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郝军的头像

郝军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8/16
分享

砟山风云录

                              一

    大唐时期,恒州藁城地处砟山之原。夕阳下,站在藁城空旷的田野上西望砟山,虽说有五六十公里之遥,簇簇山峰绵延横亘。尤其太阳亲吻砟山之巅之时,巍巍砟山如一团团升腾的烈焰,又似战马奔腾之波澜壮阔,纵使氤氲缭绕,也遮掩不住其辽阔的胸襟。

    此时,赤日一改经空时的热烈奔放,容颜由白金色渐变成羞涩的花朵般朗红起来。天边堆起的叆叇,鲜艳夺目,莫非是澄碧海洋里扬起的风帆?亦或夕阳西下时飘飘衣袂,则不得而知了。

    砟山之原上,野草葳蕤,荆棘丛生。到了夤夜十分,偶闻震山撼林般的虎吼,不时伴有凄厉劲鸣的狼嚎。这种惊心动魄般的呐喊,已被种种藩篱所遮掩,护村河水将人群居的村庄紧紧包围。

    野庄,是个古村落,也是历代不同标签所下设的一个镇,属于较小的行政单位,这个镇管辖着附近十几个村庄。野庄镇地处砟山之原,属于恒州藁城县南部。

    野庄护村河是砟山源源而出滹沱河之一汊河,俗称小白马河。小白马河两岸是蓊蓊郁郁的植树林,高高低低,俨然组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宽阔的河面上,有小船款款而行。舟夫打鱼归来,船舱里的鱼不时打着挺,企图复返河里,几番挣扎也不得不作罢。舟夫满载收获,黑色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或唱着地方民间小调,或咿咿呀呀放开喉咙撒野。劳动之余的欢快声,在小白马河上空徘徊,绵薄透明的白云,晃晃悠悠地陶醉在心弦上而驻足凝神。

    舟夫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习风斜雨中从容不迫。

    粼粼波光,是河水微笑的容颜。

    华夏历史标签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战国时代,比较大的国家有七个,即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史称“战国七雄”。其中,在赵国,有一位文官叫倪良,文韬武略,堪称一流。在《孙子兵法》里,记载“倪良贵后”的战略方针。

    当朝,赵武灵王是一位英明君主,他善于采纳贤臣进谏,虚心接受治国经略方针。文官有倪良蔺相如等诤臣,武官有廉颇李牧等骁勇善战的将军。期间,赵武灵王采纳群臣意见,对赵国军队实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革,实行了“胡服骑射”。

    通过这次改革,将士们身着紧身铠甲,作战能力大大得到了提升。这次的文治武功,着实让赵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

    多次虎视眈眈妄想吞并赵国的秦国,不得不有所敬畏而作罢。

    其实,在战国七雄称霸于世的时候,处在赵国燕国罅隙间,还有一个国家是中山国。中山国疆域横跨当今的保定、衡水、以及石家庄部分地区,藁城便是中山国之一巨邑。斯时,中山国王也是经纬治国,与周围国家实行睦邻友好的同时,也时时加紧备战,以提升国力。

    滹沱河,也中山国之母亲河,它孕育着沿河两岸的芸芸众生。中山国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辛苦苦在这片广大的沃土上耕耘奉献。

    俗话说:麦子不成队,谷子不见穗。还有句俗话就是:麦子不见辈,谷子看不到穗。这些谚语恰恰证明了丰收景象。农民们望着农田里的庄稼,一个个喜不自禁,笑逐颜开。五谷丰登,鸟语花香,成了中山国藁城的世外桃源。

    在藁城南端,是野草芳菲的未垦地带,也是后来野庄建立的根据地。

    野庄西南四公里处,是赵国边疆一城防高墙,也是赵国烽火台,一旦发生战争,浓浓青烟便会蘑菇云般腾空而起。野庄西五公里处,有一城池叫南营(相对于不远处北营而言),也是赵国戍边军人营地。

    国事城防,赵国战略兵法家倪良也曾来到此地巡查,以及大将军廉颇李牧横戈马上,并积极巡防。如今,这里的古迹已经眠灭,被后来的迁民所占领。因此,该领域所建立起一个村庄,名叫牧廉城。

    岁月更替,世事变迁。赵国一度的强盛,随着赵武灵王年事已高,权威旁落,被儿子赵何篡位,谥号“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赵雍被流放沙丘而销声匿迹。

    俗话说:一朝君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人。随着老一辈渐渐失势,或做鸟兽散。一代著名谋士、军事兵法家倪良汲取历史上种种教训,便主动挂冠解甲归田。

    倪良辞职,让赵惠文王始料不及,他毫不怀疑贤臣倪良会弃自己于不顾。

    赵惠文王一再恳劝,希望治国之能臣倪良留下来辅佐。可倪良一再向国王叩头,表达歉意。说自己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且多病缠身,希望让贤。

    赵惠文王准奏后,便赐予倪良良田千顷。倪良遂选择了戍边一块领域。这就是今后要说的野庄镇。

    后来,倪良的后裔在这里拓荒垦田,安家落户。这个村庄的名字,因其属于倪氏子孙繁殖地,遂称之为倪家庄。

                      二

冬去春来,夜以继日,斗转星移,光阴在无声无息中前进。人类在滚滚红尘中,凭借着思想与体力,不断地演绎着时空里的推波助澜。

在人们心中,过年过节就仿佛打闪一样,惊心动魄之余,便倏然而逝。日子总是在生命里流淌,青春依然如旭日东升,充满着勃勃生机。

西汉末年,在皇亲国戚里,有个大臣叫王莽,羽翼未丰时,他对当朝皇帝那是毕恭毕敬,唯命是从。这一系列的举止,获得了皇帝的青睐和提拔。随着王莽的权威日赤日炎,当朝皇帝少不更事,日理万机的重担便落在了大臣王莽身上。

王莽见时机成熟,遂废掉先帝,建立“新”的王朝。王莽蓄意的扭转乾坤,却打破了常规,篡夺了刘氏上百年打下的江山,他的举动显得特别框外,也不符合恪守的陈规。

于是,先帝的皇室帝胄纷纷不满,提出重新夺回刘氏天下。在众多造反派中,首当其冲是汉更帝刘玄,紧随其后则是后来称帝的刘秀。刘氏子弟率领起义军与王莽展开了争夺江山的大博弈。

王莽依靠雄厚的政治资本将刘玄刘秀打得一败涂地满地找牙。王莽最近一战,将刘氏军队打得大溃败,逼着刘秀单枪独马走上了逃亡之路。

王莽乘胜追击,一路围剿。

刘秀被王莽追赶的慌不择路,在河北大地上与王莽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猛虎难抵群狼,在藁城南部,刘秀手提长戈骑着青骢马落荒而逃,紧追不舍的王莽(应该是其手下一员大将王朗)手提长鞭乘胜赶杀。王莽拖着长长的钢鞭在地上划出了一道沟印,后人在此基础上挖成了一条排水沟,遂取名“王莽沟”。不仅如此,在藁城,传说汉武帝刘秀未登基前被王莽追赶的四处躲避到处流浪,在相当一段日子里整天是提心吊胆无处安身。

