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大丽的头像

张大丽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5/09
分享

读弋舟小说《我们的踟蹰》,我的旁批

《我们的踟蹰》是当代小说家、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首届朱自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获得者弋舟的长篇作品。我的阅读经验告诉我,最能发散读者思维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就像它。

喜欢这部小说,就在其每页上留了一些阅读痕迹,姑且就称其为旁批吧!

旁批1:几千年了,使君和罗敷,谁还在踟蹰?

踟蹰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相和歌辞》中,“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写从南边来的一位使君(有权势的高官)看到美丽的采桑女秦罗敷,心里喜爱,犹犹豫豫徘徊不前,禁不住示爱,却被拒绝的故事,用以歌颂罗敷女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和“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诗句一样,是很小的时候爷爷就教我念的诗,他只说是女儿家就要有诗歌里女子从一而终、安得贫穷、不受诱惑的品性。那时幼小的心里就有了那些坚贞守节、清高乐贫的美丽女子的身影。而成年以后我就从这诗里读出了男子们不怀好心的恶意来,就有了种种疑问:一、男子为何要去诱惑女子?二、是谁把女子逼到每遇男子就觉得是面临歹人恶意的难境?三、那女子真有那么好的丈夫吗?四、女子遇到好的为何不能再选择?五、“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在遇见中,难道真的就是使君一个人踟蹰徘徊,而罗敷女就没有对这个使君有过一些踟蹰难决之意?面对诱惑真的就那般心比金坚吗?这恐怕只是第三方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也可能,当然更可能就是要用这个形象给当世、后世女子树立一个榜样,从而来把她们捆绑在一个男权社会的女子贞操观的柱子上。

旁批2:这是弋舟的重(chong)谈之作还是重(zhong)谈之作?

书的腰封上写,这是鲁迅文学奖首届朱自清文学奖得主弋舟“重谈”爱情之作,是(chong tan)爱情,还是(zhong tan)爱情?(chongtan)是又谈爱情,是爱情已经过去已经被忽略了荒芜了,开荒种地一样,重新下种浇水施肥让它开出花结出果来。(Zhong tan)重重的、用力的、认真的谈论爱情的去来或者去留,又似两种含义都有。早年台湾忧郁歌王王杰曾经伤心地唱:许多年以后有人说爱情这东西不会长久,或许过了今夜不会有。爱情是什么?这个时代还有爱情吗?还有人相信爱情吗?

小说我读了三遍。第一遍一口气读完,心里五味杂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和冲动。于是又读了第二遍。第二遍就读得很慢,一边读,一边在许多使我感慨的地方停下来。带着疑惑,带着思考,带着重点,读读停停用了好几天。在第三遍的时候因为这些问题都在第二遍解决了,就原原本本通读了一遍。里面的人物画面还原成电影的场景,在我的眼前鲜活地把一场生活,也可以说爱情,也可以说寻找爱情、寻找自我的故事上演了一遍。这是个没有阴谋、没有家长里短,甚至没有柴米油盐的爱情故事。是一场面临爱情,践行爱情时踟蹰徘徊的抉择和纠结。看完,我又从三个方面来再解读一次这个小说精深的内涵。

旁批3:生活虐我百遍,我身上堆满了虚无和疲惫,我依然是踟蹰而不是放弃

腰封上还写到“与百般世事后相遇,面对现实,爱还是不爱?”如今这个物质生活空前丰裕,人依赖于这样的丰裕后,这样的丰裕成了一种套在人身上的枷锁。一个人造船过河后觉着船是个好东西,想着日后可能还有用,于是就背着船行走,疲累至极才发现,适时放下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习惯了的生活模式已经成为手足一般自然,貌似可以选择实则已无,爱也是这样。

爱,有朋友之爱、亲情之爱,男女之爱情、及佛家众生之爱,惟爱情的最终走向却是婚姻。而婚姻从来就是利益、家庭、亲情的共同体。其实这个问题古人可能真不用那么踟蹰,绝不是从前的日子很慢,从前的马车很慢,一生只够去赶着见一个或者娶一个爱人。而是从前的男子可以三妻四妾,能力允许,其实可以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就接一个回来,爱情上男子不用太踟蹰。而如今,爱显得那么艰难,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制,造成了男子只能娶一个妻子,几乎一生只能爱一个人,爱与不爱也都只能是那一个人。若不爱了要中断婚姻,几乎和生死一样难以割舍。生存之艰难可能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如今生活这么丰富,这么安逸。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人生活如此之艰难。艰难到人连一点优雅都要放弃,连一份爱情都要取舍掂量许久,甚至一生。

旁批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百度里到底有没有?

