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邹斌的头像

邹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02
分享

血脉地图

去年底,寓居台湾一隅诗人余光中先生去世。作为一名读者,我认为余光中先生的诗文,可谓“不中绳墨,整散不拘,浑然天成”。作出这一评判,绝无献媚之意。可能,自己可能不是惟一的静读细品者;也可能,自己没有妄自评析的地位。只是,每每在读完先生诗文,尚记起韩愈《进学解》中如下两句: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少见媒介与书籍推介,也极其少有人听闻余光中先生自述,对地理专业知识熟与热衷。在读过余光中先生的《地图》一文后,蓦然发现,先生对地理和地图,竟然有如此之偏爱与敏锐。只因,通篇浅浅伤感的文字,窥见浓郁的故土情结;只因,通篇纵横千年的记忆,凸显游子的民族情怀。
   
《地图》一文开篇中,余光中先生说:书桌右手的第三个抽屉里,整整齐齐叠着好几十张地图,有的还很新,有的已经破损,或者字迹模糊,或者在折缝处已经磨开了口。看地图,其实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的人,略看可行,细读难懂。地图分类不少,有依据其比例尺的,有依据内容用途的,也有依据制图区域范围和使用形式的,林林总总。
   
难觅设身处地的机缘,无法亲眼阅览这些地图。但遥遥数十年去了,浅浅的海峡相隔依旧,自己却可感同深受余光中先生那日心情,为之动容。《地图》一文,阐明了余光中先生典藏地图的初衷。这些地图,测绘的大多是“华夏之地”;这些地图,记忆的大多是“故园之恋”;这些地图,丈量的大多是“回家里程”;这些地图,倾诉的大多是“游子情怀”;这些地图,期冀的大多是“阖家团圆”。
   
妄自断言,这些地图分明就是“血脉地图”。看着地图,余光中先生游走世界,“只有它们的折缝里犹保存他长途奔袭的心境”;看着地图,余光中先生分类时空,“旧大陆,新大陆与一个岛屿”; 看着地图,余光中先生奋笔疾书,“钢笔,粉笔,毛笔”; 看着地图,余光中先生思索民族复兴,“几个单纯的地名便唤醒一整个繁复的世界”;看着地图,余光中先生开口咒骂,“军阀、汉奸、政客、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看着地图,余光中先生感恩不已,“所有母亲的母亲,所有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啊所有祖先的大摇篮”; 看着地图,余光中先生冥思苦想,“灵魂的一种土遁之术”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附随您不厌其烦地吟唱这首小诗。国家,国家;历史,历史;回家,回家。如有可能,期盼和您一起看着那些地图;如有可能,期盼和您一起祭拜炎黄二帝;如有可能,期盼和您仰望星空,数着历史轮回中的那些亮光……
   
想说一句真心话:大凡中华民族儿女,可能都想陪您看看这些“血脉地图”。一脉相承的我们,应当清晰地记得,祖国伟大的空间跨越:北纬4°至北纬53°31′,东经73°40′至东经135°5′。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