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春荣的头像

刘春荣

鲁迅文学院学员

随笔杂谈
201910/11
分享

双面胶


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双面胶是什么东东?和朋友聊天,讲到办公用品的时候,她说有个双面胶很好用。我只知道有胶水胶棒,真没见过什么双面胶,听都没听说过。她有些吃惊地地说:“别告诉我你不知道一日三餐。”天,这双面胶居然和一日三餐搭上了关系,我居然不知道它的存在,可见我有多么孤陋寡闻。

为了一探究竟,和她聊天结束之后,我直奔附近超市而去,看看超市有没有卖双面胶,搞清楚它到底是何方尊神,怎么使用。

到了超市,找到生活用品专柜,并没有发现双面胶在哪儿。于是找到一位美女工作人员请教,她领我再次返回到日用品专柜,给我拿来两卷双面胶,我仔细观察其外面,细条状卷成圆筒,外表看来和医用胶布差不多,区别是医用胶布外面是纱布材料,而它是类似铜版纸一样光滑的表层。再三确认这就是双面胶之后,我去收银台付款,然后回家。

坐在客厅沙发上,我认真研究这个被称为双面胶的东西。既然说是双面胶,应该是两面都可以粘才对,我试图把那层厚厚的光滑的“铜版纸”揭掉,几番努力都宣告失败。心里暗自嘀咕:不能名符其实,算什么双面胶?也许是我操作方法不对?或者有什么机关我没找到?这时候,想起了万能的度娘,上网查查双面胶的使用方法。然而并没有,只找到了一部电视剧《双面胶》。平时我没有追剧的习惯,居然还有电视剧叫《双面胶》,一定是很有趣吧?好奇心大起,看看这部电视剧的内容介绍:上海姑娘丽鹃嫁给了一个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东北小伙子亚平。在丽鹃父母的帮助下,小夫妻买了房和车。亚平对老婆嘘寒问暖,端茶倒水,也算是宠爱有加。但婆婆到来后,这一切开始发生质变。婆婆传统思想严重,想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改造上海媳妇,丽鹃自然不能接受。婆媳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俩人之间甚至变得水火不相融。在亚平的父亲因病住院后,婆媳之间因为利益之争而彻底决裂,俩人几乎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即使在丽鹃为亚平生下儿子之后,婆媳关系仍然没有得到缓解亚平在其妈妈的鼓动怂恿下,疯狂地将拳头砸向了丽鹃……这是根据著名女作家六六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据说小说的结尾很悲惨,丽鹃被亚平活活打死。

这让我想起了诗人顾城,1993108日在新西兰,顾城用斧头砍死了妻子谢烨,而后自己在一棵树上上吊而死。

什么样的婚姻,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能让人如此丧心病狂?

柳永 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秦观 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诗经.邶风》有: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今怎么成了举刀相向,不共戴天呢?

很多事情让人无法理解,比如作家六六的这部《双面胶》,放大了的婆媳矛盾想说明什么?再比如顾城杀妻,诗人的情感你永远也不懂。;又比如残雪的书。残雪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作家,多年前看过一本她的小说《黄泥街》,讲述的是多件诡异的小事,肮脏不堪的黄泥街上,每个人行为怪异,大热天也裹着棉袄,并且说谎、造谣生事。街上到处都是大小便,还有死猪、烂肉,蛆、苍蝇,蚊子等。看得我心情郁闷又恶心,不知道她想表达什么。但是人家说了,残雪的作品面对的是高端读者,读不懂是读者自己的事儿。

