝锦三夫长篇历史小说《秦良玉》中称秦良玉修复了银杏堂,寺庙成为秦良玉的军事工程之一,也保境安民。其实我也是赞同此观点的,抵御外侮,维护社会稳定,还有聚兵勤王之功。有破山大师《语录》中说佐证阖放讲武,累世谈兵,虽当大乱之际,无敢侵梁万之疆,安居在阵,云阐化亦如治世。

有个笑话说,从前,石柱有个李秀才,才思敏捷,又好作对,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一日,一个外地刘秀才面色黑黝、衣衫破烂,路过李家,欲去投宿。李秀才见状,便摇头嘲笑:“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你猜受到轻蔑的刘秀才,怎么回敬吗?刘秀才会说:“溪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言毕就走。受到奚落,心中不愉,李秀才追去请刘回来。这时,刘秀才反问李:“先生贵姓?”李秀才见时机已到,反辱相讥得意地说:“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尔后骄傲地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答曰:“斩白蛇,兴汉室,高祖是刘。”结果人不可貌相,应对自如,满腹文采的赤脚蓬头穷秀才,让李秀才口服心服,以和为贵,相互结为朋友。

很久以前,银杏堂住持僧捉鬼的故事,聪慧超群的住持僧识破奸计,掲穿了风水先生破坏佛堂的阴谋,还了佛堂的清净圣洁。

 

再说,杏堂庙后是1000亩国有森林,在县林业部门的精心保护下,迄今,林内松树笔直、高大参天,林木茂盛,树上常有成百上千的白鹤筑巢以栖。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前,一对对白鹤不远千里飞回,盘旋在盘龙山上,老远望去绿油油的树梢上,像点缀着的一些白花,如点点繁星,似粒粒明珠。春夏时节,景色宜人,煞是好看,寺左下方立着参天的古柏,有的需二人才能合抱。游乐到此,无不让人顿有秦柏汉松节操,商铜夏鼎精神之感慨。寺外很多很多的枫香树,大得吓人,一棵要三人才能合围,使我想到另一种生命的顽强。

   盘龙山上的银杏堂,尤其那庙之古、树之大、境之幽、粑之香,令人心驰神往。慕游归来,让我思绪万千情意绵绵。石柱的防御系统坚若磐石,就连入川以后的张献忠,在秦良玉的披挂上阵,风釆依旧,从容不迫,分兵镇守下,张到死也没踏入石柱半步!千年的回眸,我们能窥见刀光剑影中的石柱往事。银杏堂之旅,让我们学会团结奋进,宽容放下,众志成城,开拓创新。然而破大师《语录》中的明末兵部尚书吕大器、崇祯六年礼部尚书王应熊等要员经常入川东、进石柱要干什么?此谜,你能解答么?

                                                                    (陈 垚  陈 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