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民的头像

何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08
分享

灵岩山中寻野茶

1

周末,应同学永昌邀请前往灵岩山下的“草茗茶坊工作室”,听工作室的主人余莉讲她寻找都江堰青城山古茶树和荒野茶的故事。

草茗茶坊工作室在都江堰灵岩山下一栋普通的住宅中,若不是进门,很难看出这是一间很有茶韵和文化的工作室。当天去工作室的还有汪浩、王克明、唐五三等,竟然都是青城山镇太平的人。其实这不奇怪,因为青城山下的太平就是青城茶的主产地,汪浩当年在太平公社负责管理多种经营,亲自参与创办了青城山的青景茶场,此茶场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接纳过多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后来被当地人称为知青茶场。

近一二十年来,都江堰的茶叶生产企业蓬勃发展,一个共同的特征是都高举着青城茶的牌子,这也不奇怪,谁叫青城茶的名头响了几千年呢。刚见到余莉时以为她的草茗茶坊工作室也就像这些茶企业一样就是生产经营茶叶。听了余莉老师的一番讲解,方恍然大悟,余老师说,都江堰青城山的茶叶生产历史有两千多年了,真正原生态的青城茶有多少呢?一句话真把我们问住了。余老师说,我现在正在做的工作就是寻找都江堰青城山的老茶树和荒野茶,挖掘真正属于都江堰青城山的青城茶。

在灵岩山下那间布置雅致的茶室中,余莉为我们泡上她用采摘自灵岩山上的荒野茶叶制作的红茶,余老师似乎为了突出荒野茶的荒野之味,特地用一种土陶碗装上茶叶,洗茶之后让我们观赏和嗅闻,细闻之间,似乎真还有一丝淡淡的荒野之气。茶叶放入杯中,余老师将烧开的水倒入一个大水杯中晃荡了十多秒钟,余老师告诉我们,这种以全发酵的工艺制作的荒野红茶,水温在90度左右泡茶最佳,若是以沸水泡,就没有了荒野茶的味道了。

一会儿功夫,一杯汤色红润,味道醇厚的荒野茶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座各位都在细细品尝,仿佛要从这茶水中品味出青城茶百年,甚至千年的原汁原味。

仔细观察这些以老茶树和荒野茶为原料制作的茶叶泡的茶,从汤色、香气、味道、口感等各方面去品鉴,似乎与我们平常喝的红茶有些不同,这是不是就是余老师苦苦寻找的古老的原生态青城茶味呢?余老师将这些茶按季节分为春、夏、秋三大类,并取了几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字:青城雨林、灵岩珍茗、青城丈人峰、味江金边岩。

2

余莉是都江堰人,虽然是个女性,但年轻时就喜欢喝茶,尤其对家乡的青城茶情有独钟,并且对青城茶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她曾在北京、江苏等地拜著名茶叶专家为师,学习研制茶叶,并且学有所成。余莉一直有个愿望,就是通过寻找大青城区域内的老茶树和荒野茶,找到青城茶的根源,参考历史文献中青城茶的制作工艺,复原青城茶,将原汁原味的青城茶奉献给爱好青城茶的朋友们。于是在2017年她辞掉了在江苏的工作,回到了都江堰开始了她的寻找青城老茶树和荒野茶之旅。

都江堰文化人王克明先生写了一篇都江堰是我国茶文化发祥地的文章,文章中对青城茶和都江堰茶文化的发展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余莉说,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触发并坚定了我为青城茶寻根溯源,寻找青城老茶树和荒野茶的决心。

余莉老师从王克明老师的文章中得知,都江堰青城茶历史之久远,远到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的《茶经中》中说:“茶之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本草》也载有“茶生益州(古称四川为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采干 ”等文字。陆羽《茶经》中还有“青城丈人山有散茶,木茶”的记载。汉时蜀人杨雄的《方言》中也有关于茶的记载:“蜀西南人谓茶曰蔎。”王褒的《僮约》更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文字。余莉从这些史料中知道了青城山种茶、制茶,喝茶和茶叶交易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都江堰青城山历史上有很多名茶,虽然绝大多数工艺已经失传,但已名载史册,如鸟嘴、雀舌、麦颗、片甲、蝉翼等,在坊间仍然为茶客们津津乐道。

这些青城茶的历史知识,深深地吸引了余莉。

余莉就在想,青城山现在种茶制茶的企业和农户不少,据说种植的茶园面积就有三万多亩,但真正是青城山原生的茶树有多少呢?进一步了解,余莉发现现在都江堰种的茶树基本上都是扦插的,而扦插是近代才有的技术,并且这些扦插栽种的茶树母本大多是从外地引种过来的,如汪浩老师介绍的当年非常有名的青景茶场,茶树就是从云南、福建等地引种过来的。古代的茶树栽培是用种子育苗进行栽种,就是大家所说的窝子茶。真正的青城老茶树和荒芜在山林野地的青城茶,几乎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3

