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炳春的头像

张炳春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8/29
分享

下营之赢,“嘚赞”

□张炳春

题记:遇到开心的事情,发现满意的事物,会昌县周田镇下营村的群众都习惯用口语“嘚赞”来表达。“嘚赞”,这个短促的感叹音节,一定是笑着说的。笑,是人间最美的表情。

“农田里、山岗上都发展了产业,嘚赞。”

“家家户户都有稳定的收入了,一排排小洋楼拔地而起,嘚赞。”

“妇女和老人都守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了,嘚赞。

“行走在村里的道路上,四通八达鞋不沾泥巴了,嘚赞。”

“村里办起了全市第一家公办幼儿园,还新建了小学,嘚赞。”

……

村民们笑容满面,道出一声声“嘚赞”,是对这些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表达着喜悦的情感,这其实就是下营村赢得的一种口碑。

村主任解释说:“在下营村,‘嘚赞’翻译成普通话是‘非常好’的意思。”

然而,村民笑着脱口而出的这些“嘚赞”,在以前,只是梦想中的遥远前景。

下营,是周田圩镇南面的一个村。2010年冬那场突如其来的“周田地陷”,让圩镇四周的群众一时间无所适从,村民们感觉到庙里长草一一慌了神。尽管上级及时妥善处置稳定了人心,那时下营村却仍然被一连串的四大难题困扰着。

村民们将其归纳为“四苦”:苦于就近的圩镇学校全都往西北方向远迁了,小孩子读书要有专人耗费时间和精力来接送,孩子上学是个大难题;苦于村里没有像样的规模产业,种养业东拼西凑,增收就业是个大难题;苦于破旧土坯房横七竖八,村民盖房子挤不出宅居地,安居建房是个大难题;苦于国道东移后留下的老旧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村路泥泞狭窄,道路通行是个大难题。

“以往的村路是羊肠小道,连摩托车进出也困难,请客人都不愿意来,年轻人纷纷出去打工,农田送给别人种都遭嫌弃,那个时候真是难啊!”已退休的老村支书汪昌优,回忆起以往不禁感慨万分。

下营村有860户4021人,直到2014年人均收入才4155元,其中126户贫困户600人的人均年收入仅2167元。村里的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增收仍然零打碎敲,逼仄的道路通行条件仍未改善,破旧土坯房断壁残垣亟待拆除并规划重建。

下营村因此被定为“十三五”贫困村。贫困村的帽子堪重难受,脱贫出列,将“四苦”村变成“嘚赞”村任重道远。

“我们村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发生了神奇的巨变,主要有两股‘魔力’,这两股魔力赣南苏区振兴政策脱贫攻坚战的精准扶贫政策”村支书汪兴圣是村里比较有幽默感的中年男子,常年理个西装头,性格比较随和,说话比喻句比较多,还喜欢调侃。据说小时候个子长得比同龄人慢了一点,得了个“矮古”外号,尽管长大后早已是中等个子了,都当村支书了,村里长辈和儿时玩伴还是顺口叫他“矮古书记”,他也不在乎别人这样称呼他,有时还觉得亲切。汪支书的普通话里夹杂着特别浓厚的“周田话”口音,“把‘四苦’村变成‘嘚赞’村,我们脱了一层皮。”

彼时,下营村党支部及时将群众的“四苦,四大难题”呼声向上级反映。民心所急所盼,就是党组织和政府工作所向。落实中央的“苏区振兴”和“精准扶贫”政策,市委、市政府安排赣州市教育局与下营村结对帮扶。

市教育局发挥部门职能优势,从帮助村里新建幼儿园和小学入手,将解决小孩子上学难题作为牵动整体帮扶工作的“牛鼻子”。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基本“民生事”。新建公办幼儿园和村小学,市教育局帮扶干部与村两委干部丝毫不敢懈怠,在立项目、找资金、征土地、调纠纷等方面分工协作,紧锣密鼓相继解决。

新建学校需要征用的土地一共7亩多的菜地和鱼塘,涉及3个村民小组五六十家农户。其中有两户当时尚无幼儿需要入园,有七八户的小孩送到县城读小学了,还有几户的孩子随父母在广东打工的城市借读。这十多户村民起初觉得新建学校自家不直接受益,嫌补偿款有点低,心里觉得吃亏,有所抵触。

新建小学征用的菜地,老宗祠边的5户村民涉及的土地比较多,他们都整家外出务工,孩子跟在外面或送县城上学,硬是不愿意接受村民代表大会确定的统一征收标准。于是,他们将老屋里的棺材搬到自己的菜地上。

“这是怎么回事啊?”上级领导来村里调研时看见菜地上乌黑的棺材,疑惑地问村干部。

“学校的建设用地里摆放一下棺材是一种民间风俗,棺材谐音‘官财’,这是企盼新建的学校多出带来官和财的人才。”村支书汪兴圣脑子灵光解释道。来调研的领导也是赣南人,知道汪支书在打圆场,微笑着鼓励他们继续把工作做好做到位,这才避免了场面尴尬。

“面子留住了,里子要坚实啊!”此后,汪支书带领两委班子下决心把好事办好。干部们回去想方设法做好这几家“钉子户”的工作,最终了解到他们是想承揽村里的一些基础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合理合规满足其要求后,棘手的问题终于得以顺利解决。

党员、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带头在征地协议上签字;村干部和帮扶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好动员工作;理事会充分发挥说服作用;贫困户汪吉露、黄桂英等几户带头积极响应,并主动表示将土地补偿款全部捐出来给建学校用。多头发力,多人引领,那些意见户因此受到了触动,最终抛弃了心里的小九九,服从了村里的大局……