小说一上来就有了女主李选在百度上找到了小学男同学曾铖的信息,后来曾铖加了李雪,一上来那种轻佻戏谑的调情式聊天就点出了女二李兰,而后又有男二张立均的信息,让我差点吓退,以为又落入了三角恋的俗套。其实也真可以说是三角,但是不是恋情,这是小说作者也想知道的事。

有人说当小说里人物诞生后,那个人的经历和命运就是他自己的了,作者也做不了主了。所以这几个人的纠葛里到底是不是爱情,作者和读者一样疑惑起来。

只看到曾铖后来说起对李兰的评价“曾经那么轻一个女生,被岁月弄成了这么重,难道不令人心碎吗?而且这种分量的改变是跟我们同步的。由此及彼,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不堪”,这一句把我的心抓住了。其实人到了中年,女人到了中年,那种轻盈是靠许多外界因素来维持的。是一位体贴的丈夫,是丰裕的物质,是儿女无忧。有了这样的加持,再加上好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才能轻盈。而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们说到的那个李兰,如何变得那么重?作为女人的李选,她也在心里默念着轻重,好像一下子掂量出了某种足以令人心碎的分量。这就是女人,是人到中年,被生活折磨的把身体、把理想中那种轻盈弄得万分沉重。这本书的重量也从此句重了起来。一位名丁口灿的作者在《再读悟空传我依旧痛彻心扉》中说到:这是一场被精心安排为自杀的谋杀大案。人生无不如此。

小说中女主李选婚姻失败带着年幼的儿子在男主张立均的公司做副总,张立均与远在美国陪读的妻子早生异心,又碍于繁杂的经济纠葛,困在围城之中,如潜规则一般,她和他之间墨守着一种身体于物质的交易。一个偶然,李选与近三十年未曾谋面的小学同学现为画家离异的曾铖有了说不清道不明,当事者都不能确认是不是爱情的情感。男主曾铖与前妻戴瑶离婚,又常常苦闷困顿时会去那里找到母爱般的感情,他们离异后就保持着这种奇异的和谐共处。李选徘徊在这两个使君般的男人身边踟蹰不前,谁是爱人,谁爱自己,自己爱谁?千般为难起来。曾铖身上有范柳原的影子,又要享受爱最浓烈醇美又不想被附加的责任所桎梏,百般挑逗又千般踟蹰,若不是香港倾城也成不了他于白流苏的婚姻。张爱玲说这点爱别的不够,结婚是够了。可见爱情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为难是必须的。张立均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次次的深夜短信试探又装作遗忘或醉酒,他爱她什么,是初次见面时这个被生活虐得如此憔悴的激起的雄性的恻隐之心和保护欲吗?这是爱吗?或者说这足以让他舍弃眼前平静稳妥的生活吗?在第二次相聚后曾铖醉驾肇事,李选决定为曾铖顶罪,与其说李选为曾铖顶罪是一种圣母情结,不如说要成全自己心里那种为爱献身的高度纯洁感和使命感,若这世间已经配不上爱情,那么我愿意为我自己塑造出来的假想的爱而付出生命,而那个爱人不是这个百般挑逗又千般踟蹰的曾铖,是李选,是女人的另一个自己。相信爱,以飞蛾扑火式的执着和敬意完成生命一代又一代繁衍的的使命,是人类赋予女性的使命。女人对爱情的信仰是于地球一起毁灭时才会终结。 这种貌似殉道式的牺牲的底气其实也是李选笃定张立均一定会妥善处理的。是笃定,不是赌,她知道他雄性的主宰一切的个性使他不会丢下她不管,哪怕是他不爱她。

一场车祸逼迫着三个人不得不面对自己做一次拷问,对他、她是不是爱情,面对物质的世界应该选择爱还是不爱?这是到小说的结尾三个主人公都没做出选择的问题,也是作者留给自己,留给读者的问题。回到小说当中,与其说他们踟蹰于爱还是不爱,还不如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爱什么人。

