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惠源祥的头像

惠源祥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11/05
分享

路遥与陕北情缘论

原载2009年第11期《井冈山大学学报》社科版。指导老师:马玉红。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今年暑期季羡林先生走了,于是举国感叹。因而有网友评论说:“中国再也没有大师了”,我不相信。其时正值我重读路遥作品,而路遥先生去今已十多年了。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道:“离三月十八日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而我觉得无论是季先生的刚刚去世,还是路遥先生的去世多年,对我们都是一大损失。对已有的损失,只要我们记忆在心,不要忘却,高山景行,大师还会有的。

叔本华在《论天才》中说:“只有那些通过自己的劳动——不管只是实际性的工作抑或理论性的作品 ——追求纯粹客观的目的,而不是谋求个人利益的人,才是伟大的。”

 

 

路遥前辈是真正用“土地”和“劳动”,为陕北的平凡者而深情歌唱的第一人。

虽然之前还有几千年的历史和前不久的一个柳青,而陕北这地方,本身也就不是很大,而小的平凡。

著名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陕西北部就有这死而还活着的人,而路遥就是其中之一。作为陕西文艺界的一分子,他为陕西文艺乃至全国文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以独特的体验和思维能力,为我们开掘出了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重要一角:平凡。并用自己毕生的精力为人们歌唱,用他那满怀激情告诉我们一个含有哲思意味的重要人生观、世界观:平凡的世界里自有它的人生。

西北这块古老的土地养育了不少伟大而又有影响力的时代歌手,这包括我们的太史公、杜甫、杜牧等高峰式人物,但是缺少的是为平凡者普通人而歌唱者。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同情劳动者这一层面上,并非是将自己也平凡化的歌者。如太白诗:“流血涂野草”时,是“西上莲花山”高高在上的“俯视洛阳川”,只有对官兵的愤愤之情和对人民的同情之心,即为一例。如果一定要牵强附会地说,那陶渊明还是有点平凡味的。他隐居山野,自娱自乐,在平凡的世界里度过了自己的人生,可是他这样的平凡仅仅是限于自己对官场的排扰,不是以平凡为人生观、世界观来歌唱劳动者的。所以,鲁迅先生说“现在中国自然没有平民文学”那只是专属于少数人的。正因如此,鲁迅先生也就成了“乡土写实小说”的先行者,在他的影响下,由文研会、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写实小说”也就成了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的一种流派。代表作家有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等。但这一时期的作家,多数也只是对沉滞闭塞的故乡进行描写,抒发自己内心伤感之情,有一定的平民味,但还不是对普通人平凡者和土地情结的热恋之情。因为真正的热恋并不等于古人简单的同情和现代消极感伤之情,而是一种将自己也置身于普通劳动者之中的平凡人和终身体验者。

 

 

路遥先生是当之无愧的能体会“平凡味”的人。这一点,就是他最尊敬的柳青前辈(陕西吴堡人)也没他来的彻底,虽然《创业史》也有平凡味。因为路遥是一个经历过特殊苦难的劳动人民的儿子。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影响,一直到19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在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即今《延河》杂志的编辑。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并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引起文坛注意。而中篇《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接着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因而也真正在文坛上有了影响。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之后《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的创作是丰富的,他还著有《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你怎么也想不到》、《黄叶在秋风里飘落》、《我和五叔的第六次见面》以及《风雪腊梅》、《夏》、《姐姐》、《匆匆过客》、《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月夜静悄悄》等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说,以及不少的散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柳青的遗产》、《艺术批评的根基》、《土地的寻觅》等。由于路遥先生对文学极力地投入、长期地创作,加之饮食又不规律,积劳成疾,以及先天性家族遗传病等多种原因,于1992年11月17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英年早逝。

路遥是一个经历过特殊困难的劳动人民的儿子。凡是了解他的人或看过《在困难的日子里》《这束淡弱的折光》的人就不难知道这一点。而《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上高中的情状,也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他永远都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虽然他作过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在《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一文中路遥说:“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艺术家,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有可能把握住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主流,才能使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具有真的价值。”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小说《平凡的世界》全书共三部。小说在1975年至1985年长达十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孙、田、金三个家族的命运遭际和矛盾变迁,展示了当时中国农民的生活与历史的变迁,以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描写了黄土高原乡村和城镇人们的生活命运之史,更重要者是作品告我们以“世界是平凡的”这一哲思之理。

