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刚桥的头像

黄刚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3/08
分享

穿越时空的家风

从何时起“画荻教子”的故事开始在随州城广泛流传?这个问题大概随城人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随州城。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享誉盛名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欧阳文集》(明嘉靖22年(1543年)刻本)载《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欧阳修十岁前成长记载,洋溢欧阳修母亲教子智慧,画荻教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代代相传。

史书还记载,欧阳修四岁之时父亲欧阳观便已去世,由于为官清廉,且为了使子女不至失去勤勉的本分而在生前不置田产,所以欧阳修一家的生活都过得非常艰辛。欧阳修尚有一兄一姐,都由母亲郑氏一手带大,欧阳修之所以长大之后能在各方面都取得不凡成就,这得益于郑氏的谆谆教诲。

父亲病逝后,年仅30岁的母亲郑氏,只得携子远道投奔在随州城任推官的小叔子欧阳晔。欧阳晔将她们母子安置于城南定居下来。从此,随州成了欧阳修的第二故乡,也成了滋润其成长的沃土。

由于欧阳晔为官清廉,家无余财,欧阳修母子只能过清贫的日子。但在母亲郑氏的悉心教导下,欧阳修勤奋好学。当时没有钱请老师,母亲郑氏便亲自教他读书;没有钱买纸和笔,母亲便用荻草杆在地上教他练习写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为教育欧阳修长大后做一个有为之人,母亲还将其父的事例作为教材,教导欧阳修不可辱没家门,要学习父亲正直廉洁的品性。虽然对欧阳修而言,四岁时就去世的父亲,可能形象有些模糊,但在母亲教导之下,却对父亲有着由衷的敬意,被其严谨、仁厚、正直的人格所深深感染,自幼便在品行上有了标杆。在后来的回忆中,欧阳修表示他对于母亲的这番教导,是“泣而志之,不敢忘”。

在母亲的苦心教育下,欧阳修不仅培养起了良好德行,更培养出了强烈的好学之心。天资明显超过父亲,年纪稍大一点,因为强烈的阅读欲望,便开始去一些好心人家借书看。

书在当时属于稀缺品,富裕人家的藏书也不是很多,能借给你都是很大的面子,借了也是要马上归还的,多借几次,人家还会有意见,怎么办?那就借来抄。由于用心极其刻苦,往往一本书还没抄完,欧阳修便已能将其全部背下。这是一种极端艰苦条件下的记忆力训练,训练得久了,欧阳修的才智进步也越来越大,小小年纪便能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也就是在这刻苦的抄书学习中,欧阳修偶然捡到一套被人家准备当作废纸处理的《韩昌黎文集》,也就是韩愈的文集。这位前代文豪的著作,遇到数百年后一个同样好学的后辈,立即产生了穿越时空的强大效应。再加上这次不用归还,可以仔细研读下去,结果如获至宝的欧阳修从书中得到了许多养分,其学问的精髓也由此萌发。

父亲“活到老、学到老”,快五十岁时终于考上进士。儿子时时为父亲为榜样,在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成了北宋文坛领袖后,还时常将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修改,因为他觉得学习没有尽头,文章也永远不会到达完美,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改到老”。

欧阳家族的好学家风,也算是在欧阳修的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光大。欧阳修好学,对子孙影响很大,他的子孙也多有文才杰出之士。如其长子欧阳发,自幼好学,不亚于父亲,后来又:拜大学者胡瑗为师,学得一身本领。难能可贵的是,他学到了父亲好学的真谛,那就是学不为官,而是为了探求世事兴衰之理,因而也就没有将兴趣放在考取功名上,一头扎进历史长河之中,从帝王将相到天文地理,都有深入的研究,极为博学。其离世之后,许多当时的名士感到痛惜,如苏轼就为之悲叹,认为这位欧阳发得到了父亲欧阳修的真传,是罕见的学者之才,匆匆离世,是世间一大损失。二儿子欧阳棐天资聪慧,幼年时就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在欧阳修的精心教导下,十来岁时就写一手好文章。有一次,他看见父亲所作文章《鸣蝉赋》,来了兴趣,欧阳修便启发道:“你将来能写出如此水平的文章吗?”并亲自抄写一篇送给儿子,进一步激励他在学问道路上前行,这也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家教礼物。

为官后的欧阳修心胸坦荡,一心为公,勤政爱民,积极作为。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实困境,他大量举荐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在他的提携下,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有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人,也都得到过欧阳修的激励与推荐。

但欧阳修最为世人赞誉的,还是他举贤为公不记仇的高风亮节。嘉佑六年(1061年),欧阳修出任参知政事,皇帝要他举荐可任宰相之人,谁也没想到,他竟然举荐了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要知道,吕公著的父亲吕夷简曾诬陷过欧阳修,害得欧阳修下大狱;司马光、王安石与欧阳修政见不合,矛盾尖锐,曾使其遭贬。但欧阳修并不计较这些个人恩怨,一心为公举荐人才,世人无不敬服!

对于腐败,欧阳修也非常痛恨。对于贪官污吏,他一直主张严惩,即使是位高权重的高官也毫不畏惧。当时守边将军葛宗吉贪污巨额军费,建造华丽官邸,大肆挥霍,生活奢侈。案发后,有人主张从宽发落。欧阳修坚决反对,认为对待此类贪官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警示朝廷百官。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用10万白银进献朝廷,企图取媚升官。欧阳修上奏说:“吕绍宁刚到淮南,若不是搜刮百姓,能用什么方法拿10万进献朝廷?要是这样的话,那百姓绝对是困苦不堪。”经派人核查,吕绍宁终以苛剥、谋取私利而被治罪。

欧阳修反对腐败,连皇帝的铺张浪费他也敢于反对。至和元年全国久早少雨,田野荒芜,饿殍遍地,而宋仁宗却不顾百姓死活,还在大兴土木,营建宫殿。欧阳修愤愤不平,上书指责那些只顾迎合皇上而鱼肉百姓的官吏,强词请求宋仁宗停修官殿,节约国库,让百姓休养生息。

家风是一面镜子,光照子孙。如欧阳棐曾在地方为官,当地有一个恶霸,依仗自己在朝中有人,胡作非为,竟然要强占政府土地。欧阳棐看不过去,他的同僚与属下连忙劝他说,“这个恶霸的亲戚是谁谁谁,你惹不起,那块土地反正荒废着,不如做个人情算了,何必强出头?”欧阳棐一听,愤然表示:我此生最痛恨的就是这类自恃有人撑腰就目无王法的恶霸,只要我在,他就休想得逞。欧阳棐当然知晓这个恶霸的靠山是当朝宰相,也深知自己的处境,但为了朝廷的利益,他豁出去了,凭借忠诚与正义最终赢得皇帝的信任和世人的尊敬。

欧阳修为官40年,仕途坎坷,屡次被贬。在庆历新政失败后,他被贬滁州,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尽管仕途不顺,但他始终心态平和,不畏权贵,所到之处,与民同乐,政绩斐然,赢得了当世和后代的景仰,也为随州历史文化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最是家风能致远。为了传承欧阳修的好家风,随州专门修建了廉洁文物展馆,馆内建有欧阳修家风故事展区,每当我走进该展区,听着讲解员动情的讲解,欧阳修的家风故事仿佛穿过历史的长河,流淌在我的心灵深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