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2
分享

大嶂村散记

大嶂村坐落在永嘉县乌牛镇西部大山深处,全村160户人家,600多人口。倘若我从居家瓯海区新桥街道出发,向东沿着鹿城滨江大道,然后自七都大桥横跨瓯江……自驾游近个把小时就抵达目的地了。

温州,古称东瓯,别称瓯越,如今自媒体比较流行的称谓叫做浙南。时光荏苒,一个转身在温州已生活三十年了,温州于我属于第二故乡。温州的山千奇百态,雁荡山峻峭,大罗山多姿,皆为让人流连忘返之旅游休闲胜地;温州的水四季如春,楠溪江清澈,梅雨潭碧绿,不仅值得一游再游,还使得文人墨客痴迷陶醉其中。

说到大嶂村,至今我前后一共去过两次。第一次走进大嶂村时间是2019年10月7日,那次是该村举办一场盛大隆重的表彰大会,我受文友余哲春先生邀请,作为嘉宾之一参加了表彰大会;第二次是2023年8月20日,癸卯年七月初五,那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楠溪江畔,云雾缭绕,宛如一幅幅天然水彩画,十分迷人。那天上午,大嶂村有两场活动同时举行。上半场的活动内容是村里为大学生们举行一场颁奖仪式。据悉,大嶂村为培养人才、鼓励村里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以便将来更好地为乡村的发展而作贡献,以爱心驿站的名义设立奖学金制度,并落到实处。这一举措,为村里的莘莘学子们在人生求学的路上,雪中送炭,得到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半场活动是余哲春先生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嶂山春语》之品读会。

每年都将不定期地举办一场盛大的文娱活动,是大嶂村特有的文化特色。我虽然只参加过两次,但却在心中留下了极为美好而又难忘的印象,一直觉得不写点什么,难免会感到遗憾。

第一次走进大嶂村,时间虽然已有5个年头了,但每每回想起来印象依然清晰而深刻。那次大嶂村举办第二届孝子孝媳、最美老人表彰大会,以及村里当年考上大学的学子们。那天日子也挺好,农历九月九,九九登高,吉祥如意。

余哲春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大嶂村人,也是村里第一个鲤鱼跳龙门、捧上“铁饭碗”的人。游子情结和故乡情怀使他一心想着为大嶂村的建设和发展做点实事,一心想着为村里的乡亲们贡献一点个人的微薄之力。客观地说,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大嶂村,如果想在文化活动方面有一番作为,不仅需要群策群力的奉献精神,更需要一个懂文化的领头人。余哲春本身在县级文化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多年,有着丰盈文化素养的他,开展相关文化活动自然是轻车熟路。更令人欣喜和敬佩的是,在他身上始终涌动着满腔的热情和奉献精神。

回顾2019年那场表彰大会召开之际,余哲春先生事先倾心谋划,做足了筹备工作的功课,并且邀请到了市、县、镇各级领导,以及文艺界一些知名人士前来参加。整个活动行云流水,生动有趣,节目丰富多彩,很有文化内涵,堪称大嶂村的“村晚”,使前来参加活动的嘉宾朋友收获多多,感慨多多。最为典型的事例是村民黄明兰女士——一位从贵州嫁到大嶂村的良家妇女,她二十多年如一日,伺候因重病瘫痪在床的公公,同时又得照顾身体残疾人的丈夫……凭着一个女人的肩膀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作为本村邻居,余哲春感慨、感动之余,多方奔走,为黄明兰女士的人生孝心事迹作义务宣传。在他的努力下,黄明兰女士荣幸获得了2019年度浙江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她的先进事迹,感动温州,感动浙江,并且受到时任之省委书记车俊的接见……

温州地处沿海,其实山区乡村地域更为广袤。温州山区乡村之众,数永嘉县为之最。大嶂村从地理环境方面来说,也许算不上最美乡村,但是,说她是醉美文化乡村,一点也不夸张。自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培养出了四十多名大学生,其中博士3名,硕士16名。2023年虽说是“小年”,也有四名,其中,余哲春先生的孙女余行霈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