一天,刘秀的踪迹被王莽发现了,刘秀的坐骑被王莽的乱箭射死。这一惊吓,刘秀在藁城南面的荒地里吓得好像跑惊了,在一人高的蒿草丛里掩映下,拼命奔跑,后面的王莽骑着高头大马,挥动着手里的长鞭,看着前面那个影影绰绰的人形,拍马追去。

我的天呀!刘秀一屁股蹲在地上,看到自己跑肿的双脚,无奈而又焦灼地说道,脚肿呀!脚肿!难道这就是我刘秀的埋葬之地?后来人根据刘秀的这个传说,就把在这里组建的村子唤作脚肿(随着叫法的不断转变,后人就这个村名改成了角中)。

马蹄声以及王莽高喊捉拿刘秀混杂的声音越传越近,刘秀自言自语道:娘来个x,要是这会有匹马该有多好呀!话音刚落,只听得一声马嘶从前面不远处传来,刘秀赶紧一拐一瘸地走去,原来是一个小寺庙,由于天已擦黑,也看不见上面写着什么庙,刘秀摸着马,不由得喜出望外。刘秀临走前,在庙里向神像五体投地,并许诺:我成事后,一定把这匹马完好无损地送回来。

随后,刘秀打马向前面一路狂奔,于是,刘秀与王莽转起了圈圈。烈日当空,刘秀骑马隐遁至野庄之汊河。人马喝足了汊河水,便在汊河西岸一小寺内栖息。第二天,为了寻觅手下马武将军以及作战部队,躲避王莽的跟踪追击,不得不稍做打整,便拍马出逃。

此事一出,后人便把光武帝刘秀栖息野庄小寺以及汊河饮水的故事,传说至今。这条汊河便称之为白马河,因其是条小河,后人又叫小白河。小白马河西岸的野庄小寺,遂唤做小白马寺。由于当地人叫法随意,便称之为小白寺或小寺。至此,小寺叫法便广泛流传了下来。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

刘秀也不知跑了多远的路,天明了,人困马乏,刘秀来到一个村子,想找水喝,放眼环顾,附近有一眼井,没有水桶怎么喝呀,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在他耳畔响起:你不会用你的长枪把井撬倒啊。顿悟的刘秀马上觉得这样做不可能,可刘秀无计可施只好依计行事。只见刘秀把长枪插进井腰,气吞丹田使劲撬,奇迹出现了,但见井口慢慢倾斜着... ...

水出来了!水出来了!惊喜的刘秀赶紧大口大口地喝起水来,井水那个甜呀,忘情的刘秀只顾自个,把一旁的马渴的叫唤着不停,后来马也喝得福了。由于这口井就在一棵弯脖子柳树下面,后来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村子就叫:柳林井。

刘秀用井水洗了洗自己的身子,也给马洗了身。

赶紧走吧,找自己的队伍去!

刘秀打马飞奔,突然,马一下子卧倒在地,可把刘秀摔了个够呛,当满面沾土的刘秀站起,看见着匹马身子骨渐渐委顿下来。

不一会儿,马的肉身子逐渐恢复成原来的内质---泥马,原来是菩萨把庙里的那匹泥马度化成活马帮助刘秀逃过一难,于是后来人就把这个传说,把当地的村子叫死马,(后人觉得不雅便美化成“司马”这个村名)。

可王莽追赶声又从后面传来,再也没有可以借助逃跑的东西后,刘秀又忍着巨疼,向前面趔趄着走去,“好苦呀!好苦!”刘秀再也站不起来了,只好对天长叹道。再就是后人把这段传说把这建立的村子叫---好苦。同样感到不好听的村民便改口叫成了现在的村名-----好固。

后来刘秀找到自己的队伍,率领队伍历经苦战恶战终于打败了自己的一个强劲对手---王莽。刘秀想起自己在角中一个小庙里许下的誓言,就寻找了一匹一模一样的马给人家送去,孰料刘秀的人马在途中,就发现那匹还人家的马病倒了,没有送到马就死掉了,痛哭流涕的刘秀不得已将这匹马在当地埋掉,一个偌大的马丘出现了,后来的迁民便把当地这个传说,唤作成村名----马丘,也就是现在藁城的马邱村。

没有践行诺言的刘秀,让角中村里这个小庙,曾经的白马庙,变成了有名无实。 

                                        三

俗话说:胆子大的跑私商,胆子小的来开荒。赵国大将军倪良后裔在野庄安家落户之后,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人们不断地披荆斩棘,拓展农田,开垦作业。收获粮食逐年递增。火红的高粱穗子沉甸甸,金黄的谷子低下了头,黍子弯下了腰。豌豆、黄豆、芝麻、绿豆等庄稼青葱里透着馨香。

徜徉在田埂地头,弥望的天地间,青纱帐犹如妆成的碧玉。瓦蓝的天空上,有几丝乳白色珍珠棉点缀着,飞鸟时而高翔,时而低空翩跹,不同鸟鸣声,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五颜六色的野花星罗棋布般展露着芳菲,或路旁,或小河旁,蝴蝶忽闪着迷人的翅膀,在花海里涂脂抹粉;嘤嘤的小蜜蜂,穿梭于花蕊间,不停地忙碌着。

田园生活,如此静谧甜美。

公元661年,一个朦胧而又静谧的凌晨。倪家庄一个叫倪基的家里,传出了婴儿啼哭的声音。这个孩子出生后,出于倪基等家人迷信的缘故,遂请人占卦:从天干地支,出生时刻分析,这个孩子命格缺水。为了弥补不足,遂给这个孩子取名倪泉。

这个孩子生的皮肤白皙,眉清目秀。孩提时代,倪泉在父亲父亲熏陶下,便对学习文化知识产生了兴趣,咿咿呀呀背诵诗歌。及至总角之交,进入村里私塾学习。私塾先生是个老学究,名唤倪焕文。

倪老先生对四书五经颇有研究,也谙熟音律。倪老先生早期曾在京城官学指鞭,成绩斐然,教出的学生个个是满腹经纶,彬彬有礼,深得皇帝的厚爱与嘉奖。后因小人进谗,倪焕文贵体有恙也不与皇帝辩白,便飘然回到故乡,建立私塾,重新操起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倪泉跟着倪老先生学习,大有长进,很得老先生厚爱。

老子《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其中“上善若水”等句,是说做人最高的善行如同水的品行一样,水滋润万物,但从不跟万物争高下论短长,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做人要心地善良,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于是,倪老先生为了表达自己对倪泉的殷切希望,遂给倪泉取了一个学名,叫若水。

倪若水生而含灵,幼有成德,年有七岁,口诵万言。诗书礼乐之英,黼黻击帨之妙。

在盛唐时期,他身居高官,不惧丢掉乌纱帽,敢于向当朝皇帝唐玄宗进谏,他不畏权贵,为民请命。他为了提倡教育而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群星璀璨的大唐时空里,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人生。