我开始怀疑自己,双面胶搞不定,电视剧看不明白,小说读不懂。我算什么读书人?羞愧难当。

前几年,有一位90后作者给我发来了一本书稿。对于年轻作者的书稿,我向来是更有敬畏之心。小小年纪就著书立说,这不仅仅是勇气能做到的,还有积淀与才华。对于这位年轻作者的书稿,我开始认真拜读。读了第一篇之后,让我大吃一惊,我不知道作者经历了什么,让他对这个世界对他周围的人有如此愤懑之情。又读了几篇,不禁让人深深失望,每篇文章都是心怀不满,甚至破口大骂,满篇不离脏字,他自诩是鲁迅一样的战斗檄文,却是满满的恶毒的攻击。我知道他曲解了鲁迅,或者他根本不懂鲁迅,很多时候,鲁迅骂人是不带脏字的,刘蔚青老师写过一篇文章《灯火阑珊看鲁迅》,其中有一段写到:“仔细鉴赏先生的文章,不难看出,先生是犀利的,同时也是敦厚的,愤怒着也睿智着,批判着,也狡黠着。不唯如此,先生还懂得文章的游戏性,懂得如何在字里行间嵌入幽默。于幽默中写尽世间百态。”这对鲁迅先生的文章作了客观评述,先生的文章不唯骂人那么简单。而这位年轻的作者不明白鲁迅文章的精妙之处,他甚至看不到阳光,看不到任何让他开心的人或者事。他的书稿让人感觉无比压抑,实在无法再看下去,只得把这本书稿放在一旁。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一个年轻的声音直呼其名:“刘春荣,我知道这是你的电话,我是罗某某,我的书啥时候能给我出版?”我内心飞快组织词语,唯恐哪句话说错了,会伤了一个文学青年的心。我说:“你的书稿我还没看完,你愿意把稿子再修改一下吗?如果愿意,你就再修改修改发给我。”“不需要,”他非常自负地说,“我的书就是要讨伐这个社会,讨伐坏人。”我沉默了。

他继续说,说他生了病,怨恨父母没给他看好病,甚至和父母闹上了电视某调解节目;他还说他读中专在学校被人看不起;家穷在街道上被欺负,他四处写信反映情况并且上街道讨还公道;最后,他讲到他这本书,某某出版社编辑接了他的稿子,因为他没钱才给他退稿,说到此处,他连说了两个他妈的,并且自称老子。我一下子惊呆了,看来,他缺失的不只是文化,还有家庭教育。这样的年轻人如此仇视周围的一切,他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他还在喋喋不休地说。我内心却几近崩溃,我口拙,不知道如何回应,只得找个借口落荒而逃。

放下电话,我的心还在砰砰直跳,遇到这样一个年轻人,我该怎么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以后的日子里,我试图QQ和他沟通,希望他能快乐起来,不要与自己为敌。但每次聊天,他从来不容许我多说一句,总是把我每一句话都批得体无完肤,然后发哈哈大笑的表情。

QQ空间,每天一条或者多条说说,无一例外都是骂人。骂某出版社编辑尤其厉害,有时一天发三四条都是骂那个人的,直呼其名地骂。我看了看他所有骂那个编辑的说说,大致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某编辑接了他的书稿,却没有给他出版,因为他没钱,把他的稿子退回来了。以后他如果出了名,看这编辑老脸往哪儿搁?凭心而论,那个编辑老师一定和我一样,不忍伤了一个文学青年的心,已经非常耐心地给他指点,告诉他他的书稿负面的东西太多,无法出版。这孩子认为该编辑是因为他没钱看不起他……翻看他所有的说说,有和某中央领导人网上互动,还有某某国家领导人的女儿是他好朋友,除此之外,就是骂人。我知道我无能为力了,我只是一个读书人,一个普通的编辑,对于这样的年轻人我真的惹不起。于是,我从邮箱给他发几句话,告诉他他的书稿没有出版的可能,希望他能够以阳光心态看待这个世界,也许快乐就来了。发完这个邮件,我拉黑了他所有的联系方式。无论我的下场是不是和某编辑老师一样被骂,我都是心里坦然。

这个年轻人到底怎么了?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如此心理阴暗。我不明白。

我依然搞不定手中的双面胶。不知道这一面无比光滑的条状胶布如何被称为“双面胶”?研究很久,百思不得其解。

小宝告诉我,从黏的那一面小心抠开,薄薄的那层就是两面都粘的“双面胶”。我小心翼翼地抠开,薄如蝉翼的那层胶皮终于露出了它神秘的面纱。找来纸张一试,果然两面都粘得牢牢地。双面胶——名不虚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