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飞翼的头像

飞翼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1811/13
分享

三楚铸诗魂

作者:裴高才

收入诗人传记的《无陂不成镇》书影-裴高才主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5

 

   记得2003年9月18日,在珠海第八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上,绿原与曾卓同时问鼎当代诗魂金奖”。你可曾知道他们都是湖北黄陂人。偶然巧合,必然乎?

   其实,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素有“无陂不成镇”的美誉,也是一个出诗人的地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木兰传说(裴高才主创,武汉出版社2014.1记载,与《孔雀东南飞》齐名的乐府“双璧”《木兰诗》,是从木兰故里黄陂的民间传唱开来的。从这里走出的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颢作七绝《春日偶成》列为古代蒙学教材《千家诗》卷首,几乎家喻户晓。而当代著名的诗人就有三位。只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十年间,这三位诗人相继谢世:2002年4月10日诗坛“老水手”曾卓远行2003年3月19日,美国世界诗人资料中心主席、“玫瑰诗人”彭邦桢乘鹤西去2009年跨越中国现、当代两个文学史阶段、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七月派”诗人绿原升天

《无陂不成镇》书中的裴高才(左)与曾卓夫人薛如茵 

 

曾卓原名曾庆冠,自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抗战期间,他与邹荻帆等人在重庆共同创办《诗垦地丛刊》,受到进步文学青年的关注。他写的诗作《狱》、《母亲》、《铁栏与火》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1944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门》。新中国成立初曾任《长江日报》副社长与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参加了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并到战地采访,回国后发表数万字的《赴朝日记》。

    1955年因牵涉到胡风集团问题,曾卓受到不公正待遇达25年之久。在漫长而严酷的岁月中,他诗作真挚饱满、激情洋溢、灵思飞动,倾动一时。尽管他曾被革职下狱,但他钟情缪斯,坚信人性、真理、未来,虽九死其犹未悔,《悬崖边的树》正是这位老诗人发自心底的呼喊。平反后的曾卓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创作。他先后出版一批诗集、诗论和散文集,其真情写照的《老水手的歌》获第二届全国优秀诗集奖;诗论集《听笛人手记》阐发幽深,为学诗者所重,影响深远,并荣膺全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

在他的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中,他写给朋友们和爱人的诗最多,而他最长的诗则是写给母亲的。所以在谈到同乡好友曾卓逝世后还获奖的原因时,绿原如是说:“曾卓是一位诗品赫赫有名,人品铁骨铮铮的诗人;他生前真诚地显现自己的真诚,他爱很多人;如今,他虽然远行了,但他仍被很多人爱。”

收入《黄陂春秋》中的裴高才访绿原(右) 

 

十分巧合的是,绿原与曾卓同乡、同龄、同时获奖,也同属“七月派”,遭遇了同样的政治厄运。绿原原名刘仁甫,系中国现代诗人和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童话》、《又是一个起点》、《集合》、《人与诗》、《我们走向大海》、《绿原自选诗》等。

绿原与曾卓也是因诗而相识相知的。那是1941年的夏天,以邹荻帆为首的几位诗友,在筹备出一本诗丛刊《诗垦地》。第一辑已经编好,即将发排。这时候,荻帆又拿来了一首诗《雾季》。曾卓读了以后,觉得眼前一亮。一看署名绿原,竟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新人一出手就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好诗,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激动得立即向荻帆打听作者的情况。荻帆说,绿原也是湖北人,在一家工厂当小职员。那首诗临时补进在那一辑发表了。随后,他们“在患难与共的磨练中更为坚实,现在还温暖着老年……”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绿原的诗就曾在进步的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在大后方有相当的影响,诗人流沙河在自传中就提到他当年狂热地阅读艾青、田间、绿原的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卓则在诗论中说过,绿原的创作业绩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得到公正评价。

果然,1998年绿原便双喜临门。这一年,在世界文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诗歌盛会、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组委会,将第三十七届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的最高荣誉金环奖的桂冠,授予了这位中国诗人。绿原因此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诗人。同年,绿原生活中的另一件大事是,他翻译的世界名著《浮士德》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彩虹翻译奖,这是我国文学界首次设立的国家级文学翻译大奖。