他,名叫倪若水,既是清官,又是诤臣。故事讲述者将会在娓娓道来的密码里解读他的人生传奇。

                             四

     滹沱河,俗称葡萄河,因当地百姓在河两岸常年种植葡萄而得名。

藁城北临滹沱河,可以说滹沱河也是当地百姓的母亲河;西面是一望无际峰峦起伏的山岭,它就是地处河北道的太行山,俗称西山或砟山。西山林莽葱茏,绵绵延延,宛如一道翠绿的屏障。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藁城的东面和南面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土地肥沃,藁草葳蕤,千鸟相聚的天堂。

藁城东南二十里处,坐落着一片倪家院宅,这个村庄就叫倪家庄,俗称野庄。村里紧傍一条小河,叫小白河,村庄周围环绕着小河河水。倪家虽非豪门,在当地却是大户人家,也是书香门第,耕读世家,家境殷实富足。倪基温文尔雅,自称是战国时期赵国军事家倪良的后代,倪良用兵之道就是先礼后兵,后发制人。

当时倪良戍边的城池离倪家庄四公里,该城池叫牧廉城,取自赵国另两位军事家李牧、廉颇戍边而得名。当朝的赵武灵王被儿子逼死在沙丘,俗话说:一朝君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人。倪良深谙此道,恐遭不测,便领着家人而来到此地隐居。

倪家秉承儒家之道持家立业,家道兴旺。倪基妻子倪夫人知书达理,天生丽质,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倪基夫人深居闺阁,家务搭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倪基两口子恩爱有加,生活过得倒也舒坦悠哉。

龙朔元年,即公元661年,伴随着倪夫人腹中婴儿的呱呱落地,倪基更是喜上眉梢。

倪基看着襁褓中的婴儿,这孩子天庭饱满,地颏方圆,懂一点面相倪若水的爷爷倪范连连惊叹:这孩子长大了要做官的。倪基也是希望这孩子长大能成大器。后来,这个孩子取名倪泉(俗称泉儿),字子泉,讳若水。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倪子泉的父亲倪基,尊崇孔孟之道,承传儒世家风,堪称书香门第。倪子泉幼小的心灵里,就耳濡目染,到了童年,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资聪颖,恭勉勤奋,倪子泉很早就开始读五经四书,七岁就能背诵经典,口诵万言,滔滔不绝。过人的才华,让神通倪子泉闻名遐迩。

夜深人静的时候,倪子泉书房里,一方不大的案台上,一盏高脚油灯燃着光焰,并发出嗞嗞的响声。子泉手捧书卷,坐在案桌前,就着昏黄的灯光,聚精会神地学习着。油灯不时跳动的光焰,映照着他青春年少的白皙的脸庞,沉毅,俊朗。

伴随着灯芯上的灯花渐渐变大,油灯的光焰变得迷离昏暗起来,子泉揉了揉困倦的眼睛,顿感睡意朦胧,他一口吹灭了油灯,回到自己的卧室,拥衾而眠。

倪子泉酷爱读书,仿佛书里藏着他的灵魂似的。他随处放着书,走路身边带着书,经常偷闲温习儒家经典;在家里,卧榻一侧放着书,他一躺下来便信手拈来,看得津津有味起来;茅房里,有时也放着书,倪子泉一方便时,他就孜孜不倦地求读;即使他吃饭的空挡,也不失时机看上书两眼。

就这样,倪子泉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吟诗做赋,一蹴而就,浑然天成。舞文弄墨,也是龙飞凤舞,恣意汪洋。旁观者中,不凡鸿儒名流,对子泉的才华无不啧啧称赞,钦佩不已。

                                         五

有一天,倪若水和几个兄弟在一起读《孟子。公孙丑上》,读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句话,都觉得不好理解,便去问父亲。父亲说,其实浩然之气就是那种恢弘浩大的正气、勇气、阳刚之气、诚直之气、雄强坚毅之气、凛凛然不屈服于邪恶的道义之气。孟子是说自己善于保养、充实、发扬光大这种气质,使之充塞于天地之间。

倪若水眨着眼问父亲,那么这种气质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父亲想了想,看着儿子反问道:“你说呢?”倪若水眨巴着眼睛,想了想回答道:“我认为,不管什么人,都应该养护和发扬这种浩然之气,这种气越宏大,就越能成为有道有义、德行崇高的人。你今后的学习,也得要有浩然之气,有了这种充沛的浩然之气,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会更端庄‘更有一种坚韧不拔的铮铮铁骨。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谆谆教诲,深深地铭刻在倪若水的心灵深处,他常常反复地咀嚼着、揣摩着、思味着。。。。。。

多少个日日夜夜里,倪若水点着铜烛台上油灯,披览阅读金经,字斟句酌,反复思考着古圣人的深邃哲理,让他浮想联翩。昏黄的灯光跳跃着,不时发出“滋滋”的声音。倪若水看到这一切,便用小梗拨拉掉烛花。此时,灯光在夤夜里显得格外明亮。

倪若水时而伏案疾书,时而聚精会神地读书。在倪若水看来,读书时一种食粮,在精神上充实着自己,也愉悦着自己的心灵。就这样,倪若水博览群书,并写出了大量的学习心得,颇有见地。

每逢收秋收麦,倪若水与揽活的人一道割麦打场。五黄六月,炎炎赤日,干活的人们浑身大汗淋漓。为了从雨水这个虎口里夺麦,人们迎着从地上蒸出来了热气,迎着夏日时长,拼尽全力抢手小麦。

“噌噌噌,噌噌噌”镰刀割麦子的声音共鸣着,镰刀在日光强烈照射下,明晃晃的让人不由地眯缝着眼睛。倪若水在人群里,头戴斗笠,挥汗如雨,豆大的汗水,如同小蝌蚪般在脸上往下淌,洇出了不规则的痕迹,弯把可娄似的小溪,或与别的小汗滴相容,或与大汗滴拥抱在一起,一同扑簌簌掉在干涸的黄土地上,朵朵小花似的绽放着。

晌午到了,家家户户有人赶来送饭,有妇女有孩子,一个个满怀喜悦的心情,为干活的男人送饭。有提篮的,有俩手提溜着,还有用担丈挑着,一头是干粮,干粮中有饼子、卷子、菜盒子等,谁家与谁家也有差别,另一头是用罐子盛的汤饭,罐口上有的人家在上面放上菜碗,既稳当又可靠。

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打会得,休息一下。有的壮劳力手都不洗,随便找个地方擦擦蹭蹭,觉得妥当了便吃起饭来。大口满牙地吃得,喉结上下动的频了起来。接下来,“滚滚滚”大口喝饭的声音,此时清脆响亮。

男丁们吃饱饭,便接着躬下身子,像只虾米,像只满弓一样,竭力抢手着劳动果实。

倪若水年刚十五岁,便全力以赴,在欢快地节奏里,在激情地澎湃里,抒写着光荣与梦想。在黄土地上谱写着英雄交响曲。

秋收之时,虽说干活不如麦收节奏快,可也不敢懈怠,争秋目的是为了不落节气。节气不能海晃,错过了播种季节,庄稼生长便会受损。

不仅如此,倪若水干活时,敢于成年人比成绩,看谁出活快,看谁干得好。放下扫除,就拿耙子,这是倪若水干活时的表现。

然而,农活忙完后,倪若水便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在知识的海洋里,倪若水可是一个游泳高手,常常让长辈们刮目相看。

