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飞翼的头像

飞翼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1810/30
分享

为“盘龙城”正名

   

盘龙城遗址公园全景



      盘龙城名字因何而来?

      有的说它系形似于蛟龙的盘龙湖环抱城池而得名;又有的说民国二十一年的军用地图上标为“盘土城”,意即“城是土筑,其形为方盘”。以至于在1955-1962年间,考古部门均称之为“盘土城”。

      “九州之图,掌于地官。”为此,我爬梳了明清年间文献发现,官方与民间史料均明确记载为盘龙城。而且1975年4月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盘龙城——长江中游商代城址的新发现》为题,首次向世界揭开盘龙城的神秘面纱亦称“盘龙城”。严昌洪先生的新的新著《武汉历史文化风貌概览》,也披露了清代黄陂志载有“盘龙城”。是故盘龙城之名毋庸置疑。

      为阐释盘龙城得名的来龙去脉,我在新版《无陂不成镇》(裴高才、王凤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一书中提出:迄今发现,有关盘龙城的最早记载,出自461年前的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陂县志》卷上之《山川·名迹》篇。文中云:“盘龙城在县西五十里。”清康熙五年、同治十年版《黄陂县志》亦然。这比皮明庥先生查证的史料,提前了312年。

《无陂不成镇》书影



       皮公在《武汉通史》中指出,最早图文并茂地描述盘龙城见之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陂《张氏宗谱》。谱云:“宋元鼎革之际,吾祖德一公携弟国四公,由江右饶州余干迁徙楚黄陂,落住陂南盘龙城。”在张氏家谱上,还附有一张地形图,详细地描绘有盘龙城的四个城门,以及东边的盘龙湖和西北的护城山。

      无独有偶,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与国学大师刘凤章(1865-1935年)后裔刘松余亦查证:刘凤章编纂、1934年刊印的《刘氏宗谱》(民国甲戌年敦睦堂),卷首之《里居图》采用五万分之一比例描绘,地域在东经114°7'~114°18'、北纬30°30'~30°40',地名在“盘龙湖”西标注有“盘龙城”;《祖墓图》载黄陂刘氏第十三世祖刘阳光与王氏夫妇葬于下新集之南、“盘龙湖”东侧的岗地;又辑录清嘉庆九年《盘龙城坟山来龙契约》,记载了黄陂刘氏第十四世祖刘五魁与鲁氏夫妇葬于“盘龙湖”西侧墓葬图,墓地西北绘有“盘龙城”城址,城厢轮廓清晰勾画,四个城门清楚标示。城北杨宅、城西甲宝山等周围景地均有绘注。

       在清末民初的军用地图上,亦标明了“盘龙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跟辛亥革命有不解之缘的湖北常备军第一镇工兵营制作了一张地图,上面清楚地标明了盘龙城高地。王钢查证,1932、1935年的武汉地图亦然。后来侵华日军绘制的武汉地图上,也标明了盘龙城的方位。

《钦定大清一统志》“甘露城”下的“盘龙城”


       最近应涂文学兄之邀,参与编纂《武汉城市史》,拟将“盘龙城”列为一章。书屋主编刘文华兄得知后说,《大清一统志》似有载“盘龙城”。为此,我查阅了《大明一统志》,以及《大清一统志》乾隆与嘉庆两个版本。起初,我只留意大号字所列的古城,诸如南司州古城、甘露城等,没有发现“盘龙城”。

       我与文华兄文墨交往有年,他素来治学严谨,涉及到专业问题的稿件均是聘请相关专家外审。明代一统志比较简略,没有记载“盘龙城”情有可原,怎么清代二志没有?在感到好生奇怪之余,我便对古迹篇目进行逐字逐句查阅,10月19日夜晚,终于在两个版本的清代一统志中发现“盘龙城”的踪影了!原来,“盘龙城、牛湖城、作京城”均以小号字列于大号字“甘露城”之下。我兴奋之余,当即拍照分享给冯天瑜、严昌洪、涂文学、刘文华、刘玉堂、王钢、万琳等十分关注盘龙城的方家。他们纷纷回复激励:“这是盘龙城研究颇有价值的、重要的发现!”正在盘龙城联合考古的美国学者认为,“盘龙城”名称一锤定音了! 

      一言以蔽之,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不是皇帝钦定的国家大典、就是地方县志与民间谱牒,以及军用地图等,对盘龙城城址名称均有准确的图文记载,遗迹也可完整辨认,“盘龙城”名称毋庸置疑。未来的盘龙城考古公园将好戏连台,正如罗向阳《咏盘龙城》云:

碧水一湖飞玉龙,

半城烟云半城风。

少年不识英雄胆,

敢钓青云上九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