于是,崭新的幼儿园和小学相继屹立在村中心。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孩子们唱的儿歌从幼儿园传来,在下营村显得格外响亮。崭新的3层教学楼和宽敞运动场,在村里格外耀眼。这是全市第一所村级公办幼儿园,幼儿园配备了6名专职教师和相应的现代教学设施设备。

下营村幼儿园启用的那天,村里拉来一头大肥猪“开红”祭祀,以最隆重的仪式庆祝盛大开园。村民们组织了乐队,并纷纷自发买来许多烟花爆竹燃放,现场喜庆满天,音响设备播放出的《好日子》歌声格外悠扬。揭开红绸带,露出教学楼黄墙上竖排的“下营村幼儿园”五个金色大字那一刻,村民当场就情不自禁高喊“共产党万岁!”、“感谢政府”、“感谢市教育局工作队”。

下营村幼儿园和下营小学建起来了,相继启用了,村里的孩子们上学问题再也不用愁了,其意义还在于将接送孩子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了,不用每天到8里地之外来回奔忙了;还在于整村的人心因此更加聚拢了。

汪支书和市教育局派驻的第一书记共同为村民描绘下营村的“嘚赞”蓝图:产业兴旺,家门口就能充分实现就业,家家户户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人人都有脱贫致富门路,从而全面步入小康生活。“双书记”描绘的蓝图,正是下营村干部群众心目中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和奋斗目标。

由此以后,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了。破旧土坯房改造、乡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农村保障房建设、规模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创建,都有条不紊地推进落实到位。

赣南苏区振兴政策在村里的落地,脱贫攻坚战的各个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每一项发展措施落实起来显得更加顺风顺水,这些年来共实施了43个整村推进项目,项目总资金量达到1230万元。村民汪成养满意地说:“好政策没有浪费,时间没有浪费,百姓得到好实惠,嘚赞。”

然而,“说来容易,做来难”。市教育局派驻村现任第一书记谢志东说:“破旧土坯房拆除应规划重建宅基地、规模化创建千亩蔬菜基地需全面连片流转农田,这两个是事关全村稳定和发展的大项目,也是涉及到家家户户田地资源的农村敏感大事,跟新建学校征收用地一样,一旦没处理好就会成为难事。”

下营村16个小组,千亩蔬菜基地涉及到其中14个小组的全部农田,大棚建设前的农田使用权流转,村民代表大会和户长会召开基本统一思想后仍有少部分农户有不同意见。

两户村民早在千亩蔬菜基地创建之前,就分别种了120亩的西瓜和60亩的提子,他们铁定要继续种植。然而这两块地却都位于规划基地的中间地带,死活不愿意出租流转,千亩蔬菜基地的整体性和大棚建设受到影响。

于是,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帮扶干部一起频繁进组入户,沟通协调,置换田地,帮助他们在千亩基地之外落实了连片相对集中100多亩地,完美地解决了“土地冲突”问题,还增加了规模化农业产业项目,皆大欢喜。

农民对土地天生就有一种恋结,特别是老一辈的农民,这种观念渗透在骨子里,在他们看来,掌握了土地的使用权就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有的起初甚至宁愿让自家的农田暂时留在那里撂荒,也不愿意拿出来流转。政策的解释宣传、土地和农田资源的整合、利益的科学分配和合理调整、传统观念的转变、“顽固”农户心结的化解,每一项工作都通过干部至实至细的落实到位。“村里的大事讲原则,家里的小事讲风格”,村组干部以己示范,干部家属和亲戚带头响应,能礼让则礼让,能置换则置换。工作越做到后面,这些农田里浸透的汗水越多,直到共识全面达成。

千亩蔬菜基地,引进龙头企业的山东寿光全套生产技术,生产季节期间大棚里130多名村民稳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35人,人均日收入超过100元。

贫困户何清林的丈夫2017年中风去世,膝下3个不足10岁的年幼孩子,村里给她家申办了低保。她将4亩多农田按年租金每亩600元流转给了企业,一直在村里家门口的蔬菜大棚就业,熟练掌握了技术并成长为带班小组长,月均收入2000多元。她哽咽地说“是党的产业扶贫政策给我家带来了希望”。

因老父亲长年大病、小儿子智障的贫困户汪庆仁、黄桂英夫妇,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帮扶干部的帮助,积极参加种植技术培训,种植了20亩贝贝小南瓜,细心管理扎实勤干,专心钻研探索,2020年第一季实现亩产3000多斤,销售斤价2.5元,除去租金和其他投入成本,获纯利近5万元。

在村里,扶贫政策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全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自主发展贝贝小南瓜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2019年奖补贫困户资金合计102609元。

村里的蔬菜基地还吸引了一批能人回村规模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大大增加了村里的就业增收岗位。

外出办制衣厂的汪诗有回来种植贝贝小南瓜100亩,做水果生意的汪振常回来种植100亩,做水泥生意的汪煌坤回来种植60亩,深圳务工的白领汪水颂回来种植50亩。返乡青年汪跃星种植西瓜120亩、汪跃泉种植提子60亩。他们都有自己比较稳定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汪诗有还建起了清洗包装加工厂和配套物流服务,他信心满满地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搞现代农业产业大有前途,主动学习寿光种植管理技术,产量上去了,质量有保证,客户知道了就会争相来抢购,根本不用愁销路。”

如今的下营村,实现了现代蔬果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氛围,闯出了一条带领着广大农户一起走向小康、共同致富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村里贫困户的高质量脱贫为此有了可靠的根基。到2019年底全部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已经由起初的2167元增加到10744元,最后5户25人高标准脱贫退出。全村人均年收入也由原来的4155元增加到了超2.1万元,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