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21
分享

野猎河渔杂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靠山又靠水的地方,就通吃了。

我从八岁到十六岁,随父母亲居住在岷江林业总场黄家路分场,场部所在地叫南河。南河青山绿水,林地资源、水生资源都很丰富。林地资源主要包括中药材、山野菜、菌菇、山野果、林副产品、野生动物等;水生资源主要是冷水鱼,种类虽少,但数量繁多。改革开放以前,南河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生活依靠,大部分是“吃山”,小部分是“吃水”。靠山吃山,内容十分丰富;靠水吃水,则相对比较单一。这里重点说一下“野猎”和“河渔”两大类中的几种方法,因为有的已经失传,有的濒临失传,就当是民间的人文活动杂志吧。人类早期求取生存的方式,除了采食植物的果实、茎叶、根皮,还主要依赖于渔猎;渔猎文化,是中国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既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渔猎仍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现如今,渔猎已经由单纯捕获野生动物,变成大规模人工养殖了,这是时代的进步,是人类获取生存所需方式的革命性嬗变。

先说说靠山吃山的方式之一:野猎。

捕捉野生动物的许多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特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顺应自然,战胜自然,不断实践,而积累获得的经验成果,在劳动中逐渐形成和掌握的极为重要的本领,值得我们记住和珍惜。南河的野生动物种类很多,数量庞大,南河人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来源的增多,生活物资的丰富,如今,这些捕猎方法几乎失传,很少能够看到了。

逮马鸡。马鸡种群有褐马鸡、蓝马鸡和藏马鸡三种,由于中央尾羽的羽支大都披散下垂,犹如马尾,所以就叫马鸡。马鸡是群居动物,一群有几十只上百只,以山野果、草芽草籽为食,偶尔也吃高寒粮食作物和昆虫。因为马鸡特别喜欢吃沙棘果,过去,每当沙棘果成熟的时候,就有人到深山老林去逮马鸡。马鸡既可以作为观赏动物,卖给人饲养;也可以作为野味,卖给人食肉。当然,那时候人们都过着寡肠寡肚的日子,大多数都被捕捉者自己用于改善生活了。逮马鸡的方法和逮麻雀的方法有些相似,使用的是用食物引诱动物钻进“筛子”里,触发机关,将动物扣住的方法。只是逮马鸡的“筛子”是用胳膊粗的圆木做成的,比逮麻雀的要大几十倍,上面还栓了大石头,以免被扣在底下的马鸡,拱出来逃跑。这种捕捉方法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必须两个人合作,倘若一个人在里边别一丛丛的沙棘果,不小心触发了机关,被扣住了,没有另一个人救助的话,扣在底下的人就有可能被捂死,或者饿死。《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之后,马鸡被列入国家二类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如今,这种捕猎方法已经失传了。

逮野鸡。南河民间还有一种逮野鸡的特殊方法,这种逮野鸡的方法,使用的工具当地人叫“踏撞”。 踏撞制作工艺很简单,但工序比较复杂,用细竹棍曲一个直径将近一尺的圆圈,把布缝在竹圈上,在竹圈中间的布上,缝上一截半寸长的小竹筒;再在竹圈的下面固定一截能够弯曲弹性很好的竹棍,头端拴上三四寸长的细绳,细绳头上又拴上一寸长的细棍,细棍要比缝在竹圈中间布上的小竹筒细,以便能插进去。同时,竹棍还要拴一根绾成绳套的麻绳——这是捕捉野鸡的关键部件。这些都完成之后,踏撞就算制作成了。使用时,将竹棍弯成弓形,把头上的细棍插入小竹筒,拿到山地里,将竹圈与绳套浅埋,撒上玉米粒,野鸡来啄食,机关就发了,竹弓弹起,绳套收紧,或套住野鸡的脖子,或套住野鸡的腿脚,捕猎就成功了。使用这种方法捕捉野鸡,踏撞要多,最好几十个同时布放在同一块山地里,捕捉率会很高。如今,南河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捕猎方法。

