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慧里的头像

安慧里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8/09
分享

标签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很喜欢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看到一个明星有个什么举动,就给人贴上个条子,安个人设。给明星贴标签倒也罢了,毕竟公众人物需要观众,有标签证明有人气,勉强可以接受。然而给我们这些普通人贴标签,那实在是难以理解和忍受。有了这个标签,稍有不符,便会引来一番议论。

读大学时,可能因为从小家里管教严、规矩又多,刚开始同学们都把我当成大家闺秀的典范。在同学们的眼里我一定是温婉典雅、斯斯文文,气若游丝。所以当我撩起长裙一步跨过石阶;拍着桌子大喊“你给我站住”;夜谈说出“我喜欢所有有个性的男生”时,同学们才发现原来我并不是他(她)们的那个标签人物。更有意思的是,大一时,有一男生向我表白,说我是“黛玉式”的人物,让人爱怜。虽然我很感激那男生的表白,也很欣赏他的高大帅气,但把我当成某种人设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所以尽管我也很想谈个恋爱,但我依旧很果断地拒绝:“千万别着急下结论,以为遇到了林妹妹,其实是碰上了个黑张飞。”我这话果然把他吓跑了。

给人贴标签究其原因,是人的自私和内在的空乏。更多的是希望别人按着设定的标签走,符合某种设想,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例如,以明星为幻想爱人,总喜欢把他设想成高冷、拒人千里之外、直男的人设。于是明星稍微有点柔情或者谈个恋爱,似乎一夜之间人设便坍塌了,负面新闻铺天盖地,各种流言诽谤接踵而至。说到底,人家明星只是没有按照你设定的人设走而已,你这所以如此愤怒不是因为你有多受伤,而是因为你寄托的设想落空了。这就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样,区别是在人家成功的路上,你并没有付出什么,凭什么你可以如此咄咄逼人,自私地要求别人呢?

在时间的洗刷下,有的人的确会成长会进步,会脱胎换骨。而有的人的成长却是停滞的。更悲哀的是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自以为是,喜欢到处评头论足,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年轻人喜欢滔滔不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此博取眼球,那是一种激情和自信;如果年纪一大把了,依旧浅薄无知,却又喜欢大放厥词,那无疑是自毁形象,恐怕只能招来白眼。

之前和同事一起吃饭,聊到了佛学。其中一个同事振振有词,把佛学说得相当不堪,一棍子把学佛的人全部打死。论职位论年纪,我是不应该质问她,但实在忍不住问了她三个问题:“读过佛经吗”“看过佛典理论吗”“有接触过正式受过具足戒的僧人吗”。她全部摇头,只是因为之前有人这么说过而已。

对事物没有亲身经历,最好不要妄下断言。在没有任何研究之前,就下了那么多的结论,这胆子实在太大了,真所谓无知无畏,让人汗颜!且不说释家作为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有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单是一种文化能够流传上千年,这自有它的价值和魅力。一种典籍好不好,能不能从中受益,需要去接触、去了解、去践行。佛典,其精彩绝伦不亚于一部哲学典籍。事实上,很多人是读不懂佛典的,不仅是因为字面上的障碍,更是因为缺少哲学思维和实践经验。知识水准决定了每个人的体悟水平。不能因为佛学是宗教学就贴上迷信的标签,从而否定它的价值和意义。

我个人看佛典时,总是感动万分。在那样的年代,那么多的高僧、学者、圣贤,历尽千辛万苦地取经、译经、析义理,以求经典能够流传下来,那种精神真是让人赞叹,激人奋进。佛学中对生活的体悟,对人生的解读,对生命的探讨,让人感动和钦佩,越深入越会为那精妙的义理所吸引,也会越觉得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没读过佛典的人是无法体会其中的深妙,又岂能妄下定论,乱贴标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