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刚的头像

董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28
分享

池岸上的婆

 

文/董刚

  二零一九年的春节还没有过去,池岸上的婆就走了。记得那天,我本该为育儿送行(参见拙作《育儿死了》),但学校刚刚收假,人在公门,身不由己,没奈何从合阳赶到西安上班。村里的电话就打来了:你给池岸上的婆写篇祭文吧。我觉得心被轻轻刺了一下:池岸上的婆这就走了?

  我们莘村西边的村头,有一口池塘(已被填平,成了宅基地),池塘边上,住了三四户人家,他们都是本家,也就是池岸上的婆的几个儿女的家。既然是住在池岸上,村里人就叫她“池岸老婆子”。池岸上的婆,其实就是董立的外婆,我小时候,经常和董立在一起玩,但对她没有印象。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离开了农村,在城里讨生活之后。

  自从在西安安家,我很少回合阳,特别是那几年不顺心的时候。乡愁或许是和年龄有关吧,人每到中年,往往就开始想家了——这个家不是城里的家,而是生养自己的老家。七八年前开始,我就很想家,只要有空,就回合阳的老家。那时候我家还没有盖新房,老宅是破旧不堪的关中瓦房,但住在里面,感觉比城里的单元房还要舒服。

有一天,池岸上的婆看到了我,很是惊讶,又是惊喜:哎呀!你都多少年没有回来了?家里还能住的习惯吧?我这一两天,就到你们家里看望你父母来了。我以为这只是礼貌性的打招呼,没想到第二天,老人竟然来了,颤颤巍巍地,手里拿着一个手帕,手帕里包了六枚鸡蛋。

这一下令我感动万分。要知道,池岸上的婆,那个时候已经八十五六岁了,老人还是缠过小脚的。他们家在东头,我家却在西头,虽然只有三百多米远,这么大的年纪走过来也不方便啊。我扶着她,半天说不上话,我应该去看望您,您倒抢在前面看我们来了。您年纪大了,巷子里的路还有坑洼……

 旁边的村人都笑了:你太小看池岸上的婆了!老人每天,还要到地里去摘花椒,腿脚麻利的很呢!说得我张大了嘴巴,感叹不已。原来老人的家人大都出去打工了,孙子辈儿有几个还在上学,这个季节里,家里往往就只剩下老人和两个孙子,她家几亩花椒都要采摘,老人可是主力军,每年要收入一万多元呢。有时候忙不过来,就雇几个人帮着采摘。

 老人这样的勤劳,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干活,不管东村还是西村的人,都是对此啧啧称奇。而我更喜欢的,是老人的那一份淳朴和善良。常年不在家的人,回到老家后,最担心的是什么?当然就是乡情的淡薄和人情的冷漠,毕竟十余年不回老家了,村里好多小孩才几岁,都不认识我。这十年嫁到村子里的小媳妇儿,那也是不认识。而熟悉的人,基本都是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大多是一些老人。

 那应该是二零一二年暑假,我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家乡,竟有一些陌生的感觉。巷子东头的池塘彻底消失了,成了宅基地;曾经都是关中瓦房,现在一溜儿都是平板楼房,贴着光洁的瓷砖,美观大气;多了一些不认识的人,那都是留守的小媳妇和小孩子;同龄人竟然一个也没有,他们拖家带口全都去了工地。从巷里走过去,打招呼的几乎全是这些留守老人。

 我是心思细密的人,比较敏感。特别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老家,心里既是激动,又是忐忑。对家乡的人是亲近,担心熟悉的村庄多了那么多陌生的人而受冷落,心里就像装着打翻了的五味瓶。池岸上的婆不仅惊喜地认出了我,还提着鸡蛋跑到家里来,当然就令人倍受感动。

 很快我也明白了,担心都是多余的。村庄再变,村子里的人再变——有人过世了,有人嫁过来了,小孩子出生了——但乡情不会变;只要你的根在这里,你念着这里的人,这里的人很快也就和你走到了一起。村里人三三两两的都来了,提着各种时鲜的蔬菜,辣子、豆角、茄子,认识的人很快回到了十多年前,不认识的人也开始熟悉、打招呼,甚至开起了玩笑。但对老人,我还是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从二零一二年开始,我每年暑假都要回合阳住一段时间,每次回去,没来得及看望老人,老人就来家里了,总是拿点东西。鲐背之年了,又是小脚,走路竟然很稳当,而且还可以摘花椒。或者对常年在村里的人来说,这都是些小之事,但对我来说,却是有着不一样的感觉。我与老人之间,大抵如此。

  这就是池岸上的婆,她今年不等正月十五就走了。我没有格外的悲伤,但却是有淡淡的惆怅:二零一九年暑假开始,就再见不到老人了。心中若有所失,仅此而已——前些年村里人过世,我是没有这种感觉的。

董刚 2019/5/27

祭母文(代撰)

文/董刚

时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二零一九农历已亥年正月十五,奠之良辰也,致祭孝男(某某)立叩:谨具香烛炬帛,三牲酒醴,时馐清酌,一切不典之仪,致修祭于新逝世,故显

妣(姓)母(名)老孺人西游,享年九十二

二零一九刚开春,瑞雪纷纷降古莘。

天地含悲儿孙啼,晴天霹雳日昏昏。

儿跪灵前珠泪滚,哭去三魂丢二魂。

堂上母亲登西程,该死阎君收好人。

无常鬼吏不奉情,善良邪恶都不分。

我母在生很恭敬,心地善良待村人。

为儿为女苦劳奔,勤俭节约守本分。

生儿育女含辛苦,生计艰难常发奋。

一生勤劳成习惯,贤惠名传东西村。

耄耋之年摘花椒,手脚灵便不打颤。

鲐背之年体康健,应该延寿至百年。

孰料突然归天去,一家大小甚凄惨。

哭声震天泪如雨,可恨阴阳已隔离。

今日灵前把奠祭,保佑儿孙福禄齐。

青菜水酒莫嫌弃,望母品尝再归西。

尚飨!

子:

王云龙(已故) 王云虎(已故)

王兴龙(已故) 王兴虎

女:

王慧贤 王芳贤

董刚代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