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将这个“世界的人们”都一同的纳入了“平凡世界”的大熔炉之中,告我们以“世界是平凡的”。小说充溢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深切的同情,从普通劳动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描写了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反复与曲折,描写了农村专业户创业的艰难和拼搏,因而,真切而细致地反映了改革事业的艰难坎坷和复杂的斗争;同时作品又是以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展示在生存苦难中发掘、浇铸、锻炼出来的奋斗精神与希望。

《平凡的世界》不仅多层次的展现了普通人的命运和心理历程,而且描写了从公社到县城、到地区、直到省各级干部的生活,写了大大小小的政治家,触及了1975年至1985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中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如周总理、毛主席的逝世,粉碎“四人帮”,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刘心武发表《班主任》之文学思潮,等等事迹,构思博大、气魄恢宏。

小说主人公孙少平,自幼家里贫穷,受了不少苦,他在家勤劳懂事,经常帮家里做活,又尊敬邻里,因此很受村里人敬佩;在校学习刻苦,乐于助人,他是一个吃“三等饭”的穷学生;在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没吃过几次饱肚子的饭,而冬天又饥寒交加,但他还是坚强的度过了他那看似短暂而又漫长的学习生涯。高中毕业后做了村里的教师,但一两年学校后没资金办不起了,而他又不甘于将自己封闭在小天地间。天性中的一种闯荡与渴望磨砺的力量使他决定去外面,在街头当了揽工汉,一直到钻矿洞的煤黑子,经历着超乎常人的煎熬。

而其中他和田晓霞爱情经历是最动人的,田晓霞是县革委领导田福军的女儿,性格开朗,既聪明又美丽,思想活跃而又善解人意。因为高中时为邻班同学,有共同的爱好,喜欢读书,又都是双水村人(但田晓霞是一直生活在县城的);而更重要的是;田晓霞能看出孙少平身上有一种许多农村的甚至城里人都很少有的而她又说不清的气质。正是这些,也才使两人有着非凡的爱情经历,一个大学生会爱上一个揽工汉?这听起来好像是怎么也不可能的事,但他们确实是相爱了,而且爱得那么抛弃世俗而纯洁高尚,因此,就有了不平凡的爱情,而这种爱情也只有在平凡的生活者才会有的,在那些只看重家庭地位与金钱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小说第三部第十八章晓霞日记中就写:

“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溶合在一起——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你有没有决心为他(她)而付出自己的最大牺牲,这是衡量是不是真正爱情的标准,否则就是被感情所欺骗……”但后来由于田晓霞在大学毕业后作记者出差,为了救人不幸牺牲了,残酷的现实将他们拆散,把本来可以完美结合的姻缘破坏了。而最后孙少平还是勇敢地直面生活,因此,他那种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勇于冲向外部世界的胆识与魄力,都折射和辉映着劳动人民坚忍不拔的奋斗史和前进史。

孙少安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他为了不让田润叶与他受苦而忍痛割舍了对她的爱恋,最后田润叶被迫与李向前结婚后又拒绝同床,而李向前也因此悲痛欲绝。这样,一颗善良的种子结出了两颗生活的苦果。因此我们可以说:小说《平凡的世界》最有平凡味的是孙少平与田晓霞的不平凡恋爱;而小说最有悲剧性的是田晓霞的死与田润叶的爱而不能;孙少安与田润叶两人深深相爱,担不起世俗境遇的差距,最后没能在一起,生活不让他们在一起;孙少平与田晓霞两人心心相印,勇敢的放下了世俗的阻挠,最后也没能在一起,老天不让他们在一起。这一正一反的对比之无奈,使小说情节在发展中负载有极大的性格、心理、社会、人生的容量,更能激起人们的深思。其中《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十八章中,孙少平心想:

“他现在认识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思。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在许许多多平常的事情中,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来。”

体验是情感产生的根基。没有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便没有情感的诚挚状态。而小说中孙氏两兄弟的形象和贺秀莲、田润叶、田晓霞三个不同基层的女子的形象,标志着作家对农村青年的新的理解,同时也寄予着路遥深沉的、美好的理想与对他们的赞美。