曾卓为裴高才题签绝笔2001.1

 

国际华文诗人笔会是世界诗坛上享有盛名的华文诗会,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那是1993年4月3日至7日,包括绿原、曾卓在内的海内外24名著名诗人,为了加强海内外诗人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为中华民族同全人类开辟一条沟通心灵的艺术通道,发起成立了国际诗人笔会。并于同年6月25日经香港社团事务主任批准为合法社团,而宣告正式成立。薛女士说:“我陪曾卓参加了第一届华文诗人笔会,目睹了笔会的盛况。曾卓生前除一次因赴美探亲和2001年因病重无法出席外,他都积极参加。”

自第一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以来,已先后在深圳、中山、佛山、桂林、三亚、大连、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七届。在南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上,给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四位诗人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颁发了第一届“当代诗魂金奖”,一时间在海内外引起轰动,更加提升了笔会在国际诗坛的地位和影响。荣膺第二届“当代诗魂金奖”的三名诗人中,曾卓、绿原都是湖北黄陂籍诗人,另一得奖者李瑛,则是发表过反映重大现实题材如《一月的哀思》等力作的著名诗人。颁奖仪式上薛女士说:“曾卓已经走了一年多,国际诗坛还记得他,这次得奖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收入《无陂不成镇》中的曾卓(右)与世界诗人资料中心主席彭邦桢论诗 

 

   笔者向来崇拜上述三位黄陂籍诗坛前辈,十余年来,除著述《玫瑰诗人彭邦桢》(裴高才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8)外,还《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数十家海内外报刊上介绍过他们的诗文译韵,并将其行状收入《黄陂春秋》(裴高才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5)《无陂不成镇》(裴高才、王凤霞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5)。时下,正在台湾《传记文学》连载《诗坛“三剑客”》……

   对绿原老,笔者是爱其诗,写其文,有过一面之缘;与自称为“浪子”、以一首《月之故乡》唱遍世界所有华人居住地方的“玫瑰诗人”彭邦桢先生,曾有过面谈和电波传情;相比之下,笔者与诗坛“老水手”曾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多一些。

  曾几何时,老家黄陂相继办起了文学爱好者的油印诗刊,黄陂一中的师生园地《磨练》文学刊物,黄陂文化馆出版了《黄陂文艺》。曾老获悉后,不是拨冗撰写发刊辞,就是满腔热情地讴歌“山乡播火人”,或是不顾病魔缠身,为家乡文学青年出版作品集作序。他在诗中曾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情:

“问我怀念家乡不/说起童年时下雪的日子/我们在雪地上/扑雪人打雪仗;当故乡的风/吹过山城的峰峦/我听见了大地/对她的孩子们的呼召;还有,这样的天气/在我们的家乡/还只是开始的秋天/窗外,远远地响起了鞭炮声/我们静默了,想象着/故乡的血与火……”

    2003年9月20日9时40分,笔者有幸被邀请参加诗坛“老水手”曾卓纪念碑揭幕及安葬仪式。笔者当即手书了一副挽联“三楚铸诗魂,五洲吟神韵”为诗人安魂。

曾卓纪念碑是一块高约1.5米的巨型天然石,石的上方雕刻着体现诗人气质的肖像,下方镌刻着“诗魂曾卓”四个鎏金大字,此石是陵园业主不久前专门从庐山景区飞流瀑布中找寻而来。巨石天然而成的自然纹路,历经岁月和激流冲刷的沧桑,一如诗坛“老水手”的传奇人生。一位凭吊者说:“这块巨石,将思想者的深沉、理想者的激情和普通人的朴素、亲切与真诚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最能体现曾卓的品格!”

在诗人的塑像旁,则是诗人签名的手迹:“……我的诗是我的碑。我爱你们,谢谢你们!”的一部石雕手稿……当你来到这里,仿佛诗人在与你默默对话。

如今,“老水手”站在石门峰上看大海,这里将是一幅画不完的画卷,更是一首写不尽的诗篇。笔者伫立墓前,不禁睹物思人,有感而发,口拈了几句,以表达对诗人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水手向大海,缪斯结知音。

巨星耀文坛,荆楚铸诗魂。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

魂归石门峰,永远播神韵。


欢迎关注作者公信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