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伍的头像

阿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24
分享

品香闻色话端午

品色闻香话端午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抒情诗,已经陪伴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大节---端午节如约而至。可从吃穿用诸方面出发,品色闻香,感悟端午文化韵味。

端午是绿色的,也是五色的。吃粽子是端午的最深记忆,绿色的粽叶包裹白米红枣或黄米黑糕等等各色馅料,在氤氲的蒸汽中,五色合为一体,诸味混为一味,粽子成了一个包容天地五色的载体。菖蒲、艾草高挂门头,端午时刻才以一种驱除蚊蝇,辟邪躲祸,甚至蒙骗试图伤害人类的天神的责任担当,超越其他物种。古人认为端午仲夏,俗称“五毒”的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大量繁殖,易咬伤人。南方人在端午一般都会剪纸、折纸,或采绒、编草,做成老虎和蝙蝠的样子驱邪祈福。北方人则用黑白黄红绿五色细线,编成线绳,拴住“五毒”避祸躲瘟。老北京人起名叫“长命缕”或“五福绫”,天子脚下称呼文雅。关中地处西北,粗犷豪放,就叫“五花绳”或“花花绳”。五色绳可以系在手腕上、脚腕,也可以被年轻女子轧于发间,驱五毒祈平安。几十年过去,妈妈依然会提前准备好五色花绳,戴在儿女、孙女手腕上,才算是完成某种仪式。香包是祖母和几个邻居老太太,盘腿坐在草垫上,用裁衣剪鞋样剩下的碎衣料,左缝右缝的产品。包口用彩线绳穿系,包内放一些花椒、桂皮和一些不知名的香料,多色拼接的香包原始淳朴,保留了人们在端午期盼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世界上任何一个节日几乎都和吃相关,带有强烈民俗色彩的端午节也不例外。《京都风俗志》里说:“食黑桑葚,夏月无食蝇之患。”端午节正是樱桃和桑葚上市的时候,感激岳母家的上百棵桑葚树,总让我们一家比别人早早品尝到它的美味,感悟其健脾胃、乌美发、防血管硬化等功效。有些地方以五毒饼做供品,先祭祖再食用。关中乾县一带,则是用“曲连馍”来留住端午节味道。节前当家的女人们会放下手头活计,准备好起面,揉面时掺上青油、鸡蛋、红糖等,邀请周围几个巧手妯娌或邻居,几人合作,在案板上揉面搓条,动用篦子、剪刀等工具,一盘,一剪、一扭,一压,诸多“艺术”手段后,案板边迅速会形成一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队伍,红豆点睛的兔子,花椒叶作芯的小蛇,红萝卜起冠的公鸡、萝卜丝缠须的蛟龙......当然,这些“十二生肖”都会被面饼做成环形,首尾相接,连环不断。更多的是简单的饼圈,面里加上花椒叶、茴香或芝麻,成型后用篦子压出均匀的花纹,或用剪刀剪成娇艳的花瓣。然后在大锅里用新麦草烙烤,一锅炕熟。花椒叶、茴香等夹着新麦面的香气顿时充盈厨房。曲连馍会被高搁在笼子里,等男人上集市买来最新式样的儿童花衣花帽,一块送到外嫁的女儿家。这些形象逼真的曲连馍必须用五花绳挂在换上新衣帽的外孙脖子上,若能在整个五月曲连馍不断,则会预示小宝贝们定能躲避疫病,快乐成长,健康一生。因此,在很多地方都会把端午成为女儿节,有了这层亲加亲的意思,端午民俗中的文化元素才更加丰富,情感含量才更加充实。

端午节绝不仅仅是花草、粽子、花花绳、曲连馍等带来色香味的时段,还会和爱国诗人屈原的名字连在一起。战国时期,楚人屈原忧国忧民,在汨罗江自沉,人们在河里竞舟,寻找消失在江水中的爱国诗人,往河里投粽喂鱼,保全屈子。赛龙舟,包粽子,凭吊屈原,让端午有了更文化的韵脚。端午的习俗是古代人们针对五月恶劣的生存条件与阴阳变化进行应对和调和的结果。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世世代代通过端午节日将祛邪、避灾、祈福的民俗愿望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结合,不仅可以表达对历史名人的美好情感,也使节日本身变得更加有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爱国观念。屈原以身殉国的忠君报国行为,让我们深深感悟到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最铿锵的时代主旋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