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西友(笔名高雄)的头像

高西友(笔名高雄)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08/07
分享

难忘草堂水榭间那抹新绿……

一次偶然的机会,随《诗刊》友人一道采风,我有幸拜访杜甫草堂。

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我曾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与杜甫邂逅: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稚气的童声在老师的引领下朗朗而读,韵律和节奏、工整的对仗、美好的意象、明快的情绪,我至今仍然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此诗时的感受,那时的我,还是个心中充满憧憬的少年,美在我的心目中仍然处于游移不定的状态,然而读到此诗时,我的心灵仿佛顿时开启一条通向“美的历程”的窗扉,啊,这哪里是诗,这简直是一幅自然天成的画卷:白鹭、黄鹂、青天、翠柳、雪山、扁舟,一个多么澄澈、清明、生机盎然的世界,多么洗练简约的文字表达,读后让人想到自由和永恒这一主题!什么是艺术?这就是艺术!什么是美?这就是美!……从这首《绝句》中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阅读的快感和文字的美感,那是最早的文学启蒙。

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杜甫诗作:《春夜喜雨》、《望岳》、《春望》、《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没有统计过,但杜甫很可能是入选语文教材诗歌最多的诗人,伴随了我的整个校园生活。巧合的是,我最喜欢的杜诗都是他在成都草堂中留下的作品,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毛泽东主席将杜甫的诗歌称为“政治诗”,《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政治诗”出现在稍高年级的课本中,那个清新明快的杜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苦难忧伤的愤怒老头儿,太沉重,离一个学生的生活太远,我很快就淡忘了这些诗。

大学毕业就工作了,和杜甫一般流浪南北,居无定所,在3年的租房生活中我搬了5次家,买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无奈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万间广厦中哪里是我的一间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脑海浮现,我感同身受,与杜甫心有戚戚焉!相信这也是广大中国房奴的心声。感动于他为了让千万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冻死亦足的博大情怀,如果活在当代,我想他一定是最受房奴拥戴的住建部部长吧。

后来我终于在城里买了房成了家。尽管其环境、建筑风格和草堂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我置业居住的小区,唯一联系大概就是入口处墙壁上的李白、杜甫等名人浮雕像及零星诗句,与一旁的门卫一起每日迎来送往早出晚归的业主。

如今细想一下,当初我之所以拜访草堂,究其因,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由自身的苦难推及人民疾苦、国家安危,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动了中国人;而他在成都隐逸生活时描写的田园和自然之美,不仅与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方向一脉相承,更是当下中国人的向往,正如那句话所说: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隐居梦,或隐于野、或隐于市。

杜甫在草堂只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共作诗240余首。草堂的主厅叫诗史堂,端放着一尊诗人的半身像:依然是微蹙双眉,愁颜不展,目光中透露出苦思忧伤。塑像两侧楹柱上悬有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系川籍伟人朱德的手书。堂内东西两侧分别是杜甫和李白的雕像。这两位诗歌史上惺惺相惜的大家,虽然性情和创作风格不同,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史诗堂陈列着唐代以来各个时期的杜甫作品。他一生遗留给我们1400多首诗,还有许多珍贵的诗歌失散了。

夕阳西下,当我告别草堂的时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杜甫草堂,是一座诗歌筑起的文化圣殿;是一艘在岁月长河中,漂浮不沉的航船;是光耀千秋,温暖亿万人心灵的精神家园。尤其是草堂水榭间那一抹新绿,每每令我魂牵梦绕,久久难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