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炳春的头像

张炳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01
分享

会昌的桥

 

张炳春

踏遍青山,风景独好,独好的会昌风景,岂离得了会昌县城瑰丽多彩的桥?正是这些春风常在”的大桥,承载着时代前行的铿锵步伐;正是这些“又添风采”的大桥,演奏着与时俱进的交响乐章。上世纪90年代歌曲《北京的桥》独特的旋律自然而然应景回响,尽管会昌与北京两地的桥同框类比,但日新月异时代气息断定是一脉相通的。

独好会昌,三江六岸,九桥飞架。会昌城的桥,天生就是这样富有地域特色,这样具有节奏感和时代感。会昌千姿百态的桥由发达的江河水系所催生,更是由蒸蒸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而造就。滔滔南来、蜿蜒百里的湘江,与由东往西流入的绵江会昌山南面脚下汇聚成赣江支流贡江,几条河流从会昌城里淌过,登高远眺,象是一条条闪着粼光的丝带系在城中,把山城勾勒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醉美太极图案。会昌的桥,就这样和着时代发展的音符,踏着铿锵奋进的节奏,配套美化亮化工程,飞虹卧波般灵巧的点缀其间,赋予会昌“风景这边独好”新的内涵。

步云桥是会昌资格最老的桥是静卧在会昌城湘江河末端上那根光闪闪的定海神针。这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桥,古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初名“抑洪桥”,万历十四年会昌知县崔允升捐俸修复,增高二尺,更名“步云桥”,据说取意以“平步青云”。明清两代,步云桥多次水毁多次重修,直到道光年间,由盐商慈善家欧阳斯济领头倡修,用了4年时间耗费黄金万余两,将木质桥墩桥拱改用大麻条石垒砌,从此巍然不动,固若金汤,构建了现在一直还在起作用,乃至长远都能起作用的八墩入水,九孔过隙”步云桥基础桥墩迎水呈菱形,墩厚5米,每孔跨度11米多,桥长180米。1966年,步云桥的桥面改铺钢筋混凝土,两边拓宽为人行道,护栏改马条石为水泥预制块花栏杆。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步云桥仍然是会昌县城唯一的桥梁。1991年,县政府启动“国家以工代赈改造工程”步云桥加固了桥墩拓宽了桥面199210月竣工,使用至今,一直发挥连接老城与水东城重要作用,所以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步云桥口称为“水东桥”。

古朴厚重的步云桥长时间担负着沟通西东的历史重任,见证了会昌历史沧桑风云变幻物转星移,见证了会昌面貌的新旧交替。古榕参天,桥下湘水潺潺,桥上车水马龙。经过历史的积淀,步云桥神如巨龙,卧湘江,守护着会昌城,已然成为会昌人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创建家园的精神载体,成一座永不垮塌的精神丰碑,成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会昌大桥”是会昌城的第二座现代桥梁,当地称为西河大”,现在大桥多了,都习惯称为之“西”了。她位于湘江与绵江汇聚成的贡江上,按地理位置上说,当属贡江上游第一桥。会昌大桥始建于1969年秋,上世纪60年代起,会昌的较大型桥梁无论修建还是新建,一律采用钢筋混凝土建筑,会昌大桥桥身全长312米,经历过一次技术操作波折,1972年劳动节竣工通车,直接将老城区与水西坝连接起来通往黄坊车站,是当时206国道会昌县城段的重要连接枢纽,也是会昌城通往赣州、瑞金的必经之桥。

上世纪90年代初,会昌车站从黄坊移到南外街,会昌城的发展往南、往水东扩展,城内206国道路段东移,建设“湘江大道”,从新建的南外车站往水东,在湘江河上顺地势新建稍有弧度、略带立交桥功能的湘江大桥,直通黄坊大桥(现通称“黄坊桥”),黄坊桥1984年由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1985年儿童节竣工通车。湘江与黄坊两大桥相通,很快就让会昌城的面积扩大了不止两倍。

时光飞逝,进入21世纪初,会昌城的发展更加风生水起,全面开花,时不我待。为了山城东扩南推发展,会昌城内206国道路段再次东移,形成宽敞顺畅的“九洲大道”,便有了连通金岗坝与李坊寨的林岗大桥和会昌城郊文武坝村通往瑞金谢坊的绵江大桥。同时,西郊公路会杉线贡江河上水西大桥应运而建,为缓解步云古桥压力和老城区交通压力,湘青桥将南门口与水东湘青连接起来。特别是月亮湾新区规划建设成型以后,投入巨资,构建大交通格局,避免交通运输“肠梗阻”现象出现,对地处交通要道的三座大桥进行新建、增建、拓宽,新建的月亮湾大桥,桥旁加桥;水西大桥,桥边增桥;林岗大桥,左右两边同时增桥,大手笔优化顺畅无阻的交通环境,开启富民强县新通途。

各地千姿百态的桥,各地增添了多少欢乐多少爱这一座座金桥啊都连着四海通向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