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美荣的头像

陈美荣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1/16
分享

没有人能解决你的问题,除了你自己——浅谈《风雨哈佛路》

温馨的家园,健康的父母,美好的童年,带给我们无穷的怀念。总希望这样的日子没有尽头,变化和伤痛永远没有。可是,天不遂人愿。正处于少年时期的丽思和丽基,生活在纽约贫民区,父母都酗酒、吸毒、有艾滋病,母亲还患有精神分裂症。为照顾母亲,姐妹俩不能上学,经常挨饿,回家还要遭受母亲的打骂,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让人感到无望、颓废、窒息。

母亲被强制戒毒之后,父亲也丧失了生活的动力和勇气,整天酗酒、吸毒。由于缺少管教,社区把丽思送到了教养院(疯人院),那里的孩子大多爱捉弄人,报复人,有反社会倾向。丽思在那里呆了很久,深受其害。当外公同意丽思到他家里居住时,丽思的妈妈已经神情恍惚,衰微不堪了。毒品、酒精和精神分裂把妈妈折磨得不成人形。但丽思知道:妈妈不是不想成为一个好母亲,只是无力给予了。由于丽思、姐姐丽基和妈妈都在外公家居住(父亲在收容所居住),外公不堪重负,骂她们一家是“垃圾”。她们在外公家苟延残喘,艰难度日。因为有了监护人,可以上学,丽思有了一丝喘息。她认识了好朋友克里斯。相同的遭遇让两个女孩互相关爱,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次,为收留克里斯在家居住,丽思与外公发生激烈冲突,一气之下,丽思跑了出来,和克里斯在外流浪。她们偷东西、乞讨、睡公园,过着居无定所、忍饥挨饿的生活。几个月后,妈妈去世了。丽思伏在妈妈的棺材(木板搭成的盒子)上,久久不愿离去。她在想:人死去,东西腐烂,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价值了。妈妈一直活在心中,而自己却没有地方可以去了。她在思考:外公家不能去,教养院不能去,在外流浪也不行,一定有一个地方适合自己去。她需要一个机会,让她从糟糕的环境中爬出来。就在那一刻,她明白了,她得做出选择。她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更好地生活。于是,她对好友说:“伊娃(克里斯),我不想变成傻子,我想去学校。”

艰难曲折中,丽思终于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公立学校的名额。没有生活费,她靠打零工度日;没有地方睡,她就在学校的地板上过夜。她珍惜每一寸光阴,如饥似渴地学习,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高中课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并拿到了奖学金。

丽思在影片中说:“我把所有的安全感都抛在脑后,没有后路。我必须竭尽所能的工作,看能带来什么。”

丽思糟糕的生存环境让观者痛心,不屈不挠挑战困境的勇气令观者动容。她命运多舛,困顿迷茫中不忘寻找出路,艰难抉择后坚持努力拼搏,这个女孩身上涌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张力,她苦苦地为自己寻找一线生机,终于,她用努力和奋斗叩开了哈佛大学的门,求得“云开见日月”。她身上具有的奋斗的精神,以及对现实环境清醒的认识和思考,让我们自愧不如。我在慨叹,她小小的身躯里,竟蕴藉着这么大的力量,如傲雪的红梅灿然开放,如破土的种子力挺千钧。对比丽思,想想自己,安逸的生活环境,小富即安的思想,泯灭了身上奋斗的因子和火花;整日抱怨、颓废,精神萎靡不振。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孩子懒散疏离,整个人和家的状态缺乏一种向生力。

这个女孩在孤独绝望的境遇里还能独立思考,艰难跋涉的路上不考虑能不能行,她孤注一掷,没有后路;她一无所有,无畏无惧。正是这种超然和独立,让这个女孩卓立于人群中,具有王者的勇气!生活之“逼”,逼出了勇气,逼出了选择,逼出了动力,逼出了哈佛路上的挥荆斩棘和所向披靡。而我们,却在生活的转角处,为自己设置了太多的“退路”,因此,“漠然于众人”矣!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做不了“丽思”,成不了哈佛女孩。因为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裂变和结果——自身素质不一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在这里,我们只讨论环境与人的关系。当遇到困难或糟糕的境遇时,压迫感、紧迫感没有在多数人的身上催生出积极向上的动力,而是向下沉积在多数人的心里,形成无形的枷锁,捆绑勃勃生机和向外探索的张力,少部分人甚至会一蹶不振,痛苦萎靡。看来,人与人还真是不一样。自发力只会从不屈不挠的那些人心底升起,这些人是生活的勇者,是改写命运的践行者,是思考和选择路上的清醒者。

是的,没有人能解决你的问题,除了你自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