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格桑卓玛的头像

格桑卓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15
分享

地锅年代

 

重阳节,给妈妈买了衣服送去,顺便带她到家里来,中午一块儿出去吃饭。那个饭店我也是第一次去,名字我很喜欢,叫“地锅年代”,那里面的饭菜是烧劈柴做成的。 

走进店里,一位质朴的中年女服务员带我们到“月季厅”。房间正中央有一个砖垒的方方大灶台,灶台上一个铁锅,木质的锅盖洗刷得干干净净。墙角处,不少劈柴整整齐齐地躺在两个方塑料篓里。 

又一位中年女服务员走来,让我们点菜,有甲鱼鸽子等。我不愿吃这些,觉得太残忍。可是这里都是要吃肉的,我们就点了排骨。 

不一会儿,那个女人端来了三四斤排骨,另有茶树菇以及切好的葱花等佐料。 

几乎就在同时,另一个女人过来,推开灶台下面的盖子,往里面放劈柴,然后点燃。 

随后,那个女人往锅里到油,油热了,往里面放佐料、排骨、茶树菇等。一时,屋里烟气缭绕……她用勺子翻炒匀,盖上盖子。过一会儿,她往锅里倒开水,再盖上盖子,并说,半小时后就好了。然后她出去了。 

妈妈特意站起来走到灶台的小门处,看看那里什么样子。过一会儿,我也走过去,推开小铁门看看里面燃烧着的劈柴 

这灶台、劈柴很容易让人回到过去。我和妈妈不由说起以往我们曾烧树枝蒸馍、过油,烧麦秸、芝麻杆、豆子杆等烙饼。其实,我们这里做饭主要烧煤,只是烙饼、蒸馒头、过油时才用柴火。我们用的灶台也没有这么大,是妈妈自己都会做的小灶台,我们叫它锅地。 

想想那时,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要吃要穿要上学的,生活条件又差,妈妈真是不容易。可是心胸开阔的她总是那么坚强,乐观。当然,坚强乐观里面也有无奈 

不过,和村里不少人家相比,我们的生活也不是太差。大概家里女孩子多,吃得少,就是弟弟也是吃不多的。虽然说不上吃得多好,但总是能吃饱的,再说那个年代最好也就是白面,谁家都不可能经常吃白面。穿的就更不用说了,妈妈手巧,会做,勤快,我们的穿带可以算是比较好的。还记得村里有户人家,要走亲戚的时候,总会到我家借衣服,从大人到孩子,一套地拿走。另两户孩子多的人家,会到我家要我们穿旧的鞋子 

我一直以为,妈妈很不简单,坚强,有毅力,总是把大事看做小事,把小事看做没事 

屋里的烟气让我感到很亲切,一直和妈妈说着过去的事,女儿也一直听着。儿子到外面厅里去了,说是这屋里有烟。 

大概半个小时,那个女人过来打开锅盖,说是可以了。 

夫分别往每个人的小碗里盛几块。这排骨不错。我知道,有脆骨的排骨是好的,嫩的。茶树菇也不错。一直喜欢菌类菜,比如木耳香菇 

我们把剩下的排骨捞到盘子里。那女人又端来一些菠菜面条,下到汤里。面条绿绿的,应该是用菠菜汁做成的吧。 

面条也不错,我看着像是手工做的,却是机器做的。我想起了小时候吃过的红薯干面做成的面条,那是用一个很简单的木质压面条机做成的。记得好像是先把面蒸熟后才放在机器里面压的,所以面条刚压出来就能吃,并且还是热的,颜色枣红色,甜甜的味道。不过,一般还是要在锅里煮一煮才吃的。我和妈妈说这些的时候,我记忆中又现出了那个有着三条腿的小压面条机,以及那一根根细细的圆圆的整整齐齐垂下来的面条 

妈妈好像很开心,我也似乎听到她说,这个重阳节过得很有意义。当然,妈妈说的有意义并不是因为给她买了衣服、吃了一顿简单的饭。以往,也给她买衣服,也带她到饭店,我都不觉出妈妈像今天这样高兴。我想,大概是这个“地锅年代”把她带到了那个地锅年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