逮野鸽。野鸽子和马鸡、野鸡一样,是群居动物,但它们不在树上栖息,而是在悬崖峭壁那些一个个很大的山洞里,栖息、垒窝、孵卵。白天别说逮,就是用枪打,也打不着那些野鸽子,狡猾得很,见了枪就飞。但再狡猾的动物,也斗不过好猎手,野鸽子还是可以逮住的。在风高月黑的深夜里,爬上悬崖峭壁,钻进洞里,将随身带来的麦草点燃,里面亮,外边黑,鸽子就不飞,任凭人去逮。这种方法很奏效,倘若运气好,遇到了大群的,一次可以逮几十只。在经济来源差、很少见到荤腥的年月里,逮到了野鸽子,除了自己解馋,更多的是装进笼子里,提到集市去,卖给那些吃公家饭的人,换些零花钱。如今,南河人已经不再捕捉野鸽子了。

逮鸟儿。在杨柳吐翠、桃杏花开的季节,各种各样的鸟儿都会兴奋地到林子里来闹春,春天是鸟儿们求偶交欢的好时光,也是逮红雀、麻鹂、画眉等鸟儿的好机会。逮红雀、麻鹂、画眉等鸟儿,使用的捕捉工具叫作“打笼”。 打笼也是鸟笼,分上下两层,下层里装着已经驯服的鸟儿,是用来作诱引的;上层有两扇盖子,用一根小竹棍撑起来,下面横担着一个小竹棍,红雀、麻鹂、画眉等鸟儿,看见自己的同类在笼子里悠闲地啄食、饮水,跳跃玩耍,就会放松警惕,被诱引,只要跳进张开盖子的笼子里,踩在横担着的那个小竹棍上,机关就发了,盖子会在瞬间自动扣闭,捕捉就成功了。逮住红雀、麻鹂、画眉等鸟儿之后,主人并不急于将它与已经驯服的鸟儿分开,而是让它继续留在鸟笼的上层,给它放入带壳的縻谷,装着清水的专用小壶,让它学习模仿关在下层的鸟儿,在笼子里悠闲地啄食、饮水,跳跃玩耍,直到完全被驯服,适应了被囚禁的生活,失去了飞翔的本能欲望,改变了自由的习性,这才将它挪到另一个鸟笼里,单独自处。如今,由于花鸟市场的繁荣兴盛,这种捕捉方法还在继续使用。

逮瞎瞎。瞎瞎,陇南方言读作“哈哈”,是一种田鼠,因视力极差,就像没有长眼睛一样,故而有此俗名。瞎瞎在洋芋地里打洞栖息,靠啃食洋芋为生。深秋季节,洋芋挖掉了,食物减少,瞎瞎就会在浅土层四处寻觅那些漏挖的洋芋,隆起的一条条长长的泥土,泄露着它们行走的路线。这时候,捕猎者就有了捕捉它们的机会。捕捉瞎瞎,使用的是特制的弓箭,把弓绑在木棍上,插在隆起的泥土里,拉开弓,将箭头对准隆起的泥土,用销子销住。瞎瞎路过,碰上了木棍,销子瞬间打开,弓发箭射,瞎瞎就在劫难逃了。一般一块洋芋地里,要布放几十付弓箭,形成密集的网络,以保证较大的收获率。瞎瞎的肉特别香,卤制,水煮,爆炒都可以,别说年景不好的时候,即使现在,也是美味佳肴,是不可多得的野味。实际上,距今四千多年前古老的民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所反映的内容就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与现代捕捉瞎瞎的工具、方法、情景极为相似。这说明,捕捉瞎瞎的方法已经非常古老了。如今,在一些偏僻山区,这种捕猎方法还在使用。

逮野猪。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把野猪排在首位,是说其凶猛。逮野猪有很大的风险,逮野猪的方法也很危险。逮野猪的方法是,在野猪经常出没的地方,最好是在狭窄的山间小路上,将路旁一根碗口般粗细的小树,砍光了枝丫,将它屈成一张很大的弓,用销子销住,在树头上拴上绳套,将套圈浅埋在路上,再用另一根细绳,链接绳圈与销子。野猪群路过时,那走在最前面的往往是猪王,最强壮,最肥实,有二三百斤重,碰动细绳,拉开销子,屈成弓形的小树会在瞬间弹起,绳套紧收,或勒住野猪的身体,或勒住野猪的前后腿,将其吊在小树上,使其无法逃跑,捕捉就成功了。倘若有人踩上那个机关,树干弹起来,也会把人倒吊起来。那是很危险的,弄不好就会伤人,甚至要人的命。不过,采山货的人都有经验,看见路边有屈成弓形的小树,会绕道而走,避免危险。这种捕猎方法,也可以用于捕捉豹子、狍子、麂鹿、獾猪等中大型野生动物。如今,这种捕猎方法已经被明令禁绝了。