村里有一个相面的先生,在倪若水周岁去贺喜时,看到倪若水面相,一个劲地赞叹道:这个孩子长大了地一顷,廊庙宰。

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些列的警句和家教,让倪若水牢记于心,为了逐梦,倪若水在广阔的知识田地里耕耘着奋斗着。他期待着,那个瑰丽而又美好的梦降临到自己身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总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有志者。

弘道(唐高宗李治年号)元年,即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驾崩,皇帝遗诏太子李显(唐中宗)柩前即位,两个月后,就被他的母亲即皇太后武则天所废,幽于别所,另立性格懦弱的李旦即位,是位唐睿宗。唐睿宗只是个居住于偏殿的傀儡皇帝。

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国号大周。武则天是个文治武功、雄心勃勃的女伟人,她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尚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有鉴于此,武则天下定决心要承担起家天下的重担,可在传统理念中,绝大多数人以为武则天篡夺皇位,属于有悖常理,不守妇道。

于是乎,反对者不在少数,武则天为了稳定政局,俗话说:一朝君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人“。对于敢于反抗者一律格杀勿论。武则天为选国家栋梁,她推行科举考试,从中选优,让这些贤人做国家社稷的栋梁之才。

倪若水听到当今皇上武则天从全国科考中选拔人才,欣喜不已,他把这一喜讯告诉了他的父亲和母亲,他要参加科举考试。多年来,倪若水在教学之余,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他感觉当下正是展翅凛凛正欲飞翔的绝佳机遇,他要施展才能,为倪家光庭门楣,荣宗耀祖,为国家做贡献。 

                                六

     

在家人与老先生倪焕文的关怀和帮助下,不断激发着倪若水“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热情和激情,砥砺着倪若水的雄心壮志和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无限毅力。

次年正月,二十六岁的倪若水,壮志凌云、信心百倍地参加了尚书省主持的“春闱”---进士科考试。

当时,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主要是明经、进士两科。进士考试是最难的,每年一般只取二三十人,大约占参加考试人数的百分之一左右,连年赴考而不中者比比皆是,以致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就是说三十上考上明经就显得太老了,而五十岁考中进士却还很年轻。

倪本家子弟以经学传家,世代为官,自倪护以下三世,倪范、倪基均为官员,路军参事,且都是明经入仕。而进士及第,可比喻成鲤鱼跳龙门、鸿鹄遨游天空,真的令大多数生徒(考生)们感觉太难了,希望渺茫。他们莫不翘首仰望,自叹不及。那些进士及第,喜登龙门者,不仅荣宗耀祖 ,扬名一时,还能够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地步入官场,来到能够登上高位的青云之梯的入口。以致唐人称进士及第为“一品白衫”,意思是说有望官高一品,只是暂时还穿着生徒的白衫罢了。自大唐开国以来,位极人臣的宰相丞相,大多都出自于进士。

公元689年,河朔藁城一个叫倪若水的举人到京城西安参加经学考试。到京城后,有天在大街小巷散步,忽然碰上了两个小青年,穿着麻布大衫,对他作揖让他先走,态度特别恭顺,可是彼此从来不认识。这就是唐朝世风传亘古,彬彬有礼的具体表现。

那年的进士“春闱",由尚书省考功员外郎陈子昂“全知贡举”----主持考试,担任主考官。所考一是诗赋,让生徒以“武库”为题作诗、“梓材”为题写赋;二是“贴经”----即蒙上经书某一页的左右两边,中间露出一行,再用纸张贴去三字,让生徒填充,并诠释经文字句;三是策对,就是让生徒就一些时务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科考后,经过半个多月,过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这年的春天好像来的比较早,阳光明媚,燕子翩跹,柳梢上长出了鹅黄似的嫩芽,路边上,田野里到处萌生着春草嫩芽。倪家院子里的石榴树枝条上,孕育着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在着阳春二月,科举考试发榜了。经过皇上御览的所取进士皇榜上面,倪若水赫然名列其中,并且以“经策全通”的优异成绩被选入甲等。

按照惯例,及第进士必须先举行拜谢座主,就是“权知贡举”的主试官以及参谒宰相等一系列礼节和仪式,然后一起参加曲江饮宴、雁塔题名、杏园赏花、月灯打球等活动。这些都是为天下选取英才而特办的盛事,是进士及第者与其父母、家族乃至亲朋的无上光荣,也是得中皇榜者结交同榜英才、建立友情的绝佳契机。倪若水作为倪家历世以来,不仅自己扬眉吐气,神采飞扬。春风得意,也为倪家老老少少带来了多少喜悦和荣耀。倪若水自然会去参加这些活动的。

与倪若水一同“鲤鱼跳龙门”的二十几名同榜进士中,贤才济济,更令倪若水欣喜的是,在这次盛事中,当朝宰相狄仁杰看到倪若水彬彬有礼,满腹经纶,大加赞赏。事后,宰相狄仁杰便有意把自己的女儿狄金珮许配给倪若水。这层窗户纸捅破之后,两家人自然欢喜不尽,并很快互换了庚帖,订立了百年合好。倪家人张灯结彩,钟鼓齐鸣,笙箫喧天,迎娶狄小姐入门。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终成眷属。花好月圆,洞房花烛,两情相悦,沉浸于甜蜜的鱼水之欢... ...

狄家为有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志高才隽的进士女婿而欣慰,倪若水为与花容月貌、史才博识的狄家之女结为连理而喜不自禁。尤其是倪家的苦读家风和丰富藏书,以及倪家为人忠厚和满腹才华,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砥砺着、塑造着倪若水今后的人生。

在当时,考中进士者,不能立即参加工作的人大有人在,能够很快参加工作的进士,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处事为人的应变能力。那一年,倪若水科考时中了进士,殿试后被任命在秘书省做校书官。由此可见,倪若水非凡的工作能力与早期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第二年,倪若水被选拔出来,提前到吏部进行考试。夏天六月,倪若水到了长安,住在新昌里。倪家是书香门第、世家大族,倪若水从小就有才华,作文写诗,当时数第一。比他早考中的、比他年岁大的,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佩服他。

                                  七

      

倪若水来自于恒州藁城,属于河朔地区,出身于一个下层官员家庭,全凭科举考试而平步青云,他不像姚崇、宋璟那样久谙政坛,有着丰富的阅历,也不像张说那样长居文坛,有着一大帮子学生和拥趸,更不像裴光庭、萧嵩那样出身于官僚世家,与皇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甚至连国子监生都不是,没有同学也没有同乡,除了满腹经纶和一片赤心,他几乎是一无所有。而现在皇帝要重用他,他能胜任吗?

