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响平的头像

陈响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5/05
分享

二赋堂美人及其它

老家居住黄州。

黄州城西有座赤壁山,山沿平台有间“二赋堂”,堂屋中间前后树立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作前、后《赤壁赋》,故得其名。我曾无数次陪友人到此,寻着文豪足迹,漫步赤壁矶上,伫立“二赋堂”前,一遍又一遍地体味着它的韵律,感悟它的哲理。

前、后《赤壁赋》共计1093个文字,其中前《赤壁赋》643字,后《赤壁赋》450字。文赋虽短,然构思独特,情韵致深,哲理辟透。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为之倾倒、膜拜,分析、研究者络绎不绝。我非文人,亦非学者,对此圣文,不敢妄评,亦无非凡之想,只是去的多了,对着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有点感想。

一、美人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江山易改,赤壁山坡与江面不再悬殊。相隔于千年的宋代之赤壁矶何样景象,难以想象与形容。

如今,当我站在赤壁矶头,平视前方的时候,近见村舍城廓,远眺万里长江。与苏先生同期作品《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描写相去甚远。而在前《赤壁赋》中,苏先生描述一个月色之夜与友人相游长江的情景倒是可以想象:在七月的一个夜里,“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俩人在长江之中,荡漾小船,轻风微佛,饮酒歌唱。清风、江水、月色伴随,随意吟诵着《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在这里,明月成了媚情的美人。俩人仰面船上,随波飘浮,望着那冉冉升起的月亮,与《月出》中的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自然流露出“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样的期盼。

然而,此“美人”非我等凡夫俗子想象的那种美丽的女人,这是苏先生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构想。是化《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从而吟出内容更加具象化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现代喝酒的人都有体会,酒后易感伤,有时喝多了就会拿着电话,见号就拨,未语泪先流。从文中可以看出,这里的苏先生与我们现代常人无异,酒劲上来,伤感十分。他感伤什么?想望美人而不得见,流露了苏先生被贬谪黄州这座小城“难以施展个人理想抱负”的失意情绪。加之客人又吹着那忧伤的洞箫,箫的音调低沉、悲凉、幽怨,还伴着夜色的朦胧,自然引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情绪,这种箫声,甚至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悲咽泣泣,音调低回,感人至深。

二、饮酒

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先生的乐极饮酒,扣舷而歌的那种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胸怀。在这里,先生看似酒后之言,实则是真实所想,所言之事,并不直陈,而是连用三个问句:一句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二句以眼前的山川江水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句加重语气问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三次发问,前后相联,似长江之水,向前涌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涛花波澜,意境开阔。一连串的问话与追忆,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如同现实的江水一样呈现眼前,又象那江面的浪花一样,瞬间淹灭,不管你这浪花曾经多么雄势,你这英雄曾有多大战功,有什么样的辉煌,到头来就象这滔滔江水一样,一去不返,化作江水随之逝去,没有什么不同。

仿佛是在告诉你,抛弃世俗的个人得失和恩怨吧,与世无争,自由自在,不必有所顾忌。这种自由,这种无争,超脱了现世,超脱了个人,不带有任何社会、道德、义务因素,不受外界约束感觉,从而寻得顺畅心情,以更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世界。

三、淡泊

紧接着,苏子在赋中进一步表露出淡泊名利的思想:“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非常喜欢这段文字,并将其作为我个人网络空间的签名。

这段豁达的文字,正是充分展现了苏先生的精神境界。在封建的大宋王朝,苏先生因“乌台”诗案蒙冤入狱,在狱中,苏轼的肉体和精神均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并作好了死的准备,后来经多方搭救,得以保其性命。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看似是官,实则无职,以致千里迢迢来到黄州,生活窘迫,亦如他《寒食帖》中所描述的那样“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不得不自己垦荒种地,养活家人。从人生颠峰,一下子跌落到贬谪荒凉小城的人生谷底,心灵受挫,苦难相伴,无人以言。在这种情境下,他自我反思,自寻慰藉,在无尽的痛苦中,舔舐自己心灵的伤口。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先生借夜游赤壁,触景生情,悟出了人生哲理。既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又有在贬谪之余看破世事、淡泊名利的归隐情怀。

   《赤壁赋》中的“客我”看似是在议论英雄成败,感叹自身渺小、人生短暂;实则反映先生受贬中的苦闷。“主我”的回答则以眼前流水与明月作对比,阐明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道理,指出应享受眼前的美景,显示出旷达的情怀,悲哀的感情得以解脱。由此可见,在矛盾与痛苦中,苏轼最终想通了。面对现实,惟有自我调节,苦中寻乐,等待机遇,再展抱负!

站在《赤壁赋》前,我觉得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应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即使遭遇“乌台”诗案这样的蒙冤大屈,仍能正视挫折,不以恶报恶,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堪称一个真正的文人君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