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庙山的头像

文庙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18
分享

都江堰市的刘海寺、刘海坝和相关泉水的回忆

 

都江堰市的刘海寺、刘海坝和相关泉水的回忆

都江堰市以水闻名,走遍天下的水,都江堰最美。同样都江堰市还有不少泉水,本篇文章介绍的都江堰市。刘海寺和刘海寺的泉水。地点位于都江堰市幸福街道办事处的永丰社区。距离都江堰市医疗中心约4公里,有“33路+小公交车”相通。寺庙为恢复重建,手续齐全大致已经修成,占地约10亩显得有气派和规模。围墙内有大殿、配殿、佛像等,僧人居住、办公的配套房屋也差不多了。因为寺庙尚在初创阶段,只有老年大僧人一位,香火还说不上旺盛。

这里原本是幸福公社13大队,笔者(1969.1~1970.12)当知青时在幸福公社9大队4生产队。1970年底参加公社文艺宣传队,还来13大队演出过,因此对这地方也有些了解。当地群众中流传,民间故事中刘海戏金蟾,就发生在这里。据说这里原本是一片水泊,很有些法术的一只金蟾就住水泊中。

砍柴童子刘海经过一番努力,用铜钱将金蟾钓走后。这大片地方就干涸,成为可以耕种的田原了。当地名称叫刘海坝,过去即有刘海寺。听说供奉有耕田的牛,和使役牛的农人,被民间叫着牛王庙。新恢复的寺庙也叫刘海寺,供奉的是佛像、观音、护法神等。

另有版本认为,《刘海戏金蟾》取材于湖南民间神话传说,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再度改编和创作之后,焕发出昂扬的艺术生命力。不仅风靡神州大地,更漂洋过海,远赴美国、瑞典、丹麦,令异国朋友为之喝彩。1984年李谷一和姜昆,在央视春晚演唱该剧中的对唱“比古调”,更扩大了该剧在华人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刘海戏金蟾》的表演通俗易懂活泼喜悦,至今该剧已演出2000余场,笔者在电视只见识过。

笔者的母亲原金马(1983年改名为天马)公社4大队(现高基村)人,1949年嫁灌县城关棕器(1955年成立棕器生产合作社,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制解散)匠人即我父亲。我出生于1950年,少年时去外祖母家走动,要路过原刘海寺所在位置。走动的具体线路是,经太平街出岳王宫巷子,从城关二小的后门,过东风蔬菜大队。沿柏条河右支渠路过幸福公社,穿过胥家公社和聚源公社之间,再经过天马公社5大队至4大队。

那时候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电力还在发展之中。农村的打米、磨面、榨油等活计,还主要靠水能动力。途中一些水碾为好看的风景线,特别是夏天磨小麦面的时候。水碾上的水打箩昼夜响个不停,把磨好的小麦粉筛出来,成为能够食用的面粉。再就是沿途成行的林木茂密,水沟、水渠边绿草青青。田园风光稻麦成行,春夏秋冬四季不同。

当年灌县人传说,在平坝区的林间树上拣柴叫“拣鸦雀柴”;去灌县城区附近山上砍柴的,叫“砍大山柴”。“砍大山柴”、“拣鸦雀柴”两种活,笔者知青时都干过或看到过。“砍大山柴”肯定要用柴刀,早出晚归步行到山上:砍好柴后还要用绳子捆扎,再背在身上下山。拣鸦雀柴无须用刀,只是用绑了弯弯镰刀的长竹杆,按生产队分配指定的地段数目,把沟边、路边、树上的一些干枝和多余的枝叶,拉下来用手脚下折断。也用绳子捆扎扛在肩膀上,或鸡公车推运回家。

笔者想说的是路过刘海寺这里,即前面提到的原幸福公社13大队某生产队。泥巴地田间小路边,成行的林木茂密绿草青青。一处约1米多的高坎下,有一处2平方米的泉水坑。泉水清沏见底深约1米,有些长约1寸的小鱼苗在里面游动等。附近的农人、农妇在这里用木头的水桶担水,或是清洗衣服等。我看到清洗衣服时,她们都是用盆把水从泉眼中取出来,再在水盆中清洗,把脏水倒在旁边的沟渠中等等。