倪若水认为,县郡是治国的基础。唐朝一个县里,县令一人,县丞一到两人,主薄一到两人,县尉一到五人;大一点的县,往往有两个县尉,一个主管户籍租税、礼乐学校,一个主管捕盗捉贼等治安工作。

唐朝士人进身有文武两种途径,以武进身,设有武举考试,如果向想更高更大的领域发展,就必须有军功;而文人进身,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谋求官位,其实文人考试也是比较难的,考试的科目有:诗、策、判、笺、表、论。唐朝官职都有任期,期满后,再次进行铨选考核,唐高宗时期,官多职位少,当官也有为难的时候。

自开元以来,唐玄宗手下的宰相,真是各有千秋,姚崇善于调节,宋璟执法严厉,张嘉贞重视吏治,张说擅长写文章,李元紘节俭治国,韩休与张九龄个性率直,等等。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当尚书右丞相既要看得远,又得要脚踏实地,还得理顺好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各种关系。好在倪若水饱读诗书,在尚书、门下等部门任过要职,又曾在长安、咸阳以及汴州做过要职,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吏治经验,处理问题还比较轻车熟路。

当时的唐朝,全国分为十个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这十道只是监察区,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但已经囊括了全国的地里分区,基本上形成了道、州、县的行政格局,当时的道不设常官,设置采访使。采访使的使命就是考核地方官吏,体恤老百姓疾苦,掌握信赏和刑罚等政绩。并且还规定,地方都督、刺史,每年轮流到京城集中,向皇帝汇报政绩及岁计,称朝集使,类似于当代的纪委书记。

后来,皇帝调他到某某县当县丞。不久,又升为监察御史。接着调任为紫薇(后称中书省)舍人,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书公文。三年后,调到汴州当刺史。他平生最大的抱负倡兴教育,为民请命,尽忠报国。

                           八

     

公元715年六月,即唐朝开元三年,山东省发生重大蝗虫灾害,蝗虫所到之处,田间禾苗立马被狂嗜成光杆,其蹂躏之境况,令人目不忍视心痛不已。在当时,人们深受封建迷信影响,认为蝗虫就是“蝗神”,是老天爷派遣下来的,应该顶礼膜拜恭敬送“蝗神”出境才是,故人们不敢捕杀蝗虫。只会烧香拜佛请老天爷帮忙把“蝗神”请走。

唐玄宗和很多官吏也认为蝗灾是天灾,是因“不德”所造成的,想以“修德”来驱使蝗虫离开。时任宰相姚崇站在法家立场,认为蝗虫是侵害掠夺人口粮的敌人,是从“人口夺粮”,必须消灭之。于是,姚崇根据蝗虫趋光特性,提出用“篝火”诱杀和“开沟陷杀”相结合的办法消灭蝗虫,并禀奏唐玄宗派出大批御史赶往灾害事发地,督促当地州府县衙发动群众大打一场“粮食保卫战”。

斯时,在朝官员议论纷纷,认为蝗虫铺天盖地,实在是太多了,即使消灭也是杀不尽;皇帝唐玄宗听了大臣们的反对意见,自己心里也是怀疑不止。姚崇力排众议,对唐玄宗说:“现在蝗虫在山东省比比皆是,如果不立即消灭之,将危害益重,难以收拾残局。”

姚崇接着说道:“如今河南、河北之地的老百姓,逃荒避难,很多人成了流亡者,当地居民所剩无几。岂能坐视蝗虫蹂躏禾苗损害人们的利益而不管呢?而不去拯救于老百姓于水火之中呢?”姚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道:“借使消灭不尽蝗虫,也比养着蝗虫,让它恣意妄为强吧!”唐玄宗在姚崇苦口婆心地说服下,听从了姚崇的建议。

没想到,当朝另一个宰相叫卢怀慎,时称“伴食宰相,”卢怀慎崇尚佛学,真是“走路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卢怀慎听到姚崇的建议后,便急急忙忙找到姚崇,提议道:“认为杀死蝗虫太多了,恐怕有伤和气。”

姚崇辩论道:“过去楚王因吞吃蛭而治愈自己的病,孙叔敖杀死长虫而引致福报,无奈,不能忍心蝗虫危害作物,而忍心看着人饿死呢?如果因消灭蝗虫而招致祸害,那么,我姚崇甘请自己担当!”

越明年,即开元四年农历正月辛未,唐玄宗委以尚书右丞相倪若水重任去汴州任刺史兼河南采访使。

由于尚书右丞相倪若水一直从事自己擅长的文秘工作,在当时,尚书右丞是掌管朝内替皇帝制诰和发文之职,其作用之大可想而知,再说了,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足可以妙笔生花,口才非凡,倪若水敬职敬业,一丝不苟,每次发文都获得皇帝赞誉。

开元初年,紫薇舍人(不久,就改称中书舍人)倪若水奉诏去前线慰问常胜将军薛讷,倪若水不辱使命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薛讷内心佩服紫薇舍人倪若水有着卓越的工作能力。倪若水不仅如此,还练就一手好书法,其韵味让唐玄宗阅罢不禁赞不绝口。让倪若水离开专长去任地方官,倪若水觉得在下面锻炼政绩难以彰显,只能靠老百姓的口碑方可塑造,方可回京城任职。

                          九

     

开元二年春,即公元714年农历正月壬申,皇帝唐玄宗制诰:“选在朝为官有才识者到地方任职都督、刺史,地方长官比如都督、刺史有政绩者可到京城任职,使京官与地方官调换呈常态化。”

可是,当朝官员认为,在京城为官品味高于地方官。因此,京官们很厌恶去做地方官,可那些地方官去京城任职,其神态自然就趾高气扬,得意洋洋。

这不,扬州采访使班景倩去京城任职大理少卿,路过汴州。倪若水闻讯好友兼同学班景倩路过,就设宴为班景倩饯行。班景倩与倪若水杯觥交错,兴致勃勃,不知不觉间,二人醉意盎然,倪若水拍着班景倩肩膀自嘲道:“班大人走好运了,那像我地位下降了。”班景倩闻听此言,更觉得飘飘然,戏谑道:“倪大人这次感觉惆怅了吧!”倪若水一听心里就不是滋味,醋意顿生。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倪若水望着班景倩远去的踪影和扬起的尘土,乘着酒性追跑了一段路程,倪若水手下官看倪大人有点寒酸和可怜,就给倪若水打气道:“倪大人不久也会回京城任职的。”倪若水伫立地望着扬尘,久久地回过神来,边往回走边说道:“班大人此行赴京任职,与登上仙途有什么两样呢?”

其实,倪若水在京城任职尚书右丞是四品官,而去外任汴州刺史和河南采访使是三品官,是佩戴金鱼符,穿紫色官袍,官升一级,可时任官员们并不这么认为。

公元716年烟花三月,皇帝唐玄宗派遣宫中宦官到江南捕获鵁鶄、鵗鶒等稀有珍贵禽鸟,想把这些珍贵飞禽放置于皇家园林,那些使者所到之处,尘土飞扬,噪声绕耳。有时这些使者为了抄近道,就肆无忌惮骑着马漫趟漫地里走,弄得春苗狼藉满地一塌糊涂,老百姓看着这些使者也是敢怒不敢言,没成想,老百姓背后的埋怨话让汴州倪若水倪大人听到了,心里就像开锅里的水一样,疙里疙瘩起来。

“这怎么可以?”倪大人对内厮倪安说道,“你去备好马,叫上赵武李勇一块去看看!”赵武李勇是倪若水两个贴身护卫,飞檐走壁,擒拿格斗,也是刀枪剑戟样样精通,武功不可小觑。

那天,倪大人一行刚到汴州郊外,就看见官道上尘土飞扬,瞬间,就弥漫开来,遮天蔽日,真是甚嚣尘上。阵阵嘶鸣声,不绝于耳。

原来唐玄宗派遣的宦官路过汴州,倪大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倪大人带领随处前去,截住了为首的使者官员,说道:“你们这么做,岂不是扰民吗?现在农民正在干农活,你们这一折腾,你们说,这农民们还怎么干活,再说了,庄稼让你们糟蹋了,这老百姓还吃什么?不能让老百姓忍饥挨饿吧!”

