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炳春的头像

张炳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3/18
分享

“非遗”之光

张炳春

 

天下最精妙的图画,不能再现其美丽;

天下最有力的词汇,不能传达其深远。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够做到。

——题记

 

2021224日,江西赣州市公布第一批非遗小镇名单,会昌县洞头畲族村荣耀入选为此,村子里欢呼雀跃大家奔走相告,因为对于这个村庄来说,是一个的的确确值得纪念的非常日子。通过几年的精准扶贫,各方力量同心勠力脱贫攻坚,洞头畲族村两年前刚将穷魔驱赶掉,同步奔小康后的人民正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这个时候村子紧接着又入选非遗小镇”,又一个令人兴奋大好,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为此有了新的“触发点”

于是乎庆祝非遗小镇申报成功,洞头畲族村的非遗传承人兴高采烈地自发组织起了畲族摆字龙灯舞游、盘、翻、腾、穿、缠、戏,一系列娴熟的技巧动作,十多位畲族青壮年舞动喜庆的摆字龙灯,将安居乐业人丁天才天下太平等吉的字样,在队形中形象摆出,栩栩如生,博得周围观众阵阵热烈掌声。村民们还会昌山歌唱了起将精心制作的灰水米粿、艾米粿、客家烫皮、客家擂茶等美食端。以此系列活动庆祝大好事同时提前迎接建党100周年大庆的到来欢天喜地。

非遗小镇中的非遗是啥?有不少人问过。兴奋的节奏慢一点!有必要先来弄清楚这个概念,毕竟尚未众所周知,那就权当来一个简单的“科普”。“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而言的,两者合称“文化遗产”。说出全称,如初识者亮出身份证,方一目了然。洞头畲族村,富有畲族特色的“非遗”资源特别丰富,其中7个省、市、县级“非遗”由政府列入保护项目。

每逢重大喜事好事,洞头畲族村的村民们总得组织起来,热闹热闹寻找乐子,庆祝庆祝,抒发喜悦,这是里的一个传统。老一辈蓝姓村民介绍,在清代,村里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族人蓝作柱在乾隆年间随征台湾,成为抗倭英雄。他们说,蓝作柱1743年出生于洞头畲族村双合坵,21岁时义民身份随军去了台湾。那时台湾受倭寇侵犯,在抗击倭寇战斗中,蓝作柱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后来被朝廷授福建省福宁镇左营把总。借助百度搜索了一下,左营把总”为明清时期的“七品武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团级军官。村民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长辈们口传下来的故事,蓝作柱随后还被乾隆皇帝赐予四品顶戴,立褒忠牌匾一块,褒忠大铜锣一面。大铜锣至今保存完好。当时为迎接蓝作柱赴台抗倭获得战功光宗耀祖回乡,家乡父老组织舞龙活动,接连热闹庆祝3时间轰动四邻天下太平人丁天才”等字样的“畲族摆字龙灯舞就此形成更加浓厚的氛围,并一代一代传承流传下来。时至今日,这一传统活动历久弥新。

洞头畲族村位于会昌东南面的大山深处是洞头乡政府所在地,会昌人习惯将这一带的几个乡称为东角山。这里是武夷山脉南端,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物种丰富,生态良好。洞头畲族村全村人口1600绝大部分属蓝姓畲族居民家庭,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这里不但风景独好,而且风情独特。

风景这边独好,业已成了会昌的一个代名词。踏遍青山人未老,开国伟人毛泽东当年在登上会昌山时,通过即兴咏颂创作诗词《清平乐·会昌》,盛赞会昌一带: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一张红光闪闪的亮丽名片和金字招牌,红色基因独特厚重,就连江西全省旅游也把风景独好”作为叫得响的代表性宣传语。会昌县打造洞头畲族村非遗小镇,是将其定位在为风景独好金字招牌增光添彩上的。

这些年,县村把包括7非遗在内的村寨畲族文化特色和美丽乡村标准融入到保护和建设工作中。畲族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还分别建设了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的传习所和体验坊。通过畲族特色文化挖掘和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把洞头畲族村建设成为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江西省旅游风情小镇洞头的畲族特色文化彰显无遗。

畲族群众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此被调动起来,新建、改建30家旅游民宿和农家旅馆,以干净整洁的设施和灿烂的笑脸迎接八方游客,处处风景独好,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

从会昌县城出发,沿着206国道往东南方向,再顺着蜿蜒的县乡公路,骑车48公里,便到达洞头畲族村。刚进入洞头畲族村,跃入眼帘的是标志性的畲乡洞头村寨大门。沿途漫步进去,扑面而来的处处皆有栩栩如生的凤凰畲族图腾,畲族风情示范街、畲族特色民居示范点、畲族古建筑群、畲族民俗展览馆、畲族休闲沿江路、畲族防洪堤、畲族凤凰石桥、畲族学校、畲族幼儿园、畲族文化广场……畲族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方兴未艾。