《平凡的世界》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悲喜剧并行、并演。

小说有国家的大悲大喜,也有社会与个人的大悲大喜和小悲小喜,它们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小说写孙少安与田润叶少时天真之喜,青年恋爱之悲;写孙少平与田晓霞相爱之喜,生死之悲;写金波与藏族姑娘的对歌之喜,两人分离之悲;写孙玉厚家境贫困之悲,看儿子少安创业成功、女儿兰香创业上大学之喜;同时也写国家“文革”动乱之大悲,改革发展之大喜,等等事件,相互交织并线发展。

二是成功的人物刻画。小说成功的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金波等优秀的农村青年,但他们每个人物性格鲜明又各不相同都值得我们学习。而刻画最成功的人物还是孙少平、田晓霞。此外,较成功的还有田润叶、贺秀莲、孙玉厚、田福军等以及社会各基层的形象。

三是注重心理描写。小说第一部第三十五章,当田润叶知道孙少安和山西姑娘结婚后写道:

“一九七六年的春天随着惊蛰第一声响雷,就来到了黄土高原……可是田润叶坐在原西河边的草坡上,心里依然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这样对比,更突出了田润叶此时内心的悲痛之情。第三部第三十三章,当孙少平得知田晓霞死后,他回到黄原,更是复杂而难言:

“我是来这里寻找往日那些失落了的梦?寻找我的甜蜜和辛酸?寻找我的流失了的青春和幸福?”悲喜交杂的连续三问,很好的写出孙少平对田晓霞深深的爱,真切感人。

第四是多抒情性议论——叙中夹议。这点显然是受柳青的影响。但评论界认为柳青的《创业史》客观描写太少而抒情多。而路遥则在叙事的描写中适当的融入抒情性议论,从而更好的刻画了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进而使小说具有哲思意蕴,有利于小说主题的提炼与深化。如小说第一部中写道:

“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又如小说第二部中就有:

“是的,我们经历了一个大时代,我们穿越过各种历史的暴风骤雨。上至领袖人物,下至普通老百姓,身上和心上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伤痕。甚至在我们生命结束之前,也许还不会看到这个社会的完全成熟,而大概只能看出一个大的趋势来。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自己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我们这代人所做的可能仅仅是,用我们的经验、教训、泪水、汗水和鲜血掺和的混凝土,为中国光辉的未来打下一个基础。毫无疑问,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社会和我们自身的局限以及种种缺陷弊端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决不能成为倒退的口实。”

又小说第三部第二十六章有:“因为理想太光辉,一旦破灭,绝望就太深”等等,类似之句,多不胜举,不多述。

第五是善写风俗、多引诗文。小说写陕北说书、秧歌,中秋前一天的打枣节,而且引用外国小说,更有诗意的是小说在写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约会时,耳边总有信天游响起,引人回味无穷。

此外,地域方言的灵活运用,使得小说既有真切的地域性,又幽默有活力。

总而言之,《平凡的世界》对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人生哲学有深入的开掘,世界的喜中有悲,悲中有喜;小说以抒写个人的命运来关照整个人生;通过人的命运反映特定时代的整个社会的运动规律;作品所包含的社会历史主题与人生命运主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地构成了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使小说别具光彩。

 

 

有人说《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继续。其实不然。

如要说有相同点,那也是作家对普通人的关注以及共同的地域特色。《人生》是一部在改革新时期重点在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为进取青年人探讨“人生道路”作品。无论是主人公高加林还是巧珍、黄丽萍都值得细究。高加林由被挤的乡村教师到县上的记者,再到返回高家村。从和刘巧珍的真爱到和黄丽萍的离弃,在这条路上走到城市,又在这条路上走回农村。这短短的十华里路,对他来说,是多么的漫长,这象征着他已经走过的生活道路--短暂而曲折。最后还是在德顺老汉的指明下一身扑地,两手紧抓着黄土,沉痛地叫道:“我的亲人啊”有这一举动。“亲人”是谁?显然,这里的“亲人”是指他爱也爱他的巧珍,因为走错一步而丢了一块金子;可是“亲人”还有一个不明的隐喻,这一点好多读者就未必能知了,那就是他手抓着的黄土,为什么呢?因为高加林是个农村人,一心想到外面去闯闯世界而来到了县城,为了创造自己的梦而忘掉了自己的根,织了一个虚而不实的梦,而当他受挫返回农村时,才发现最后并不遗弃他的,还是同刘巧珍一样的亲人黄土大地。就此,有人说高加林是走了一个生活的圆点,又有人评论说高加林重新返回农村是人生的失败者,这一说法是不对的。他其实已经在农村和城市两个天地中磨砺成长了,为更近于思想觉悟的奋斗者,虽然探索的代价是惨重的,但不是毫无结果。因为,此时的高加林已经明白了德顺老汉所说的“重新开始活你的人”的真意。其实他那是一种螺旋式的精神升华,并非是简单的由城市与农村的往返。