那个为首宦官,一身黄衫,长着一双三角眼,此时凄迷着小眼,阴笑道:“倪大人,这可是皇帝的旨意,任何人都不得阻拦,闪开,让我们过去!”倪大人一听这语气,就气不打一处来,在马前挡着就是不让道。“快闪开!要是耽搁了皇帝的大事,倪大人可担待不起呀!”说完,就挥手让手下人硬闯,护卫赵武李勇扯出兵器,把硬闯的使者制服并拦截了下来。为首的宦官,一看这阵势,内怯起来道:“哎吆呵,倪大人敢截钦差,莫不是你吃了熊心豹子胆?”倪大人对这些使者施礼,说道:“你们先到汴州休息休息,我这就给皇帝写个奏折,希望皇帝打消这一主张。”

这些使者面面相觑,一看到赵武李勇威武的气势,一个一个蔫了,只好就到不如达到,乖乖地进了汴州府。

倪若水给皇帝唐玄宗上表进谏道:“现在农桑正是大忙季节,三农作苦,种田农夫持农具干活,喂蚕的农妇在采撷桑叶。而这个时候,皇帝你却广罗搜捕珍禽贵鸟,以供皇家园林之玩耍,大老远到江岭寻找,然后送回京城,路途遥远,水路舟船相济,陆路运送相递,运夫劳顿疲倦,苦不堪言。皇帝将所捕获禽鸟需要及时给它们喂食肉粮食,道路上的旁观者,还一直认为陛下是在看贱老百姓,而视这些禽鸟为珍贵之物,陛下应当视凤凰为普通鸟,麒麟为平常的野兽,况且鵁鶄,鵗鶒怎么能比呢?皇帝为什么拿它们如此珍贵呢?陛下昔潜龙藩邸,备历艰虞。今氛昆廓清,高居九五至尊,玉帛子女,充于乐园,职贡珍奇,盈于内府,除此之外,陛下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臣承蒙陛下厚恩,超居重任。臣本一介草民,常常想舍身效忠;臣本瓜子之心,常常想牺牲自己用来报答明主。瞻望国家社稷之忧虑,斗胆于陛下推心置腹,直言违背圣旨,陛下就是把臣放在鼎镬给蒸死掉了,臣也心甘情愿。”

皇帝唐玄宗看到汴州刺史倪若水到奏折后,心有内疚,觉得扰民,是不该做的事情。于是,唐玄宗亲手敕文:“朕本意是先少弄些不同类的鸟,可是那些使者没有认识到朕的本意,采鸟多了些。倪爱卿把事情本末一一道来,且言辞忠诚恳切,深称朕意。倪爱卿是个通达明理全才之人,正义敬重耿直,深具燕赵之遗风,故辍纲辖之重,委以方面之权。果然能闲邪存诚,守节弥固,骨梗忠烈,遇事不隐瞒,光明磊落。朕十分感谢倪大人的忠言逆耳,深为嘉慰。使人朕已量事决罚,下诏命令所捕之鸟一律放生,。今朕赐给倪卿棉帛四十段,用以报答卿的至真至诚之良言。”

随后,陛下下令那些使者放飞疏散掉所获之鸟。

汴州老百姓闻听此喜讯,真是大快人心,他们齐聚到汴州知府,给倪大人叩头谢恩!感谢倪大人为民造福为民请命。倪大人看着这些息息相关的黎民百姓,热泪盈眶,连忙施礼,让大家平身。

                           十一

 

这一年农历五月份,山东省蝗虫降临,举目观看,黑压压似一片云彩,劈头盖脸压来,嗡嗡之振翼声,搅得人心惶惶。这些蝗虫所到之处,那沙沙之吞噬庄稼的声音,响成一片,顷刻间,地里庄稼一棵棵成了光杆。接着,这些蝗虫之云状,刹那间,折叠成云团,一个个蝗虫抱着团打着滚向田里的高粱,谷子,大豆等田间作物飞去,它们糟蹋完这块地就又扑向另一块地,已成弥漫之势。

农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在他们心里,祖宗传承下来,这些蝗虫就是“蝗神”,只能烧香祷告,让“蝗神”自动离境。

这时,宰相姚崇给灾区发谍文,命令灾区人民捕杀蝗虫,可这些老百姓由于迷信,不敢下手,只好听天由命。

汴州刺史倪若水也是如此,倪若水是饱学之士,是一代鸿儒,是靠笔杆子出身。倪若水小时就聪颖,幼有成德,七岁的时候,就能口诵万言。诗书礼乐之英,写文章也是妙笔生花。还未弱冠,其英名就以蜚声于燕赵大地。因此,书香门第出身的倪若水,现在要在一方执政,就好像让秀才上战场作战一样,确实有点硌脚。不过,倪若水是个忠厚正直之人,凡是是团结大多数,坚决地站在老百姓那一边。这次也不例外,执迷不悟的老百姓就是反对捕杀蝗虫,他们一天天在家里在田间地头,焚香祈祷。

对于姚崇的牒文,倪若水据理力争,反对捕杀蝗虫,至于来到汴州监督捕杀蝗虫的官员,倪若水拒绝执行。倪若水说道:“蝗虫的出现是因为天灾,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事情,应该修德来保佑。”倪若水接着说道:“刘聪时,就是经常捕杀后填埋,可是越捕杀蝗虫越多,造成的损害越大,所以说,不能捕杀蝗虫。”倪若水拒绝捕蝗御史,不听从命令。

姚崇接到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访使倪若水反对灭蝗的书函后,向唐玄宗禀奏道:“倪大人反对捕鸟得到了陛下的赏赐和嘉奖,这次又反对捕杀蝗虫,且冒死直谏,精神固然可嘉,可是,倪大人却不知变通,这件事情倪大人判断有误!”

唐玄宗对姚崇吩咐道:“谁意见正确,就褒奖谁,就事论事,实行赏罚分明。倪爱卿是个忠厚耿直人,尔等绝不能轻侮他。”唐玄宗深深地爱戴倪若水,倪若水的岳父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据倪氏家谱记载狄仁杰知倪若水忠烈,以女妻之,配狄氏,封贤淑夫人。)之女婿,狄仁杰是李唐王朝坚定的维护者,也是武则天时期的中流砥柱,为消灭武氏家族作乱,把江山传承给唐中宗立下了赫赫战功。狄仁杰这一巨擘,让李氏家族感恩戴德,铭志不忘。这次倪若水反对捕杀蝗虫,固然执迷不悟,可是唐玄宗还是宠爱有加,网开一面。

宰相姚崇唯唯应诺,从内心很佩服唐玄宗的宽宏大量。但是,姚崇在给倪若水发牒文时,措辞仍旧强硬。姚崇给倪若水发牒文道:“刘聪是伪主,德行压不住邪恶;如今,陛下圣明,德行远远大于不足,古时候,品德高尚的地方长官蝗虫因为其高尚的品德所感动,而不入侵其管辖地。如果说修行品德能够让蝗虫灾害避免,那么,你的管辖地出现了蝗虫灾害就是你品德不足所造成的吧!”

