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锦波的头像

胡锦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6
分享

问双井,阅山谷(散文)

一村,一乡,一县,甚至一省,因为一个文化人,而让世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又不忘深入思考,问这是为什么?继而考历史的渊源,索人文的来龙去脉。这个文人就是黄庭坚,又号称山谷道人。

“双井”二字合写,是个地名,不是物名。是今江西省修水县杭口乡的一个村。当然是山谷道人黄庭坚的故里,祖居地。果然是“吾黄氏之双井也。”

初闻“双井”之称呼,总不免以为,那地方有两眼如双胞胎似的古井并存,或一井双眼突现。到得实地,才恍然得知,该地方的水井与江南各地乡间的水井并无太多差异,奇特的是这里的水是因修水河中央“有二垣泉源涌出,尘垢不能污,沙碛不能蔽,朗朗然如两玉环隐露于水中”。古时的黄氏族人中,一有心人见此天生的奇妙之状,便提议将自己生息居住的地方取名叫“双井”。想来,聪明的古人是借了“好事成双”玉环纯洁又高贵的自然征象,为自己的家乡安上一个:寓意合风顺水,物产人丁双双兴旺发达的地名。祈求家族丰饶富裕像河水一样源远流长;盼望人才辈出养德修行像玉环那样慧高品洁。果真用“双井”之名后,自宋开朝以来,就“叠产名贤,遍达于缙绅,错见于史书”。

后人来到双井,自然驻足四望,不禁寻觅探听,甚域上问苍天,下问厚土,相问村民,“双井”在何处?答:你就在双井。

若问中华数千年农耕文明,答案了然:奴隶社会井田制。长宽各一百步为一“田”,亦视为一壮男劳力耕种的土地,九块田划在一起,恰似一“井”字,这就有了“九夫一井”的说法。夫,农夫也。可见早在奴隶社会,这个修水河边、月亮弯之地就有人在这里耕田种地,繁衍生息,18个农夫,是壮劳力又是户主,耕耘十八块“田”字土地,可合并成二个“井”字,村子故名为“双井”村!

问“双井”,问时光,青史的答案让后人、让游人彻底释怀。原来这里既有井田,也有江河、甘泉井。

也难怪,明,黄文胜作《双井记》开头便问:“井以待人之汲也,所在皆是,何足异?异其为双井也。”

人,在人脑海里的最佳文明形像,应该是手握书卷那样一种淡定坦然面朝人生世界的神情姿态。在山谷道人而言,不管是站立、坐卧、行走、舟乘、车载都是手不释卷的。

因为黄庭坚出身于书香世家,只轻轻上数到其曾祖父黄中理的手里,就由他创办了“修水书院”。没有丰厚的学养人格,没有丰富的书集典藏,没有丰硕的财备资源是很难想象的。况黄氏家族世代勤劳智慧,教化不止,耕读不休,诗书礼义相传,文脉无间。

几辈数代人的接力庚续,传到庭坚这里,真是慧根发达,他从呱呱坠地之时刻起,就落在肥沃的诗书之床上,又有父母的吟谣濡染,再加上童年"高峰书院”的文化启蒙,“庭坚七岁能诗,十五岁游学淮南”。李常有舅父、加引路人的双重身份,对其“有一日千里之功”的称许,既实在又豪迈。

其实从他的袓父黄湜,父黄庶始,连第进士,又继庭坚,棒棒相接,进士连连,成勤学善读之风气,仅在宋一朝,黄姓就有48人进士及第,为这个赣西北一禺的秀美小山村,树立了一块熠熠生辉的无法标价的文化品牌——“华夏进士第一村”。

与范仲淹少年孤苦伶仃借住破庙“断齑画粥”苦读不同,黄庭坚幼时,称神童,是学霸,且栖居诗意之地,又加殷实富裕的家庭环境条件。富贵之乡不但没有使他沉溺,反而让他更加自觉执著奋发,岁以累月,月以加日,夜以继日,勤学乐读四十载,人到中年,便开创江西诗派,尊享祖师之誉;一生颂歌填词三千首;自幼至老书法盖世,被摩刻,存华厦;遭失宝,流日本。说他是宋朝的书圣,大师级诗人,高产的词家一点都不夸张。翻遍多个版本的《宋词一百首》《宋词三百首》虽见不到他的选词,当我发现《山谷词》时,才了然:近三千首优质词作品岂是一百首、三百首所能概括的?!

有幸,一日经过广州番禺奥林匹克花园,奥华幼儿园门口,忽闻园内传来稚嫩的书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不是山谷词里的词句吗?已被入选现代幼儿开蒙读本!

这个诗句出自山谷词《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全厥是: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延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里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这首词的上片下片开头两句均从唐代一个叫张志和写的《渔歌子》的诗里整句“拿来”,不巧,与鲁迅的“拿来主义”不谋而合。也见得山谷道人对唐人张志和这首诗致爱程度,真是前波接后浪,青出于蓝胜于蓝!

驻足真听,接下来孩子们还念念有词:“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这是山谷的心声乡音《满庭芳•修水浓青》!

在山谷身上,可以照见“先苦后甜”祟尚“苦磨难”的中华传统成才观,不是绝对的,只要初心永恒,富贵乡,肥沃土,殷实地,仕宦家,书香门更加培植成长造就栋梁之才。那真是郁郁葱葱挺拔高峻。

诗文留万世,墨香传千载!

十年前,偶得一本《双井茶诗集》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由此,我从听人话说黄庭坚,开始阅读黄山谷。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这首《双井茶送子瞻》应是诗集中的代表作之首,今以为,“双井茶”品牌系列茶叶,名扬海内外,至今造福一方,源于黄山谷,载于成于其数百首有品有味的双井茶诗词文化。

黄庭坚是将双井茶产品“广而告之”的第一形象代言人。也可以说,袓国的茶文化,源于双井村,始于黄山谷。

看到“鲁直”二字,不免让人联想到鲁迅。鲁迅,是现代大文豪,文化革新主将周树人的笔名。庭坚,字,鲁直,这是他人格秉性的写照。

他23岁,宋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初调余干县主簿,后调叶县尉、任泰和县令(元丰三年1080年),三年后移监德州德平镇,三年一跃进京,元丰八年1085年,召任京都秘书省校书郎、二年又进著作佐郎、秘书丞,任职史局,一年后(1089)再升迁,任神宗《实录》检讨官,在皇帝身边工作。后遭奸妄污告,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最终落宜山贬所。可见,他从政生涯之一跃二进一升迁那是由他的才华所造,随后一贬二贬后终落,是因他的忠耿清正,秉笔直书所至。

封建社会的官场妒贤忌能,那是常态,让忠贤埋头职责使命,却又防不胜防,皇帝也鬼迷心巧近小人远贤臣。

历史的进程总是这么曲曲折折,社会的发展总是那么明明暗暗。你看不但神宗《实录》在他手里成就,甚至连司马光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都由他亲自校定。假如没有黄鲁直,后人恐怕看不到这么经典的《资治通鉴》,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恐怕也不会将它视为打天下的资通,作为治国理政的借鉴。

巍巍群峰犹在,幽幽山谷仍存。自古以来,修水的自然生态环境好得“水净见移星”,今又复现“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的无限风光。

古往今来,科学的发展观念总是被造化天地刻画呈现着,给百姓生灵以温存滋润,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更显华光异彩!

我问天娇之双井,是为品读天才之山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