再说说靠水吃水的主要方式:河渔。

南河的水生动物主要是冷水鱼,譬如细鳞鱼、狗鱼、大鲵、小鲵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俗称“绵鱼”的一种冷水鱼,当时,这种鱼随处可见,数不胜数。南河人根据长期观察,掌握了这种鱼的习性和活动规律,用谚语总结道:“二出三产四小游”、“七上八下九钻潭”。前一句是说,这种冷水鱼农历二月从深潭里开始游出来,阳春三月到水草丰茂的小溪产卵,到了初夏时节小鱼就孵出来在浅水里游走了;后一句是说,到了农历七月的大伏天,它们会在河水里逆向上行去躲凉,到了八月秋分天凉以后,又会顺着河流下行,到水温较高的下游来,九月深秋以后,就钻进深潭里去过冬了。南河人渔鱼的黄金时间,主要是中秋和初冬。

一是布放箭槽。箭槽用当地生长在深山老林里的一种野竹编扎而成,这种竹子不知道叫什么名字,长到由青变黄,成了陈年老竹,也只有手指头般粗细。箭槽前宽后尖,形似一个巨大的箭头,两边翻卷上来,形成凹槽,故而得名。秋季到来之后,在上游的鱼儿准备下行之前,布放在狭窄、湍急的河道,把前面的“箭尾”部分用大石头压在水底,将后面的“箭头”悬空,河水从箭槽竹子的缝隙间流走,而下行的鱼儿钻进去,到了“箭头”处就被卡住了,既无法前进又无法回游。每天早晚,提上水桶,分两次将卡住的鱼儿捞回,收获颇丰。如今,南河鱼类资源已经非常稀少,这种河渔方法自然消亡了。

二是下夜钩。农历九月,鱼儿钻进了深潭,种群聚集,数量庞大,食物稀缺,是下夜钩的大好时机。在雪季到来、河流冰封前,在潭水四周布放几十上百付夜钩,没有落空的。夜钩的线最好的是当时二胡、三弦上使用的丝弦,很牢又很耐水泡,一条线上拴三五个鱼钩不等,穿上蚯蚓,晚放早取,收获也很可观,是最简单实惠的河渔方法。如今,还有人在白龙江沿岸使用这种河渔方法。

三是赶捞。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捕捞鳅鱼的,鳅鱼不是泥鳅,是一种生活在小河小溪里不钻泥地的鱼,其形状、个头却与泥鳅极为相似,所以当地人都管这种鱼叫鳅鱼;也有叫狗鱼的,因为它的头特别像狗头。鳅鱼没有鱼漂,故而不大进行长距离的远游,而且游动速度也比有鳞鱼慢。用鱼钩去钓,也会钓好多,但不是最好的方法。每当夏季来临,南河的小孩子们就会背上背篼,拿上棍子,到小溪里去捞鳅鱼。到了小溪,淌进水里,将背篼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拦住小溪,派一个伙伴在上游二三十步开外,将棍子伸进水里左右不停地搅动,往下驱赶,快要接近背篼时,就猛地将背篼抬起来,背篼里就会有许多的鳅鱼激烈地蹦跳,然后再倒进盛着一半水的桶里。就这样,一直往上游一截一截地重复,直到装满水桶。和泥鳅一样,鳅鱼也是无鳞鱼,肉质细嫩,油炸、用青辣椒爆炒,或炖汤,口感特别好,特别香。那时候,鳅鱼的种群密密麻麻的,总也捕捞不完。如今大量修建水电站,一些不法分子使用电打、投放鱼藤精(一种农药),再加河流污染,洪水泛滥等,鳅鱼几乎绝迹了。所以,这种河渔方法也就自然消失了。

四是醋蹦。在阳春季节,选择河面宽、流水缓的河段,在河岸边一溜儿放上许多用纱布包裹的醋糟,到上游去产卵的鱼儿路过该河段时,嗅到了醋糟的特殊香味,就会蹦出水面觅食,有的蹦得力度大了,就跳到了岸边的沙滩上,被守在岸边的人逮个正着。这是“守株待兔”的河渔方法,在鱼儿产卵的季节才能够奏效,因为这时候的鱼儿从冬眠中醒来不久,又长途远游,急于奔赴上游产卵地,处于严重的饥饿状态,非常需要补充营养,增强体力,其他时间都不行,其收获率也不是很高,所以,这种河渔方法早已不再使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