而《平凡的世界》中,孙、田、金三家之间发展各自展开,主人公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做过老师、下矿口、做重活,干劲十足,不辞劳苦,为了救师傅而差点自己丧命;他勤奋刻苦,精神上也有自己的追求,爱读书,喜欢散步;更可贵的是他与大学生田晓霞能超越世俗之见即家庭、社会地位、职业等之间的巨大反差而深爱不移。它不仅是两个青年男女的爱恋之情,更包含着作者对黄土地能培育出如此高洁的人性的赞美之情。相比之下,孙少安和田润叶彼此相爱而又受世俗之累,不能结合的结局令人惋惜。正如《围城》本身就有人生之进出一样,《平凡的世界》本身就有人生之内外世界,它告诉我们:平凡就是伟大,有些巨大的东西往往在日常细碎之中,我们应该用平凡的心来面对生活。是的,这有点矛盾。可“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无论是孙家兄弟还是田、金两家,在作品中都以一种普通人的心态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生生不息,自强向上,虽然生活并不如意。由此可见,《平凡的世界》并不是《人生》继续,而另有天地。

 

 

“作家不是职业。谁写了书,谁就是作家。先前他或是工、或农、或医、或流浪的身份大体不会变。当然,也不排除竟此成了职业作家,永远作家下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作家只是一种以文字表达思想的方式,或者以文字创造生活的手段。”诗人雷抒雁曾说。

路遥先生也是这样,他是用“平凡的思想”献身于艺术创作的。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自己短暂的一生里以平凡的劳动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纵观其作品与文艺评论可知,路遥思想艺术成就是非凡的。

第一、路遥认为“民族的根”首先在农村。

归其原因,首先,路遥是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出生的儿子。他更了解农村,因此,路遥先生说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但不一定就适合于你自己写,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才有可能写好,也才会可能真情动人。再者,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也一直以来占国民的大多数,当然就十分重要了。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路遥先生有一颗热爱普通人的心,他深爱着辛勤耕耘在土地上人们的那种顽强精神。他说:“写小说,这也是一种劳动,并不比农民在土地上耕作就高贵多少,它需要的仍然是劳动者的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苦熬苦累的精神,和劳动者一并与热烈地拥抱大地和生活,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才有可能涌动起生命的血液,否则就有可能制造出一些蜡像,尽管很漂亮,也终归是死的。”这一点上又类似赵树理,有大众化的尝试。但与赵相比,路遥似乎更有土地情结。

路遥思想的另一个重点即为“土地情结”。

人们可能要说,既然有农村思想就包含“土地情结”。可我们不能忘了城市也有土地,也并非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就有土地情结。路遥的“土地情结”随处可见;《人生》中高加林手抓黄土,《你怎么也想不到》中郑小芳对故乡的献身奉献,《风雪腊梅》中爸爸的话:“土地是不会嫌弃我们的,是的,我们将在这亲爱的土地上,用劳动和汗水创造我们自己的幸福。”以及《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均可以看出作者有着很深的“土地情结”。小说第一部第五十二章中写道:

“孙少平在农村长大,深刻认识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世界里自由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这里既有不少呆憨鲁莽之徒,也有许多了不起的天才。在这厚实的土壤上既长出大量平凡的小草,也长出不少栋梁之材--”