旁批5:我想起一联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世间人多逃不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这个局。其实你心里想要什么人,或者你是什么人,你就会看见什么人。比如张立均最初靠老丈人的关系在商界摸爬滚打到如今成绩斐然,其中的叵测繁杂使他需要的是一个泾渭分明、界限分明,有分寸感的女人,需要的是生意场利益合作一样的伙伴。爱情对于他们是奢侈品。无论他吃醋不吃醋,其实他都会做出最适合自己或者说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被妻子闹着辞退的前秘书黄雅丽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对这个世界有着成熟女性所不具备的通达,对这个世界的规矩烂熟于心,践行起来也毫不拖泥带水。她有自己的目标,付出与得到换算的一清二楚。并且难能可贵的不会令人反感。她把一切做得大大方方,不乱规矩,也不做非分之想”这就是现实社会的法则。什么都知道,需要知道什么,要什么,什么能要,都理得清清的。她处理感情的原则也一样,只有需要和不需要,只有合适和不合适,这也就是他处理事情的原则,不拖泥带水,不纠葛。而这样的人只能是工作合作伙伴,如酒店的客房,你办理入住就是你的,退房就你是你、她是她,和家无关、和爱情无关。

而李选则是与其完全不同的女人,张立均第一次看到李选这个女人的时候,他是从一个男人,从一个强权的、强势的角度来看这个女人,看到她憔悴不堪,看到她憔悴后面的一大堆麻烦。当时就想是什么人把这个女人弄成这样了?也就是这种憔悴,这种无助,无力,这种软弱,激起了一种强大的,雄性的保护欲和征服欲,这不是爱,她是他对这个世界完全可以操纵的志得意满的一个证明。

旁批6:爱,需要这样一个借喻——马家窑出土的陶罐吗?

作者在小说里用了一个借喻来说明张立均给李选的定位。车祸以后李选要求张立均带她去酒店。洗漱完毕后,两人躺在床上。张立均目光落到电视机旁的一只陶罐上,“这是马家窑出土的陶罐,品相算不得最好。张立均才将它放在酒店的常住房里。”

人从来就是趋利避害的,爱和生存是两码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是一个古典童话。他有他同床异梦却离开就要伤筋动骨的妻子,婚姻是利益共同体,人宁可在婚姻的束缚里忍受着整日整日的不适,也不会打折了手脚去享受有痛苦、风险的自由。委屈的婚姻只是小痛、小折磨、小苦恼,而那种开放的去追寻爱情的自由,却有着伤残和舍命的风险。这就是权衡利弊。她是可以欣赏的,但是她只能放在一个不是很重要的房间里面做摆设。

她不过是他满足自我陶醉的一个被他重金收藏的一个古董。甚至于他自己就也这么认为。在婚姻里久了的人,与其说他没有豁出去寻找自由的勇气,不如说他已经丧失了那种能力,温水煮青蛙,最后丧失的已不是勇气,是逃出去的能力。

一切都是等价的交换,清清楚楚,买货收钱,不拖不欠,人真的和这个社会就成了这样的关系,人与任何人两不相欠,无瓜无葛的关系,那么他与这世间也就两不相欠,就是一个孤独的人。

然而再强大的人也有忍受不了孤独的时刻,孤独时就是最虚弱的时刻,此时他也需要去爱的,人只有用爱和这个世界,和这世上的人发生一些牵绊,才使自己的生命在世上有所牵绊。

旁批7:虚幻而影影绰绰,他需要一个现实的扶手

冷静下来的张立均时刻清楚,李选“只不过是他平衡自己倾斜生活的一个扶手,她并不是他的道路本身。”但他需要这个扶手,才不至于跌倒,这就是人为什么会对爱渴求。不是全部,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是生命的本身,但它是扶手。在要跌倒的时候,那个扶手起着的是全部的救赎的作用。所以他才会否认那些半夜里给李选发的短信,他不允许自己在爱情面前踟蹰,他想自己一直是个只遵循现实世间交换原则的人,因为这样的冷酷才能在社会法则中成为不败的人。甚至于他在知道李选为着另一个男人顶罪的情况下,仍旧全力帮助她的心理看成自己只是在向她、向这个世界证明他有这个能力。承认他爱她,或者说承认自己需要爱情,在他是不敢面对的事情。爱情使人软弱,生存则需要强大。他畏惧的是什么?这是李选也一直追寻的问题。

