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段德谦的头像

段德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11
分享

同学情

              文  段德谦

彝族火把节,犹如汉族过年般,热闹、欢腾、喜庆。去年的火把节,我提前两天与在禄劝的老同学黄正林联系,真正感受了一把火把节的气氛。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早上八点,我约了两个好朋友开车前往禄劝县城。途中,黄同学来电催促:“老段,快点!等你吃羊汤锅哈。”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毕竟多年没见。

11:00许,我们三人顺利到达禄劝县城。我赶紧告知黄同学,“到禄劝县第一人民医院啦 !”“好的,别急,我马上来接你们!”

岁月改变了容颜,酝酿出香醇的同学情谊。虽多年不见,但一见面,还是那般亲切,一阵握手、拥抱、寒暄……随即,黄正林和杨洪标校友把我们带到一个刚打造的集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凤家古镇。顶着热烈的日光,在一临时搭建的羊汤锅帐篷里落座。放眼,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上酒!”黄同学边喊边说:“身体欠佳,虽戒酒多年,30多年的同学情,我豁出去了,今早一醉方休,不醉不归!”很快,酒菜上齐。“我不胜酒力,舍命陪君子吧!”我也豁出去了!黄同学斟满酒。几口小酒下肚,同学话匣子犹如决堤的水,激情澎湃。

先是杨校友剧透,黄同学读书时常躲在被子里抽烟喝酒,常常惹得班主任蒋理成老师半是玩笑半是批评的口吻:“黄正林,你怎么搞的,烟瘾这么大!?”调皮不懂事的孩子们经常模仿蒋老师口吻,同学们经常笑得前仰马翻。“老段,你也不成!我要是班长,一定要把咱班的班花,也是校花的那个女同学拿下。”哈哈哈……肆无忌惮的笑声惹得周边客人羡慕嫉妒恨。

回来的路上,我虽还晕晕乎乎,但往事如烟,思绪回到30多年前,那一幕幕历历在目,难忘的情境。

1982年高中毕业,我以359分的高分被楚雄州农校蚕桑专业录取。从此,我从滇东北一个落后的山村,跳出了农门,端上“铁饭碗”,成了“国家的人”。

 兴奋之余又有些愁绪。

那时,不要说远隔几百公里的滇中楚雄没去过,就连富源县城也是高考才第一次去。

开学前几天,我到富源二中班主任张卓恩师处打听到,同班肖同学考起楚雄州粮食学校,我们结伴同行,心里才踏实些。经过三天两夜,终于到达梦寐以求的地方——楚雄农校。办理了入学手续后,在校友的带领下,来到崭新的住宿楼住下。8人一间的小宿舍,高低床,一改高中时几十人住一间大宿舍睡地铺的情形。国家每人补贴10几元钱的饭票,一日三餐,每天可以吃顿肉。与中学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八十年代初,云南省把发展栽桑养蚕作为支柱产业,然而这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产业,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就不能持续地栽好桑养好蚕。1982年,楚雄农校蚕桑专业面向全省地州招生了80名高中毕业生,分成蚕三、四两个班。我分在蚕三班。

“真羡慕你们这代人的同学感情!”同去的一年轻忘年朋友说道。是的!那时的我们,单纯、本分。多数同学来自农村,大家彼此不存在攀比,没有心机,直来直去,相处融洽,即使有点小矛盾,也不会往心里去。

教我们的老师,多数是五、六十年代支边大学生,知识渊博,吃苦耐劳,师德高尚,既教书又育人。

农校毕业后,我服从组织,被分配来寻甸教书,成了一名人民教师。那时,交通通讯不便,加之没和大多数同学同行,毕业后也没有回过母校,许多同学自毕业至今,还未能见上一面。

几十年来,那些青春的记忆,同窗的身影,总是在梦中萦绕,思念在曼延!

我的同学、老师和母校——你们都好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