倪若水闻听后,无言以对,感觉自己确实做的过了,他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主张。于是,倪若水便给当地老百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到老百姓认清原委后,然后,带领当地官员与老百姓一道,战斗在灾区前线,点起篝火,广挖沟壑,让这些害人之虫葬身火海,看到沟壑填满的死去蝗虫,倪若水和战友们笑了,老百姓因之而欢呼雀跃。

后来,捕蝗钦差进行灭蝗统计,详细调查各州县捕蝗政绩如何?就数汴州处置得力,成绩显著,消灭蝗虫十四万担,成了当时灭蝗的典范。

由于是连年蝗虫灾害,因唐玄宗推广措施得当,老百姓齐心协力,共同作战,才没有让人民达到忍饥挨饿的程度。

                                  十二

倪若水在治理汴州期间,独尊儒术,于是在当地建立官学和私塾,大力提倡儒家思想教育工作,亲自上课堂为学生们讲课。倪若水教学是因人制宜,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对学生也是平易近人,培养出了不少青年才俊,国家栋梁之才。他自己自掏腰包为上不起学的学生付学费,劝生励徒,颇受学生们的敬佩和爱戴。

倪若水的曾祖父倪护,在北魏时,“皆以儒术自富,不求闻达。父基,能世其学。”倪若水在此浓厚家风的熏陶下,“幼沈敏,博学强记,未冠已能通六经,尤深于大《易》。”据倪若水墓志铭记载, 倪若水七岁时,就能背诵不少子曰诗云,在河朔,堪称凤毛麟角,世人皆称奇才,弱冠之际,倪若水博综群经,通诸子百家之言。倪若水笃学好文,理致高古,在藁南野庄私塾,从学者达百人,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

当时,真定府藁城县之学风,在藁城南镇野庄树立了榜样,被后人(《常山贞石志》卷11,徐晟《大宋真定府藁城县重修文宣王庙堂记》)所记载:厥士惟上,其民实繁。户扇仁风,市多君子,崇儒重本,人皆富心。

在这个礼仪之邦中,人们尊重知识,崇尚儒学,已蔚然成风。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河北等地的文化教育有的还居于国家前列。

在唐朝初年,民间私立学校在汴州(今开封)寥寥无几,不成气候。倪若水任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访使后,下车伊始,倪若水便看到偌大汴州(开封)竟没有像样的启蒙教育,对于学习文化知识的私塾也是不成气候,办学规模小,上学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至于一些站在私塾墙头外面偷听课的贫家孩子,进私塾就仿佛进天堂一样,只能远听,而不敢进去。

倪若水看此情景,感触颇深。就在开封推行民间私立学校,并聘请有资历的老先生担任授课。比如,倪若水在汴州办的首家私立学校,倪若水就要求学生们穿着要得体,手脚要干干净净。头上学前,学生家长还要手托方盘,盘里有一壶酒,两碟或几碟酒菜,有荤的素的,大人在前面托着方盘,孩子在后面跟着,穿着干净,脸上手上也是干干净净。

倪若水对于那些穿着窝囊以及面部花胡脸的学生,进行规劝,不听话的求学者一律开回家。 开封就有一个学生,大人愿意让孩子上学,可孩子在学校里面瞎捣乱,老师就用戒尺打这名学生的手掌,一番惩罚下来,该学生手已肿胀起来,学生家长也是尊重先生的惩罚,该名学生回到家里,还要受到家里大人的训斥。还有岁数大好几岁的学生,羞于上学,又想上学。这怎么办呢?这上学,可不是如意馆,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入学前还得要进行考试。

比如开封人一个孩子十一岁时,“从学里中,羞于群儿为伍”,听说有位知名老先生聚徒办学,便前往求学。老先生对他说:“汝方为诵数之学,未可从吾游。当群省题一诗,中选乃置汝。”这个求学少年并不感到为难,遂作诗一首,没想到,人家所做之诗,居然名列前茅,从此以后,这名学生名声大噪。

当时,在汴州(开封)民间办学有两种层次。一是,先在离家不远的启蒙学校学习,考试合格后,便来到到稍远一些的学校学习诗文等高一级的文化课。开封有一位鸿儒先生,曾举办一“讲会”,讲解《论语》,听课的学生们专心致志,济济一堂。虽然这次讲课收费,可这些学生喜欢听,被这位博学的先生给吸引住了。

倪若水看到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孜孜不倦地钻研儒学,感慨万千,于是,倪若水抽空去私塾给学生们上课,为扩大办学规模,倪若水劝生励徒,家贫而好学者,倪若水自掏腰包,就这样,在倪若水治汴期间,文化启蒙和文化教育,在汴州(开封)已蔚然成风,深得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有一个纨绔子弟,名叫震英,听起名字,就觉的有层次,不一般。可这学生虽然挺用功,可就是背诵不过子曰诗云,也许是智力有障碍。一次,可教学的先生让震英背诵,震英畏畏缩缩站起来,也不看先生,低着头,嘟囔着,邻座的同学也听不出念得是啥,先生支绷着耳朵,愣是没听出个子丑寅卯来。先生心里火苗顿生,让震英伸出手来,然后先生拿起戒尺狠狠地打向震英的手心,疼得震英龇牙咧嘴,那时候,先生惩罚你,你不能喊叫,谁喊叫越上劲,受惩罚的力度就会加大,所以,震英也是这样,默默承受。

看来,这次老先生真是火了,还是发大火了。先生心的话,叫你这么多日子了,连几句子曰诗云都背不过,这还了得,便对震英耳提面命起来,这次竟给震英编出了顺口溜,好让震英记在心里,只听这位先生盯着震英,脱口而出:张震英,调皮精,一着念书,哼哼哼,念一句,嗡嗡嗡,憋的脸,彤又红。

倪若水获悉后,便把那位教学先生找来,严厉批评道:“子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像你这样教学,损害学生自尊心,那怎么能教好?”后来,这位先生也反省自己确实做的过分了,从此以后,这位老先生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教出来的学生人才颇多,就连震英,后来从戎,成为了一名战将。

                            十三

     

在农业方面,倪若水调研时,常常与老百姓促膝交谈,身体力行,在不同领域与老百姓风雨同舟,肝胆相照。

三年后,即公元719年,倪若水因政绩突出,唐玄宗调倪若水回京城任职,倪若水与接任交接完手续后,与内厮倪安刚刚走出汴州知府大门,就看见门口聚集了很多老百姓。他们一看见倪大人出来了,便不约而同地说道:“倪大人,汴州老百姓离不开您呀!”于是这些老百姓都给倪大人叩头,有的手里拿着鸡蛋,鸭子,水果,酒菜等等,他们高高地举着,请倪大人收下,倪若水心潮澎湃,感动不已,两眼热泪已盈满了眼眶。

