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焕的头像

雷焕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26
分享

热的思考

热的思考

               文 / 雷焕

如今的夏天,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热死人了”。

进入七月下旬,高温天气席卷大江南北,热的话题随着微信互联网高速传播,热的段子层出不穷,不绝于耳,尽管人人热得汗流浃背,看完热的段子无不哈哈大笑。当新闻上报道各地出现热射病死亡病例,又让人谈热色变。

    夏天的热,是一种感觉,就像苦辣酸甜一样每个人都能品尝到。四季轮回,冷热交替,自然规律本无可厚非,可为什么人们在面对这一自然现象时长吁短叹,焦躁不安?究其原因,大部分人的欲望过于急切,生活条件好了,忍耐力却下降了。

    古代没有电扇,也没有冰箱、空调,莫非古人就度“夏”如年吗?其实不然,古人的夏天更亲近自然,更有情调,他们也能把夏天过得像诗一般。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家庭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要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待遇的。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上睡觉当然凉快极了。我的家乡陈炉古镇,千百年来烧制瓷器,其中的“凉枕”造型各异,深受大众喜爱,当地老人即使在冬天也要枕着凉枕入眠。“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做个好梦。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这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古人没有电冰箱冷镇食品、制造冰块,官府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一旦夏天到来有钱人家便买来冰块或者白雪,拿出来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算是冰激凌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现代人,恐怕早躲进了空调房里了。

    为什么现在的夏天越来越热?有人将持续的高温天气怪罪于“厄尔尼诺现象”,全球气候变暖任谁也改变不了,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追根溯源,热其实是人们自己酿成的苦果。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城市寻求梦想,城市被无限扩大,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建成了高楼大厦,从前的土路变成柏油马路,看起来蔚为壮观,到了夏天,钢筋水泥造就的城市遭遇烈日暴晒,白天疯狂吸热,晚上放热,使得空气温差缩小,不热才怪呢!车房具备,成了大部分人追求的梦想,大量的私家车涌上马路,即使遭遇堵车找不到停车位,开着车像蜗牛一样爬行也好像有面子,汽车尾气让三伏天的空气愈加滚烫,马路俨然一块铁板烧,不热才怪呢!三伏天,室外人人热得喘不过气,空调成了救命工具,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有损健康,空调吸进冷空气,排出含氟的热气破坏臭氧层,不热才怪呢!在城市里热得无处可藏,人人又想起了山清水秀的乡村,遂即逃离城市找梦中清凉的乡村,却发现原本近在咫尺的乡村早已不是曾经的样子,越来越像城市的模样,原生态清凉的乡村似乎遥不可及!气温居高不下,人人都在祈盼老天快快下雨,久旱逢甘露,一场暴雨过后,带来了清凉,也让光鲜亮丽的城市变成了汪洋,下水道不堪重负,物极必反,水道容不下雨水,它只好抢占人道,带来水灾。

    热的乱象,值得反思。物欲横流的当下,人的欲望让一切变得高速运转,原本并没有超出常年同期的气温,感觉起来似乎更热。

    心有清凉,何惧酷暑。夏天的热,不过两三个月,环境的改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文明出行,低碳环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适时让疯长的欲望回到合理的轨道,酷暑中亦有清凉,人生路上的风景会变得更美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