李选爱张立均吗?或者说爱过吗?或者说她想过张立均爱她吗?或者没有,或者有,但她也不想让自己承认这一点,与其说不承认爱与不爱,不如说不想承认爱情本身。车祸时她决定给曾铖顶罪,是笃定只有是她是肇事者,张立均才会替她摆平,那她凭什么笃定这个男人会帮她,难道是他们之间的那种交换的默契吗?潜意识当中她其实有几分他对她是有爱情的把握,只是那几分对于他身后的那个社会法则不如九牛一毛。她怕,她宁可让自己当他只是那个南来的“使君”。小说的开头李选和曾铖加上QQ就开始了暧昧的聊天“别,你们。要看也是看雷泽还有李兰吧,你又不记得我。”又说“联系到我激动不?”曾铖说“你哪儿用人帮你物色,你现在正是好时候,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该是坐等男人上门来追求你。”我自以为如果两人之间没有产生过恋情,分别近30年,刚一上来就这样子的口吻说话,女的吃醋,男的挑逗,不太符合正常男女的一个相处方式。

旁批8:喜欢跟着这略显生涩的非情场老手一起探寻爱的究竟

人活在世俗里面,都还是有一些世俗的所谓礼节的束缚,也就是遮羞布吧。看来小说的作者实际上在情场上还是生涩的,也算是一个单纯少年吧,所以心里少了一些人世迂回试探的龌龊。然李选不是,曾铖更不是。或者他们本来是,但是他们以为自己不是,也不想是。在李选看来这更像是一则炫富的故事。罗敷用来抵挡诱惑的本钱,是杜撰出比挑逗者更有说服力的家底(一个更加优秀的丈夫)。事实确实是这样子的,或者说,女人要抵挡外界的诱惑实际上就是有一个比对方更加强大的男人的爱的存在。女权主义可能会跳出来反对,要说战胜诱惑的是自身,是要有一个更强大的自身存在。然而事实是:女人是种神奇的动物。如果她没有得到爱,没得到对方足够多的爱,她会把自己看的更贱更轻到连自己都没有了。如果得到对方的爱,她又会加倍的把自己再加上对方都当成自身的一种重量,一种自身的优越,会加倍的高傲的去尊贵着自己。

此时作者站在女性的角度,也就是李选的角度在思考:如果一个女人身后有着罗敷所形容出的那个夫君,她还会被这个世界诱惑吗?会吗?可能会,也应该会。因为人都是贪心的。漂亮女人在这世上的宿命,就是面对纷至沓来的“使君”你让人踟蹰,自己也踟蹰。有人说,女人这一辈子受到的最大的教育就是不要受外界的诱惑,然而作为一个女人却用着毕生的精力来诱惑着外界。你诱惑着外界的时候,同时也被外界诱惑,这是一种痛苦的反噬。

只是最起码被诱惑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毕竟那么优秀的选手已经到了竞争链的顶端了,再优秀的选手会越来越少,也甚至没有。那么这时候就成了一种份量,是没人可以比拟、是足以抵挡诱惑的本钱,面对“使君”是不会有一丝踟蹰的底气。然而,又有几个女人有这样的幸运!生活一地鸡毛的李选没有。男人都是嗅觉敏锐的猎手,张立均是,曾铖也是,他们捕捉到猎物的踟蹰。张立均用安逸舒适的物质享受去诱惑她,曾铖则是一种虚无的柔情。张立均在给的同时又给她插了一圈藩篱,是种进不了心的分寸感,使李选无法爱上的男人,也不想爱上的男人。站在女人的角度,我是这么认为的。她第一次陪他喝茶时点的祁红,从那以后,张立均就不再征求她的意见,按部就班,永远让她喝着祁红了。一个死搬硬套,按部就班,一个只拿规则规矩讲话做事的男人,一个从来不会理解女人,不会讨好和哄女人的男人不是女人想要的爱情,当然也可以说不是李选想要的爱人。曾铖则是恰恰相反的一个男人,他说情话,说喜欢她,托醉写情诗,他有着一个女人想要的温暖。然而他只想在QQ里说爱情,他只想要李兰嘴唇上那女性的温暖,不想要李选憔悴后面的麻烦,不想要把李兰变重的烦恼。他要的就是一个像母亲一样的女人,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港湾,然后对他没有一丝的要求,没有一丝的抱怨,无私地去为他付出。于是他和他的前妻就有着理不清的情感,当他困难的时候,他都会投向他前妻那个母亲一样的女人的怀抱。那种把李兰变重的烦恼书中没有说,“尽管她家里还有一堆事儿,但她不说,在曾铖看来,这正是李兰的可贵之处。他不想知道她那些麻烦,他只想获得一份安慰。”不是作者不想说,是曾铖没有问,是李兰没有说。不是他不问,是他不想知道。不是李兰不想说,是她知道真曾铖不想知道。也不是曾铖不知道,他假装不知道,因为他只能逃避,他受不了那重。她当然知道,李兰比李选看得明白:他担不起爱情,担不起那种生活的重。他的前妻戴瑶也明白。曾铖对前妻说是李选需要他做这个车祸的肇事者,作者借戴瑶之口说:你是悬空着的人。悬空就是虚的轻的,不愿意承担生活之重的人。前妻说你在感情上也是个肇事逃逸者。