黄土地以及整个大西北就是这样:在这块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却有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陌生者初到这里也许是不满意,可是如果时间久了,你会觉得她就如米脂县的女子一样,虽然生活在看似较差的环境,但却长得美丽动人,而时间越久,这种感情也就越浓。这种感情,我们从茅盾写《白杨礼赞》和史铁生写《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就可看出。人们不应该轻视任何看似平常的土地以及平凡的劳动者,说不定它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想这也正是路遥想要告诉我们的。而路遥先生自己也明确强调:“我是一个血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农村可以说是基本熟悉的。”这不难理解。

对农村青年知识分子的关注,也是路遥关键的一角。正因此路遥也获得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喜欢。

《人生》中的高加林,高中毕业;《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高中毕业,田晓霞大学毕业;《在困难的日子里》的马建强,《黄叶在秋风里飘落》中的中专生高广厚,高中补习生卢若琴;《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的郑小芳、薛峰都是大学毕业,以及《风雪腊梅》中的冯玉琴、康庄哥,等等,均以不同的身份形象塑造出来。路遥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作为农民子弟的他,深知农村青年知识分子的命运。由于农村较低的思想意识、相对不好的家庭状况和较差的学校教育条件,所以,谁要想真正的成为一个出人头地、有成就的人是极不容易的。因此,大多数人很少能有顺路可行,多数人以自己奋进刻苦的精神支撑着在生活和学习,或到初中,或到高中,而少数突出者也许能上大学。大多数就此而止,可能无缘继续向自己所爱好的方向发展了。而其中思想意识和家庭状况是主要的。因而,想要有所发展也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风雪腊梅》中康庄对冯玉琴说:“咱高中毕业大学考不上,又没靠山和后门,什么出路也没了”。但是路遥并非让我们悲观,相反,路遥是要我们青年在探索发展时应该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尽最大可能追求一种崇高的生活。

崇高的生活本无所谓什么农村和城市的,真正的思想是归于你有多高的生活觉悟。在这点上,路遥是在给平凡人指路,特别是在给有进取之心的青年人指路。

总之,路遥思想是根在农村,情在土地,心系劳动者的,特别是有密切关注进取青年者道路探索的献身精神。

 

 

苏联谢曼诺夫曾说:“路遥是一位纯朴的,同时又时一个聪明的善于思索的人。……当时,全面的‘寻根文学’在中国发展起来了,但路遥并不完全向我们去寻潮流。”路遥自己也说:“我深切地体会到:如果作品总是顺从了某种艺术风潮而博得少数人的叫好,但并不被广大的读者理睬,那才是真正令人痛苦的。”路遥学习了柳青先辈,走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道路。他靠真情打动人心,他的小说以形象的人物,感人的情节和自然逼真的环境描写发展;以布置有序的结构,质朴而又有浓郁的方言特色打动人心;他将经自己体验的生活感受用真情表现,使小说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价值。

路遥去世后,以陈忠实先生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曾沉痛地感叹道:“一颗璀璨的星在中国文坛上陨落了”。在散文《别路遥》中,陈忠实先生曾道:“就生命的历程而言,路遥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路遥是辉煌的”。陕师大副教授、著名作家朱鸿表示,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丰子恺先生说:“人是必朽的,故英语称人曰mortality(终有一死的)。但人的精神可以不朽。”

今天,路遥先生虽然离世了,但他赢得了无数像他一样的平凡人真诚的信赖,活在劳动人民的心中和他亲爱的黄土大地上。当然,一个作家最后还是要拿自己作品的质量交给公正无私的时间来检验的。

正如余光中在《不朽,是一堆顽石?》中所言那样:“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的走歌者带不走歌。”

平凡的世界里自有它的人生!如今,路遥先生已经走了,但他给了我们一个世界!

                                     

参考文献:

①〔德〕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②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见《鲁迅选集》,线装书局2008年版,第306页 。

③ 钱锺书:《论快乐》,见《钱钟书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

④ 雷抒雁:《明星著书》,见《雁过留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⑤、⑦〔俄〕谢曼诺夫:《〈人生〉俄译本后记》,见《路遥精品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541页、第525页。

⑥ 路遥:《关于〈人生〉》,见《路遥精品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⑧ 路遥:《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见《路遥精品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页。

⑨ 丰子恺:《文艺的不朽》,见《丰子恺集》,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

⑩ 余光中:《不朽,是一堆顽石?》,见《余光中自选集——情人的血特别红》,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2009.2.10.吉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