这处清清泉水太吸引人!每次我路过的时候,都要下到水边用手摸一摸,再捧上一点用嘴喝下去。都江堰的水好!笔者一篇回忆去广州、深圳的文章曾经写道过,现摘录如下供阅读人欣赏。

“这次外出笔者意外发现,原来都江堰的水那么甘甜!事由自己带了件装茶水的长圆形塑料水壶,里面用都江堰的水,泡了都江堰的茶。当年飞机安检还没有查茶水,如果现在一定会让乘机人,安检时将全部茶水倒掉。这只水壶里的茶水,原本是准备路上喝的。因为没有喝完,随笔者乘坐飞机,到了广州、又到了深圳。”

“在广州、深圳的头几天里,喝茶水时感觉,海边的水肯定有些咸味。因为忙一时顾不上自带的水壶,大概两三天后,才想起该清除水壶里剩余的残茶水。往外倒的时候,闻到都江堰茶水的清香,忍不住又品尝了一些。当时有如同唐代白居易《荔枝图序》里形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感觉……。’”

这处泉眼的水更好!虽然是生水,也没有烧开和泡茶,喝上一点已经是”浆液甘酸如醴酪“了。笔者少年时路过这里,虽然只是偶然而已。但感觉上这处泉眼,夏天不盈、冬天不竭,始终清明如镜。真不知?是不是?都江堰的刘海戏金蟾后,金蟾居住的水泊退去后,为当地人留下这处很好的泉眼。长大成人后笔者在都江堰市,也在外地见到一些泉水,现选择印象深的记叙如下。

现在大家也许都知晓,1955年农村实现合作,1958年实现公社化。公社大队生产队的时候。到处都整齐划一,好看美观大方生动。沟渠里的水一年四季淙淙流淌,田野里或是小麦、油菜,或是水稻。田坎上种满种尽,分公社不同植物略有不同。笔者曾清楚地记得,当年路过的这一片地方,幸福公社田坎上,满是社员种植的大豆;聚源公社田坎上,则是社员们种植的桑树;胥家公社田坎上,生长着高大的玉米植株。

天马公社的沟边、路边,包括部分田坎,许多地方都种植棲木树。这玩意儿生长得快,树枝、树干做烧柴很是方便。种大田作物小麦、油菜、水稻的田坎上,一般还是种大豆,也有种豌豆的。笔者少年时候,对田坎上的豌豆印象很深。豌豆夹嫩绿的时候,里面的豌豆粒,很是甘甜可口好吃!完全可以想像,当年的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们,都各自尽了努力的。

在中共县委的领导下,灌县1980年即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当年全县粮食总产,即由1979年2.8亿斤上升到3亿斤。1981年全县都搞农业生产责任制,全县粮食总产达到破天荒的4亿!1982年党中央1号文件,全面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农民群众、农村干部和各级党组织,一下子焕发出冲天的干劲,带动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改革开放。中国粮食总产量,1979年6642亿斤,1984年即超过8000亿斤。此后在杂交水稻、阿波小麦、优良玉米等的作用下,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达到13657亿斤!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站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那时候的平均寿命老是20多岁。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平均寿命也没有达到30岁。1949年也才35岁,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粮食并没有真正解决。小平同志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讲,旧中国半饥半饱,新中国能够做到粮食够吃,这是了不起的进步。笔者上世纪50~60年代听老一辈忆苦思甜,其中不少人都讲到解放前,他们吃过对时饭!即一天只吃一顿饭。新中国建立1978年,全国平均寿命即达到67岁,改革开放后2020年更是达到77.4岁。

现在回顾公社大队生产队的时候,看是好看但经济欠发展粮食产量也不高。也是因为有1955~1981年,共20多年合作化、公社化、集体化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带领,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头还是说笔者印象深的泉水。一是都江堰市大家都熟悉的,灵岩山灵窦泉,水深约2米、水面4~5平方米。该泉位于灵岩寺大殿左侧,亦名“滋茂池”,相传为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所凿。民间传说,此泉与龙池镇“龙池”相通,中有白龙,每逢干旱,祈雨立应。泉水甘冽,冬温夏凉;不盈不竭,无波无浪;取水煎茶,别具香味。经卫生防疫部门取样化验,属都江堰市境内,至今发现的最佳饮用水。泉岩上有唐代石刻的,阿世多尊者像;和大小九尊造像,民间称为“水观音”。