旁批9:谁是面包谁是酒?亦真亦幻,太真会憋死,太幻会虚死

曾铖张立均对于李选是酒和面包的角色。而李选和戴娆对于曾铖也是这样的角色。没有面包生活无以依托,没有酒梦又想无以依托。人都需要爱两个人,而且必须有。但人往往只能选择一个,那么人就用幻想塑造出一个来。而这个塑造并不是真正的塑造,只是一厢情愿的把这个光环附加到另一个人身上而已。特别是女人,不然她就无法说服自己安于死水般的那个生活。不是那个男人很好,不是他身上的那个爱情很好,而是她必须有那个璀璨的光环,日复一日,照亮她黑水私死潭般的生活。李选如此,张立均如此,曾铖也如此。爱情真的如此难行还是生活举步维艰?那又是谁或者是什么把生活弄得如此沉重?他不明白,张立均也不明白。

李选和张立均实际上是一类人。尽管李选物质上是那么无力,是那么无助——单亲妈妈,儿子年幼,母亲去世,父亲老病,年近四十无学历无专长,几乎是这个世界淘汰的人。张立军恰恰相反。是自信的,是觉得自己是可以操纵和管理这个世界的人。然而,我要说,他们是一类人。心理学认为你选择怎样的爱人,反射辐射出的就是你的内心,你内在的隐秘的自己。而他们两人选择爱人的种类是一样的。李选是一个生活上无力,情绪上也管控不了自己的人,喜欢用飘渺的感情来迷醉自己。而曾铖基本上也是那种对人不愿意付出责任,甚至不相信自己能有能力去承担责任,或是爱。他需要一个强势的像妈妈女人,不要给他麻烦,在他无助的时候还能保护他。也这柔弱的她,才需要这么一个男人,需要这么一个更柔弱的男人,激起了她的圣母心理,或者强者心理,然后,显示自己在这个世上的存在感。张立均也同样,李选这么一个憔悴的女人,也一样激起他的保护欲、征服欲,从而肯定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

不同的是张立均用物质操控她,让她无法可逃,也使她不愿意逃,让她只能把自己变成废弃的药渣一样无用地活着。而她在车祸以后强硬的要替曾铖顶罪又何尝不是一种用来操控曾铖的手段!她吻了曾铖,她要让他“在这一刻再次感受到女性的嘴唇那么温柔,给他预示出所有女性的嘴唇。再次对他启蒙,无以复加的让他其后亲吻着的女人的嘴唇也只是嘴唇。”这也如张立均的控制和自私。他爱不爱她不确定,但是她要控制和占有他的爱。而曾铖也如她知道张立均的控制一样。案情处理后曾铖说“我知道,你不愿意让人知道有我这样一个家伙的存在。那天夜里,你的眼神告诉我了,那一刻,我感到你将我当成一个对你有着极大障碍的敌人。可我就真想问问你,既然这样,李选,为什么你还会那么深沉的吻我?”其实曾铖为什么要问?其实不问他都知道:李选知道他不可能在现实中爱她,或者说,她知道他们不可能在现实中相爱。因为他们彼此都有舍不下、走不出的踟蹰。只能在各自的世界里向往爱情,在虚拟的世界里,在不需要担负生活沉重的虚空中相爱。QQ里,张立均的短信那样。可她不甘那样,她要让他永远记住她,让他以后亲吻其他女人的嘴唇就只是嘴唇!就如张立均给她设的物质保障和枷锁。让她遇事的第一时间想到他,也只有他。这就是现实的重,是现实给人的枷锁,画地为牢,能逃到哪里,又哪里想逃呢。