倪若水一行人骑着马渐行渐远,老百姓目送着大人直到背影渐渐地消失在视野里。

为此,汴州的老百姓得到了不少实惠。于是,老百姓刻石立碑颂扬他的功德。

倪若水两次官复原职,一直在大唐王朝掌权,多年来声名显赫。为国尽忠,为民请命,复兴儒教。

唐玄宗前后赏赐给他的良田、好房、美女、名马,不可胜数。

后来,倪若水渐渐衰老了,屡次请求辞职,皇帝都不允许。

倪若水生病时,皇帝派太监一个接一个前来探望。名医、好药无时不送来。倪若水病危临终时,给皇帝上书:“臣原本是恒州藁城的一个读书人,以耕田种菜教书为乐,偶然机会被圣上所发现,才能到朝廷来做官。承蒙圣上宠信,使我这个德薄才疏、出身贫贱的人骤登高位,在外为民勤政,在内执掌大议。里里外外任职数年,辜负了皇帝的信赖,名望不足以震慑国威,致使给小人有可乘之机。我为国而忧心,就如同走在薄冰上一般,忧虑日甚一日,不知不觉得了重病。身体不行了,这就如同钟摆停了,水沉静了一般,仅仅剩下一口气,眼看着也要没有了。回顾自己一生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业绩,来报答圣上的宠爱,辜负了圣上的大恩大德。我将要同这盛世永别,此时真有无限的感激和怀念。谨上书一封,以表达我对圣上衷心地谢意。”

唐玄宗阅后,下了一道诏书:“卿因为具有美好的品德,才做了朕的良吏重臣,在外卿是捍卫国家的屏障,在内卿是完成光辉业绩的助手。二十多年来的太平日子,实在是靠着卿才出现的。等到卿不幸患病,朕满以为不久就会痊愈,哪里想到会越来越重,心里实在是不好受。现在,朕命令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到卿府上探视,卿要注意医治,为了朕,卿要爱惜身体。朕仍然希望卿这意想不到的疾病早日治愈。”

收到皇帝诏书不多久,倪若水就长安城之永嘉里逝世。

今附大唐故尚书右丞倪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泉,字若水,中山藁城人也。其先出自郳国,为鲁附庸,厥后因而命氏。六国时有倪良者,能◎诸侯之兵,盖赵人也。曾祖护,祖范,考基,执德不回,并为君◎,立诚可久,是为贤人。其道不出于户庭,厥声俾休于代嗣。

公生而含灵,幼有成德,年有七岁,口诵万言。诗书礼乐之英,黼黻击帨之妙。曾未弱冠,声已芬于河朔矣。

应八道使举,射策铨科,授秘书正字。复以举迁右骁卫兵曹参军,俄转洛州福昌县丞,又应封岳举,授雍州咸阳县丞,调补长安县丞,公之应务也,以忠公为主;不以矫激居心,公之检身也。

俄授右御史台监察御史。充剑南按察,加朝散大夫,转左台侍御史,寻迁吏部员外郎。

宪闱珥笔,已◎◎◎◎◎;明光覆被,更参列宿之荣。以公事出为宋州长史,稍迁慈州刺史。征拜中书舍人。

无何,拜尚书右丞。机在握而恒摇,纲乘网而不紊,阳秋克备,泾渭以分。未几,申命察使,帝难其举,乃出为汴州刺史。

公皂盖一临,皇华暂拂,下车而翻讹革◎,入境而道德齐礼,人咏其苏矣。入拜户部侍郎,步戴筐之仙宫,掌夫家之小职,既惬之望,宜以德迁,再为尚书右丞,复如前政矣。

近以遭家不造,令弟云亡,哭泣伤怀,幽忧感疾,室家隅坐,请祷于上下◎◎;宾客在门,并进于寒温药石。公启手知往,冥心委化。孝经遗属,奄从蝼蚁之游;纤纩不飞,犹饮鹡鸰之恨。以开元七年正月二十六日,薨于京永嘉里之私第,春秋五十有九。

呜呼哀哉!冕旒顾问,嗟悼久之,赐物一百段,米粟一百石,葬事官给,遣六品官一人充使监护。

公体和气静,內健外柔,苞◎◎于胸中,挫五文于掌上。张仲孝友,所以睦之于宗亲;石庆周慎,所以施之于邦国。是以脱庆燕爵,联簪鹓鹭。蹑于粉闱之内,飞鸣于紫宸之里,条流尽一,事业无双。举欲冲天,扶摇中断,功期概日,峰岫先摧。

呜呼!才之所假者天也。所赋者命也。秉殷周之礼,正当麟凤之时;列尧舜之期,不执夔龙之事。哀荣未满,议者伤之。在中书也,群胥极宪,以法按之,飞书上闻,因此下狱。奸吏舞弄,初欲危之。恩旨召入,特延殊赏。

公之刺汴州也,朝廷下埋蝗之令,遂为使臣所诬。公抗迹自述,因言灾眚之意。上深感悟,手敕劳之。公之再持省辖也,俾补阙典,贯穿庶务。指撝冰释,人吏惮其锋芒;臧否区分,郎官畏其沙汏。

初公与尚书左丞范阳卢公奉上一心,立朝双美,及兹并拜,实谓光时。可谓当代名臣,古之益◎◎。即以开元七年十一月六日,葬于邙山之原,礼也。笳箫按节,方弘再命之尊;荆棘开茔,复见千人之会。龙㡛晓引,◎绋朝移。度清洛而前临,望都门而徐转。遵乎此路,痛矣何言。嗣子等孺慕不追,充穷靡逮,聿求凋翠之业,屡有披丹之请。矧平生接景,宿昔怀恩,有愿直书,惭非健笔。陆衔张意,手挥没后之哀辞;蔡叙陈文,目睹生前之异行。高踪可蹑,乃作铭云:

赫赫开国,岩岩始封,泗滨盟会,汶上畴庸,仕汉才邈,居燕世重,位升台衮。德披◎镛。其一。

於穆祖考,人之表师,颜原比迹,尧舜同时。林隐挥翰,家风作诗,生申生甫,何虑何恩。其二。

间出孤秀,含章则炳,代符联晖,赵璧交影。爵位高列,骐骝未骋,奋羽鸣皋,修身藻井。其三。

吏道攸切,经门复兴,解巾典校,射策为丞。伏奏张火,驱轺饮冰,威加蜀吏,煦浃色蒸。其四。

掌涣词阁,三辰照灼,持纲尽闱,列宿差◎,按节河郡,扬旌海涯,萧兰不杂,蓍蔡悬知。其五。

司徒副掌,会府仍操,头◎应贵,心丹遽劳。八龙催羽,二竖浸膏,不践槐棘,翻悲薤蒿。其六。

洛水之交,邙山之次,三兆叶吉,四神趋位。凤凰◎绶,数百代之封侯,仙鹤还家,几千年之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