从2018年开始,余莉就开始走进都江堰的深山老林中实地调查大青城区域内的老茶树和荒野茶。老茶树,指生长树龄在100年以上的乔木类茶树;荒野茶指那些被岁月淹没在荒山野岭中,没有经过人工施肥、修剪的原生态灌木类茶树,荒野茶中也有许多百年以上树龄的老茶树。

都江堰市老科协得知余莉以一己之力在从事青城老茶树和荒野茶的调查研究,非常支持,指派长期从事农林工作的张永昌老师协助调查。余莉从历史文献资料中得知,大青城区域内(主要是都江堰和汶川、崇州部分山区),在北纬30度至31度之间,青城老茶树和荒野茶资源十分丰富。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自此余莉便一头扎进寻找青城老茶树和野生茶的山林实地考察中,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一次余莉从都江堰档案馆馆藏资料中了解到灵岩山有五棵老茶树的记载,资料显示:在1958年的老茶树资源调查中,灵岩山中发现在同一地块中有5株梨儿茶老茶树(梨儿茶是当地老百姓对乔木类老茶树的俗称),其中最大的一株在离地25厘米处直径达56厘米,胸径20厘米,树高6.2米,树冠宽3.3米。”资料距今仅有60年历史,应该是非常准确的,当即不顾疲劳,翻山到灵岩社区8组找到当地村民张朝良,请张朝良带路寻找那五棵老茶树。张朝良带着余莉在山上转来转去,就是没找到。张朝良说:“这五棵老茶树我爷爷在时还看到,听爷爷讲,大概在1996年以后就没有了。”当时是夏天,山林中潮湿闷热,大家已是人困马乏了,余莉还是不死心,说:“咱们继续找找看,雀儿啄食茶籽,总会有种子掉落在附近。”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距那五棵老茶树遗址约500米发现了一棵老茶树。欣喜令余莉顾不上擦一把汗,喝一口水,马上就围着老茶树进行测量、记录、采摘标本、拍照、拍摄。

几年时间,余莉几乎走遍了都江堰两岸的荒野山林,在虹口深山的贾家沟,在青城后山陡峭的尖峰顶,在悬崖绝壁的金鞭岩,在海拔一千四百米的向峨二峨山,但凡有老茶树和荒野茶线索的山林都留下了她的足迹。都江堰有老茶树和荒野茶线索的社区有58个,余莉已经实地调查了50个,走访了上百位当地村民和年长的老农,但凡一有老茶树和荒野茶的线索,她都会第一时间亲自去寻找,拍照、记录、视频、采摘标本,就连每一棵老茶树的树冠、树高、树杆尺寸她都要亲自测量、记录,连时间、地点和位置的经纬度都要一一记录。

荒山野岭中调查时,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常常是老茶树和荒野茶的栖身之处,也是最难行走的地方,余莉总是以超人的毅力攀爬在队伍的最前列。灵岩山村民彭育俊见一位年过半百,身材单薄的女同志经常背着背包,拄着手杖在山林寻找老茶树,非常感动,主动为她提供线索,并为她带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余莉终于在村民黄福盛家的山林中发现了掩埋在荒野中的荒野茶,她在荒草和荆棘丛中一棵一棵地寻找,一棵一棵地数,一、二、三......一共是275棵,全是灌木类荒野茶。重大的发现让余莉喜不自禁,高兴得像个小孩一样跳起来。经考察,这批荒野老茶树有的有一百多年的树龄了,最年轻的也有五六十年了。

4

如今余莉已经采集制作了近千件老茶树和荒野茶标本,拍了一万多幅图片,摄了一百多件实地查勘采访视频,记录了几万字的笔记资料。寻找都江堰青城山老茶树和荒野茶的工作,余莉最初是一个人出于爱好在进行,她的不懈追求和执着感动了许多人,有不少爱茶惜茶,热爱茶文化,热爱都江堰青城茶的人被她的精神感动,陆续加入到了她的志愿者团队中来。

初时,她不会制作标本,就亲自到成都请教专家,那些对茶叶颇有研究的专家教授都被余莉的执着精神和认真态度所感动,不仅手把手教她制作标本,还给了她许多茶叶知识方面的专业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余莉用这些从大青城深山 密林中采摘的老茶树和荒野茶按全发酵的工艺制作一批红茶,邀请茶叶专家和喜爱青城茶的茶客们到草茗茶坊品茗鉴赏。她说,一定要挖掘和研发出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青城茶,为恢复和提振青城茶的声誉而努力。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知道了余莉的梦想,并为她执著的精神所感动,无偿资助了她一套生产茶叶的设备。有了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和老科协的支持,余莉寻找青城老茶树和荒野茶的劲头更足了,如今在她的感召下,一个寻找青城老茶树和荒野茶的志愿者团队已经形成,用余老师的话说,他们每天不是在寻找青城老茶树和荒野茶的山林中,就是行走在寻找青城老茶树和荒野茶的路上。

寻找青城老茶树和荒野茶的工作还进行之中。余莉老师的心愿是通过寻找老茶树和荒野茶,挖掘出都江堰青城茶历史文化的内涵,让大家梦回千年,喝灵岩珍茗茶,品地道青城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