二是青城山上清宫麻姑池。池水面积约10平方米,水深2~3米。池畔文武殿有张大千先生手绘,王母、麻姑、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麻姑池相传为麻姑仙子浴丹处,形如半月,水色碧绿,四季不竭。麻姑池有大千先生手书楹联:明明新月镜,麻姑照容光焕发;清清碧玉液,仙女浴丹香郁浓。青城山有照片证明,最美画像麻姑仙女,面部的线条为大千先生手刻。在大师的手下,看似简单的线条,竟然展现出无限的美……。

三是原天马公社3大队2生产队,距离场镇不远处,一条小沟边有一处不知名的泉水。笔者1979~1980年,跟随中共灌县县委领导,在这里蹲点工作。曾见这处小沟边,水草茂密的水凼中,有泉水冒出水面流到小沟中去。这泉水的流量,少说也有1/3个立方米!

“哦哟!这是啥子泉水啊?”

有同在县委点上工作,先来的同志说,“一般的泉水,我拿回农业局上去化验过,没有啥子特别的。”这位同志还说,“这两天还没下雨,如果下大雨你来看,水冒一尺多高比这个还高。”这位同志说着,用双手比划了一下。

看到这样的泉水!笔者当时的感觉,简直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如果在什么风景名胜古迹区,不知会引来多少人观赏!多少文人墨客赞美!

同样笔者还了解到,因为泉水好灌县的聚源公社6大队;距离场所镇2公里,还有处叫泉水寺的地方。早在解放前泉水寺的地界上,当地人修建了粮食仓库,解放后这里又建设成灌县第三中学校。1972年笔者去泉水寺这里,原有的寺庙仍然存在,只是转变为公社的敬老院。听当地人说,泉水寺的水来自于一条地下暗河,暗河里还有美丽的金鱼。因为修建的原因,现在只是平地和场镇的组成部分了。

上世纪1987年,笔者去大邑县旅游大飞水景区。在距离县城西方50多公里的山地,公路边一处200多米的高山上,有一股1立方米以上的水流,从山洞中涌流而出。流水先积存在一处大水池中,再通过一小型发电站的管道,畅流到山下的溪水中。水池中的水温很低手试很凉,温度计测试只有5摄氏度,形同电冰箱的冷藏温度。听当地人说在没有修建电站之前,这股1立方米的大流量,直接从山崖上飞下来。所以才命名为大飞水,这应该说是山区的地下暗河。

同样“雨城”雅安市,八大风景名胜之一的白马泉,泉水涌动时如马奔驰马蹄声阵阵。传说古时泉中有白龙,后龙化马腾空而出。因迷恋此泉,故常在月静山空时来泉边饮水。久而久之当泉水涌动时,便如马奔驰,马蹄声不绝于耳,故称此泉为“白马泉”。

2003年笔者曾去参观过,“白马泉”这里为一处寺庙。泉水奔流的池子约30平方米,四边由8层条石砌成。听当地人说池子中水,涨到第5层条石时,为水量最大限度。这天笔者去时池中水达到最高,真的在马蹄声从水池中传出,流水出来汇入一条山沟。

山东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被称为“ 泉城”可惜笔者还没有去过。从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上知道,济南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城市内著名的有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百脉泉、珍珠泉等。趵突泉又被称为“天下第一泉”。

另外与之对应的江苏无锡市惠山泉,笔者也没有去过。相传经中国唐代陆羽亲品其味,故又名陆子泉。惠山泉经清代乾隆帝御封为“天下第二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锡惠公园内。

惠山泉早被唐代“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被唐代诗人李坤称为“人间灵液”。惠山泉不仅水甘美、茶情佳,而且还孕育了一位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阿炳,和蜚声海内外的名曲《二泉映月》。

近年笔者旅游还去过,甘肃敦煌的月牙泉。该泉经过当地人的保护,现在南北长100多米,东西宽约30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月牙。素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现在说当下这时仅都江堰市,本文中刘海坝的泉水,因为恢复修建刘海寺,变成寺庙中的放生池。原天马公社3大队2生产队的泉水,因场镇扩大修建成一家什么宾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过去的景观不存在了,但是应该说经过打造的景观更美!(文庙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