旁批10:假设是一种苟且之法,假设一下,才能活下去

曾铖当然知道,因为他也是这样。但是他需要借口,他需要问,他需要假设。假设是李选想让他在第一时间逃脱,想让他担负那个肇事逃逸的人。选择顶罪,是想要他欠她的。也确实是这样的。其实他可以不欠她的。如果他不招惹他,如果他可以爱她。她在曾铖这里那是一种巨大的沉重的压力,曾铖是一只轻飘的羽毛,他扶不起那么重,做不了她的张立均。可她喜欢他就要他哪怕精神上控制他,如张立均用物质给她围的墙。什么使张立均走不出婚姻的围城,李选离不了物质的围墙,曾铖拽不下悬空的自己?是什么让每一个人都只能在心里装着一个不能企及的生活?

旁批11:踟蹰时你从哪个内心掏出了爱人,我们该不该如此踟蹰

曾经看过一个动漫短片《鹅笼书生》,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是别人心里掏出来的爱人,而这被掏出来的人都在对方不知道的时候又掏出自己心里装着的另一个爱人。有人就说“上船不思岸上人,下船不提船上事,山有路可行,海有舟可渡,山海皆可平,难平是人心!”让人苦苦挣扎着的无非是放不下的贪欲,是怕失去,想以不失去而得到的美事这世上是没有的,上帝是吝啬的,每一份得到都要你拿一份去换的。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往往为自己不需要的事物耗费着太多精力。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救了国王的命,就觉得该得到无尽的赏赐,国王给他什么他都觉得不够重,他认为国王能享受现在无上的荣光都是因为他的救命,于是国王的赏赐就是:你一直跑,跑到哪里,哪里都封赏给你。这个贪心的人日夜奔跑舍不得停下来,结果不到四天就累死了。国王就把他埋在倒下的地方,说埋人这五尺地就足够了。人被各种贪念牵着,精巧算计着,以为不能失去的恰恰是盛放珠宝的盒子,里面的珠宝却在算计中破碎掉了而不自知。

旁批12:虚无和动荡里,镜子里的自己才是最好的朋友

书中无论是李选张立均还是曾铖,他们都只爱自己,他们内心的苦痛无非是挣扎着、苦痛着想去爱一个人,也以为自己爱着,实际上已经没有爱一个人的能力了。可我们又不忍去苛责他们,作者也是一种悲悯的态度来写这些在爱面前踟蹰不前的人。没有斥责,没有道德的绑架。没有因李选为物质依附于张立均而批评,也没有指责张立均以金钱物质的便利诱惑控制李选,也没有责怪曾铖无法负爱情的责任。现实生活里没有严格的黑白是非对错,若有,也是你没有换成他的生活。就如文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写当时车祸的时候,“警方推断,这是一名深夜谋生的失足妇女。这个指称让李选觉得极不准确,她觉得这只是一个女孩,绝对不是妇女。同时,失足也让李选觉得,好像这个女孩一不留神自己跌进了这起事故当中”失足,说得那么轻飘,好像是她一不小心才掉进了那样的艰难那样被人鄙视的生活境况里,好像都是她自己的过错,是她自己不小心。没人看到导致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如什么使世人不相信爱情?一条原本清清的有鱼有虾的河流是怎么变成死水一潭的?我们不去追讨那个罪魁祸首,只以嫌弃这个脏了的水来显示自己的纯洁高尚。

旁批1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爱,又能怎样?

同样抛开现象看本质。面对作者那句“与百般世事后相遇,面对现实,爱还是不爱”的质问,其实不管我们是不是相不相信爱,实际上是我们需要爱情。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不需要他们就不痛苦了。

同样作者在后记里也严厉地诘问:在这个时代,几位各自经历了人间世态炎凉的沧桑男女,是否还有爱与被爱的可能?是什么使得我们不再具备生死契阔的深情?如果一切人间炎凉导致出的成熟,只能够如此地塑造我们,如果一切经验堆积而成的沧桑,只能这般地规训我们,那么我们还要不要爱”还要不要为爱背起责任?(琐碎冗长的生活,生老病死,以及熟而生厌的生理通性)。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几千年前,古人就这般清醒的说出了这句话。然而,人还是要爱的,哪怕一个又一个地爱着,失望着,再爱,再失望,也还是要去爱的。就如那个给积木玩具施超能力的孩子,内心无比清醒,但是游戏要进行。生命要继续,生活要继续,就得一遍一遍的,假装你会施魔法,假装他们有了魔法。这是对爱情的一种坚信和向往。虽然有怀疑,有保留。哪怕世上有太多的诱惑和无奈,但是我们还是愿意去相信,是必须得去相信。那份相信其实代表的并不仅仅是男女之爱,其实还有一种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热爱。是一种美好的象征,是美,是希望,是光明、是人对温暖的渴望。

旁批14:围巾是另一个借喻。围,还是不围?

