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4/18
分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23年,农历癸卯,身为60后的我正好是本命年,也就是俗话说的“耳顺”之年。当年来温州时刚过“而立”,悄然经历了“不惑”,又匆匆经历了“知天命”,一晃就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半辈子。遥想1994年,孤身一人从故乡皖南山区一个名叫王家村的小山村,千里迢迢来到温州打工,感慨万千。那会儿,由于自身一没学历,二没适应工厂所需的专业技能,为了生存,只能做普工,依靠透支体力赚取在城市生活的一线希望。《打工第一夜》里流浪街头的一幕,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尽管曾经在老家务农时,也是文学青年一枚,但人生在世,牛奶和面包的意义远远大于精神上的追求。故而,当年为了能够在温州生存下来,勤杂工、搬运工、仓库员,等等,哪里愿意收留我,我都能坦然地接受,并且心甘情愿、勤奋而又踏实地工作着。

1995年,跳槽至一家皮革公司打工的我,工作环境有了较好地改善,我便重拾文学梦。于是,业余写作成为我在第二故乡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由于坚持不懈,终究成就了心中的梦想,实现了从民工到作家的角色转变。

年轻的时候在老家务农、代课、做篾匠,做梦也不敢想象这辈子与城市会有什么交集。当年从皖南偏远乡村来到改革开放的沿海城市温州打工,谋求生存,三十年光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心中有太多的感慨或感悟,所有的写书都是心灵的倾诉。

散文集《从皖南到温州》,于2013年5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接着出版过一部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2017年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以及长篇小说《皮王》(2018年8月,团结出版社)。因为热爱,散文写作、有感而发的随笔仍然时常见诸报端。一晃又是十年,累积起来,洋洋洒洒30余万字。写作的人对自己的作品,不论长短都是喜爱的。网络时代,阅读更加便捷,作为业余作者难免会担心日常零散书写的文字可能有所散失,于是2022年又编纂了《秋浦堂札记》一书,《一个人和一座城》为精选版本,内容和主题侧重于一个人从乡村到城市的命运蝶变。

书名取《一个人和一座城》,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显然是个体生命的成长,皆在某个特定的时空里与这座城市发生的不可分割的鱼水之深情。长期以来,断断续续的写作过程,其实也是人的精神世界不断调整和自我修复的过程。悠悠岁月,在城市生活久了,尽管物质生活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骨子里依然对故乡与往事不时地深情回眸,并且对在城市打拼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进行记录和梳理。写作于我是一种精神上的补给,提升自身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待生活的洞察与思考的能力。

时代迅猛发展,命运跌宕起伏,关于故乡,关于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值得书写的东西实在太多,这本集子权作人生一个季节的收获,希望在未来,在写作的路上走得更远,以赤子之心写出更多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不负时光岁月之恩赐,不负与时代同行之幸运。

“人的一生,假如按春夏秋冬来划分,如今人到中年的我,是不是可以纳入秋天了呢?我也说不准,因为人的命运——活着的奋斗目标,是无法按年龄来估算的。但我想,我的写作,或许犹如窗外那株树枝上刚刚露出来的嫩芽,正笑迎着一个春天的开始……”这是2008年小说散文集《人在旅途》自序里的一段文字。如果说当年的写作是“或许犹如窗外那株树枝上刚刚露出来的嫩芽,正笑迎着一个春天的开始……”,那么《一个人和一座城》的出版,便再一次证明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义。

2023年,是一家人在温州安居二十周年,2024年,是本人从皖南到温州打工三十周年,真诚希望《一个人和一座城》这本集子,能够作为一份薄礼献给生我养我的皖南故乡,献给给予我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第二故乡……

在此,特别感谢瓯海区文联和瓯海区作家协会,在计划出版“瓯海作家丛书”时,给予了每位作者一次平等参与的机会,使自己近10年来写作并发表的一些琐碎的文字,顺利得以结集而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分享,幸之乐之。


2024年3月19日于秋浦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