500多年前的明成化年间,蓝姓落居洞头村。始祖蓝宗贵十来岁时随母亲从福建大禾来到洞头双合坵的一罗姓财主家成为家仆,主要任务是打猪草养猪。一日上午,蓝宗贵母子受财主安排,到一块新开地里挖土,照例种猪菜,突然间“咣当”一声,挖出一缸“窖(当地口音 gào”来,古代文化普及水平不高把“窖念”成 gào,盖子揭开一看,一坛两三岁的银圆(当地称“花边”)。母子俩赶紧将这缸“窖”搬回财主家,原封不动如数上交。蓝宗贵母子不贪恋钱财,财主为其优良品德所感动,从此对他们高看一眼,将其当家人对待。待蓝宗贵长成壮实的后生,财主还将女儿许配给他,并送了两三只猪让他们起家,点定在村子东北角的竹子山下安居乐业。蓝宗贵于此繁衍生息,人财兴盛,经久不衰。

洞头畲族村蓝氏祖辈奋发不止,将生意做到了赣州府,置业不断,通过几百年的历史财富积累,到清代为止,在这偏远深山建起了18具有相当规模的宗祠厅堂。其中,苞茂第、联班第、蓝氏宗祠最具代表性,历久弥坚,并且存续状态最为良好。如今,这几幢特色古民居先后得到修旧如旧的修缮提升青砖灰瓦石廊街,让人直观领略独特的畲族风情。针对具有畲族风格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年利用古民居空间,建有畲族风情展览室、博物馆,让深山农耕文化有了完整的记忆。

(四)

发现和挖掘保护利用非遗,县乡村各级各司其责各尽所能,从传承历史久、影响力大的畲族摆字龙灯舞入手,逐步全面深入推进。通过查找清代同治版《会昌县志》,发现有“蓝卓柱,由义民随征台湾有功,拔补福建福宁镇左营把总”补遗。为细化历史记载,查找当地族谱,这是常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惜的是洞头村的《蓝氏族谱》由于很多年前的一场火灾而被烧毁失传好在村里蓝氏族人从江西兴国县将《蓝氏族谱》复印到一套。查阅发现其中有这样清晰的记载会邑洞头田公次子,台湾易字运琳,印作柱。幼年习读克蜀文笔,至朝清勅授福建宁镇标左营,钦赐褒忠四品顶戴。”,县志中的“蓝卓柱”,与族谱中的蓝“作柱”,应该是同一人,“卓”与“”同音,族谱载蓝作柱清乾隆壬戌年九月初四子时生。随后,经过深入访问调查,从洞头蓝氏的口口相传中,理清蓝作柱是一位抗倭名将,以及立功受奖返乡受到舞龙摆字庆祝的故事。

县里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通过录制畲族摆字龙等相关影像资料片,收集成套文字素材,并细致准确填写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和传承人调查表,撰写详尽的畲族摆字龙舞蹈调查报告,拍摄大量有关记录相关非遗项目的高清数码相片,录制相关访谈录音,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加以传承和保护,充分发挥了非遗项目对青少年的教育及教学作用。此外,县非遗保护中心还联合档案馆,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及年度保护发展计划。针对洞头畲族村非遗小镇编制了科学合理的3年传承发展规划,把非遗之光照射贯穿到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文物保护必须原汁原味,而非遗传承讲求创新发展。会昌县扭住非遗活化传承的重点和难点,在生活化、时尚化方面取得突破,投入新建面积350平方米的畲族摆字龙传习所、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灰水米粿制作技艺体验坊传习所体验坊融体验、参观、培训、表演或品尝为一体,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进一步提高了洞头乡村旅游的品位,“非遗”传承创新发展有了实实在在的平台。

(五)

这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洞头畲族村积极开展这些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宣传、教育、体验活动非遗小镇里各种非遗活动更加风生水起。

蓝兆兴省级非遗项目畲族摆字龙灯舞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观看畲族摆字龙舞蹈,耳濡目染,渐成兴趣,成年后开始向堂兄蓝朝堂学习,熟练掌握摆字龙”灯舞的全部过程和技巧龙头是舞龙的灵魂,他一般舞龙头为主,能带领龙身共同完成全套舞龙技巧动作,形成一条鲜活的彩龙。在喜庆日、传统重大节日或者有批量游客来了,都会展示摆字龙,每演一场需要18个人。市级非遗项目灰水米粿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刘五招,师从婆婆蓝桂有熟练掌握了做灰水米粿全套技艺,习惯于逢年过节做灰水米粿给亲友品尝。为使技艺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下去,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在家门口新建了市级非遗项目《灰水米粿制作技艺》传习所。

在洞头畲族村,除了畲族摆字龙、会昌山歌等2项省级非遗,市级非遗灰水米粿制作技艺,还有4项县级非遗,包括狗头王的传说、畲族竹编技艺、畲族乌饭节习俗、畲族婚嫁习俗等。此外,斗笠舞、打糍粑、做擂茶等畲族民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畲家酒、糍粑、畲族烫皮、甜叶米果等畲族特色小吃,挑逗游客味蕾。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好听的,应有尽有。

洞头畲族村将包括7项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在内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与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成效已见端倪。畲乡洞头获评国家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乡国家卫生乡镇、江西省绿色社区美丽家园创建示范社区,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新近获得的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金字招牌,为乡村旅游景区的打造和繁荣增添了耀眼的色彩。结合雪莲山景区的开发打造,非遗小镇洞头畲族村在设施、理念、物理空间布局等方面的都充分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游客、乐队、直播客纷纷接踵而来,畲乡洞头成为日益热门的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领略洞头畲族村非遗小镇的风貌,让人乐不思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