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新志的头像

崔新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15
分享

关于元宵节的那些习俗

 刚从外面回到家,我就被姥姥按在了饭桌旁,说等一会儿让我品尝一种美食,不过吃之前得先出个谜语,谜底必须是一会儿上桌的美食,谁先猜对谁先动筷。姥姥的谜语是:小皮球,真奇怪,爱在锅里泡水澡,不愿操场打比赛。我沉不下心来,所以怎么也猜不对。表姐也没有马上猜,反而给姥姥出了一个谜,并说两个谜语谜底是一样的:白白身子圆溜溜,样子像个乒乓球,放在锅里煮一煮,全家吃它过十五。最后姥姥判表姐胜出,我抗议没有听到谜底,表姐用勺子捞起一个元宵说:“就是它!”

 这是我小时候的一段记忆,其实每年大人们都很忙,一家人很难聚齐,即便有时候凑到一起,也是走一个过程,不像现在生活好了,光元宵馅料就几十种,煮也好炸也好全凭心情,可我总觉得选择多了快乐反而少了。

 关于元宵节来历,有多个版本传说让人难辨真伪,据资料介绍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而元宵赏灯则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就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往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节日。再往后汉文帝时干脆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对此姥姥有一句话说的好,她说别管啥传说都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日子苦点没什么,可是精神上没点指望哪行?除夕到十五就这点乐呵,何必较真!

   除了煮食汤圆,在鲁西南正月十五还有散灯的习俗。这一天的农家院子里灯火通明,桌子上放一盏,大小门口放两盏,还有各类神位前也要一片光明,甚至连厕所门口也不能空着。这时候前街后巷左邻右舍都是烛光揺曳,更增加了和谐感。

   散落各处的小红蜡如果能消耗殆尽,自然是大人希望的,这表示新年好运连连,如果蜡烛半途被风吹灭则会大打折扣的。小孩子是很乐意帮助散灯了,平时玩火是要被训斥的,这时候可以名正言顺点火。有时候趁着大人不注意搞点小动作,比如给蜡烛“放血”,这时候蜡烛烧的快,蜡油流了一片,小孩子收集起来自制小灯笼满世界疯跑。

  可是比起放烟花来,这一切的快乐都是可以忽略的。那些年虽然物质贫乏,但是对于正月十五的烟花绝不能省,有钱的就买来那种类似连珠弩的,可以弹射彩色花炮的高档烟花。家里不富裕的就买些简单的“钻天猴”,用火点着“啾”的一声窜上半空了……

  烟花并不随便放的,一般人家先到祖坟附近放一通,之后才能在自家院子里放。商户都是在门市前燃放,还有一些机关部门也会凑热闹,大街上一拉溜排开,你家放完我家放,接力燃起来很是壮观。这时候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脱开身就会围观烟火盛况,以至于人们摩肩接踵寸步难行了。如果来晚了就只能望着前边攒动的人头叹气,听着前边一浪高过一浪的喝彩声,心里就愈发焦急,怎奈踮起脚尖也看不到,就只能另想办法了。我本来不会爬树的,就是因为看烟花激发潜能爬到树上,那一回看了一个够,等到人群散开时才后知后觉自己还有爬树本事。

   童年的记忆总是温馨而短暂,那时候人们总能苦中作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再也找不回从前的感觉了。特别是女儿蹒跚学步时,总想挣脱我的手,于是我只好跟在后面“保驾护航”,安上电池就能发光的彩灯,还有电子鞭炮,见到什么都伸手要。还真别说,时代不同娱乐形式也愈发多样化了,眼花缭乱的选择让人无所适从,只好随便选一样匆匆而过。

   当楼房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时候,当道路越来越宽以后,原来的节日习俗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元宵也退出美食主力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尤其是年轻人空闲下来一边窝在家里上网,一边点着外卖打发时间。但是不要因此认为他们沉沦,或许他们正用虚拟的形式向这个节日致敬呢。网上祭拜先人可以随时倾诉心中的郁闷,网上踏青可以饱览大江南北风光,少了奔波之苦,多了一些自由选择,这样挺好。

   宋朝的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透过诗句能感受到诗人因为不见故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能让人了解“花市灯如昼”的热闹,还有“月与灯依旧”的习俗传承,大约诗人也想不到个人的感慨竟会与历史习俗一道流传千古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