大嶂,村庄盘踞在崇山峻岭之半山坡,山势如屏障,远观犹如一幅传统之山水国画。村民大多都新建了楼房,或以旧翻新,村舍皆朝南,阳气十足,风水颇佳。大嶂村,除曾经被评选为“浙江好人”的黄金余是入赘大嶂村以外,全村户主几乎都姓余。为此,余哲春与村里相关负责人协同打造大嶂文化乡村时,将余氏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品牌,以大手笔、做大文章的姿态,为大嶂村锦上添花,使原本纯朴的自然乡村充满了当代时尚文化的诸多元素和景观。比如说,在村口特意竖立起的一块巨大的石岩上,刻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和国内著名作家余秋雨两位文化巨匠题写的墨宝,一面是余光中先生题写的“高阳遗風”四个大字,另一面是余秋雨先生题写的“浙南余氏孝山村”七个大字,为大嶂村的余氏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岩石旁与交叉路口中间,还矗立着一棵高大的枫树,一棵枝叶茂盛的榕树,用余哲春先生的话说:一“枫”一“榕”,寓意村民回归故里或外出谋发展,进进出出都一帆风顺也。

村中有一座两层建筑的楼宇,原本为大嶂村余氏家族宗祠,如今同时也被打造成文化礼堂,为村民提供文化娱乐休闲之场所。村口还建起了一块超大的停车场,方便村民或游客停车;村里还有干净卫生的公厕设施,虽生活在大山,但却能够享受着现代化的文明。俗话说“靠山吃山”,大嶂村耕地和水田面积共计数百亩,还有几百亩的山场,均种植了乌牛早茶。

那么,从前的大嶂村是怎么样的呢?笔者自然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的公路还没有开通时,村民的生活一定是非常的艰辛,外出求学的余哲春一定是倍受奔波劳顿之苦。正因为从前吃过苦,经受过人生成长的历练,在改革开放为城乡带来巨大变化的今天,余哲春先生更是感慨万千,并且一心想着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亲力亲为,出谋划策。同时,也使得他心中的文学写作梦想再度扬帆,因此也就有了散文集《嶂山春语》的顺利问世和出版。

这第二次走进大嶂村,一场活动,两个主题,令现场的嘉宾们都感慨不已。

上半场活动,由相关领导亲自为村里考上大学的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颁发奖金和奖状。看着一个个脸上稚气未脱的阳光灿烂的大姑娘、小伙子,笔者真诚地为他们感到庆幸和欣慰。此时此刻,本人除了羡慕,更多的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大嶂村作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为什么每年都能够人才辈出,通过读书求学之路走出大山?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嶂村余氏家族对孩子的培养既是传统,也是风尚,更是一种朴素的人往高处走的情怀和理念。乡村要振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大嶂村的父老乡亲用实际行动注释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诚如哲春余先生所言: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挖掉穷根;高考离开大山,奋斗点亮人生。

“奋斗点亮人生”也是余哲春先生自己大半生的人生写照。

活动下半场《嶂山春语》品读会,在诸多作家文友真诚坦然的讨论交谈中举行。活动结束时,应《永嘉报》记者采访,本人通过微信写下如下几点感想:

余哲春先生的写作,家常里短、亲情友情、生活记忆、乡土气息,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都是质朴无华的情感表达,皆为一个有理想有情怀的文化人为感恩故乡、感恩生活而唱出的尤为真挚而又深情的心灵赞歌。

余哲春先生比我年长,但作为文友,他为人十分的谦卑。他的写作,便是对岁月往事、家乡情怀、工作学习,以及人生旅途邂逅之点滴的一种最为真诚的表达与感怀。

两次走进大嶂村,皆因余先生邀请,我深感荣幸。在大嶂村,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瓯越大地山水之美,欣赏到了浙南乡村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韵味……

2023年11月6日于秋浦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