就如文中围巾的借喻。书中有四次围巾的出场,第一次平安夜的约会,李选看到曾铖脖子上多出来的围巾,第二次见面车祸发生后李选在曾铖离去时,那一刻看到的是他的脖子上又一次神奇地凭空而来的围巾。第三次是张立均和李选摊牌式对话后看到李选离去时搭在椅子上的似乎没看见她围的围巾。第四次,小说尾声,李兰把围巾给曾铖围上。围巾的出现绝非偶然,在严寒的冬日加一条围巾绝对如加了一件衣服一样温暖的保护,围巾代表一种温暖,一种用以抵御寒冷的诱惑。曾铖之于李选,李选之于张立均,李兰之于曾铖,不都是一种能带来人间温暖和依托的感觉和诱惑吗?然而他们却是当局者迷始终不知道,或许能感受到,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对待这份给予。曾铖围上李兰的围巾时感受到“一条围巾所能给人带来的那种微不足道的暖意,他感到这会儿自己的脖子微妙地变得重了一些”。爱情这般温暖又如此沉重,那我们还要相信爱情、选择爱情吗?

那种把曾铖悬空的是一种生命无法承受的轻,虚空、虚无的,没有责任的自由。当他在歌厅里喝酒买醉“招来无数的小姐,让她们陪他喝酒,对唱情歌,那情景生死契阔,悲喜交集。给他造成了一种自己谈了一场又一场恋爱的错觉。他在这种错觉中忘我地爱着,幸福着,当然也痛苦着。情比金坚,就像来自梦中的解救。”实际上,那就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一个梦。和《生命无法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和一个一个不同的女人上床是同样的做法,同样的心理,换来同样的虚空。只有特蕾莎才是牵住这个飘飞风筝的线。我们不知道能把曾铖这只高空中悬着的风筝牵回来的线,是李选的吻,是戴瑶的怀抱,还是李兰的围巾。但他的生命里一定要有这些,或者我们的生命中一定要有这些,生命是由爱而诞生的,生命终将要寻觅爱,万物生生不息就是一个爱的溯源的过程。

作者还是借曾铖的口说出了自己对爱情的态度:“老实说我也不信,但我要求自己必须还得一次一次地去信,没有了这种相信,我们会活得更加糟糕。”

旁批15:信念有时不是逻辑推出来的,而是自己指定给自己的

就像我们相信“明天会好的”这句话一样。明天怎么样,有着很多很多的不确定性,明明没有一点底气,但我们必须得相信,必须得让自己,哪怕假装相信。不然我们怎么去等到明天,怎么面对明天?不是我们相不相信爱情,是我们需要爱情!那么明天,我们还要爱吗?要,因为走完无尽漫长或者短暂的苦闷人生唯有爱能给你安慰和温暖,除了相信,我们别无选择。人总说生命是可贵的,其实生命本身除了是不能重来的而外,没什么值得珍贵的,人的智商相差都不是太悬殊,你能做成的事换 ,成别人也不一定做不出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不是说他优秀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他七国永远混战,其实没有他也一定会有别人,这只是时间问题。真的是地球离了谁都照转。生命珍贵只是因为我们要去爱的人珍贵,是因为爱我们的人觉得我们的生命是珍贵的。

旁批16:踟蹰无尽,活着就是不断更换踟蹰

当我看完《我们的踟蹰》这本书,写成这些文字时,得悉著名作家王若冰先生去世的噩耗,心里难过了很久,生命是上帝寄存在我们身上的,或长或短对于我们都是仓猝的,人可以用的只是眼前的分分秒秒,计较算计利益权衡都是多么可笑的行为,是多么可惜的消耗,依心而活,依心而择,爱,真不是那么难以抉择。

2024.5.4于佛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