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黛的头像

林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01
分享

延安行

苏北有个盐城,陕北有个延安,说的是这两个地方都是革命老区,所以当我初冬时从盐城千里迢迢来到延安时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曾经在我少年时就在书本中熟知的延安终于展现在眼前,那一刻,我完全是顶礼膜拜的。到底是革命圣地,这座藏在山旮旯里的城市虽然面积不算大,鲜有摩天的大厦,但她蓄积了巨大的能量,培育了红色的基因,一代伟人就是从这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让全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下了火车,我就在延安街头找寻已成为中国革命图腾的宝塔山。过了几条街道,一座宝塔映入眼帘,啊,巍巍宝塔山!仰望七层宝塔,我心潮澎湃,顿生敬仰之情,情不自禁地行注目礼。只是山下的延河水不再滚滚流淌,似已枯歇,溪流一样在河床上蜿蜒,有男孩女孩在河床上快走,留下青春的影子。

站在延河的桥上,对面是刻有陈毅手书“万众瞩目清凉山”硕大红字的清凉山,山上有建于宋代的万佛寺,为陕北四大石窟之一。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设在清凉山上,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万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和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清凉山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之一,陈毅《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云:“众星何灿烂,北斗驻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另一首《咏“七大”开幕》云:“百年积弱叹华厦,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延安城委实小,像是镶嵌在凤凰山、宝塔山、清凉山之间的一颗明珠。其实三座山是典型的黄土高坡,也许是冬季了,远看山上黑魆魆的,有点凄清。一如陕北人的朴实厚道,延安城质朴无华,没有繁华都市的光怪陆离,但未被现代文明遗忘,街头的店铺、行人照样的时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说的是陕北的女人和男人很俊秀,延安靠米脂近,的确,走在延安街头的妹子相当俊俏,在缺水的黄土高原上一样的水灵。夜晚,小吃一条街摊位林立,人头攒动,多为经营牛羊肉制品和面食,弥漫着花椒味和肉香。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乐此不疲地舞动粗壮的腰身,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寒风吹不散这些人的精神意志,就像宝塔山上巍然耸立的宝塔,光耀千秋。对了,晚上8点钟开始,宝塔山上的灯光秀成为延安一景,宝塔光芒四射,延河对岸投来内容为中国革命史的大型幻灯片,宝塔山沸腾了,整个延安城敞亮着,无比灿烂,炫目辉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早晨,喝了两碗延安小米粥,吃了两只白面馍馍,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去,瞻仰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把我们带进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不容易啊,从1935年到1948年,这13年是艰苦卓绝的13年,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克服种种困难,运筹帷幄,汇聚精英,以坚不可摧的延安精神赢得民心,赢得天下。

在杨家岭,我伫立在一孔孔窑洞前,想象着当年伟人们的劬劳,毛主席亲手开垦的菜地上绿意盎然,周总理纺线线的小车静静地立于一隅,似在叙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涵义。七大会址前,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仿佛听到领袖们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指挥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枣园,依然是那几孔窑洞,解放全中国的雄韬伟略正是从此诞生。一排排窑洞,一座座土坯房,还有那枣树成林的园子,可以想象当年正值韶华的有识之士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来到枣园,树荫下留下了他们的忙碌的身影,他们为了民族的存亡,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只为解放全中国。

在张思德雕像前,我们洗耳聆听一个年仅29岁的八路军战士在陕北山中烧炭而死的动人事迹。炭窑崩塌,张思德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其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一个北风呼啸的下午,我们前去拜谒位于延安市区北边的“四•八”烈士陵园,该园是为纪念在19464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的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而建造的陵园,一座汉白玉纪念塔在墓园中间,塔尖上有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镰刀斧头图案,塔顶最高一层四面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台分三层。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然后依次为“四•八”遇难烈士和在延安时期牺牲的重要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如秦邦宪、关向应、叶挺、张浩、邓发、黄齐生、杨松、张思德、张寒晖等,这些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的名字从历史书中走到我的眼前。

出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就是名闻遐迩的南泥湾了,1941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当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我们来到南泥湾时,山脚下田里的稻子收割不久,露着金黄色的稻茬,看得出来,这里有别于黄土高原上的其他干旱有风沙的地方,平整的土地可长水稻、玉米等庄稼,牛羊成群,鱼虾满塘,的确是陕北的好江南。当地居民在路旁摆起小摊,出售红色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一派祥和。

不仅仅延安城让人流连忘返,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也是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梁家河村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969年1月,一群北京知青穿越黄土高原的千丘万壑,来到延安,来到延川。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带着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其中就有习近平。他们斗志昂扬,充满青春的激情,和乡亲们一起耕田种地,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吃“团子”,梁家河的山山洼洼留下了他们劳动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从那一刻起,16岁的习近平在那个叫梁家河村的地方开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队岁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陕北小村庄,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北京插队知青,今天走出了我们新一代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1970年,村里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知青院”。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艰苦的环境之下,当年习近平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实践生活让他完成了人生中的巨大历练,由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思想成熟的青年,奠定了其坚毅的品格。身上闪耀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跨越时空,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69年初到梁家河,1975年离开梁家河,这7年与梁家河结下深厚的情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是习近平真实的写照。习近平虽在千里之外,但还是多次协助乡亲通电,修桥,建校等。1993年,在百忙中第一次回梁家河探望乡亲。并且遵守和村民的约定,于2015年2月13日携夫人第二次回梁家河看望乡亲。40多年以来,习近平无论走在哪里,心中始终有个思念的地方和一群想念的人们。多次回信鼓励乡亲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习近平如是说。

走在梁家河的山间柏油路上,新农村新气象朴面而来。黄土坡下的知青窑洞前留个影,感受一下当年北京知青的满怀豪情和战天斗地的凌云壮志。新时代、新征程依然需要催人奋进的梁家河精神,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想起著名诗人贺敬之1956年3月9日写的《回延安》:“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此刻,我和前辈诗人有着同样的心情,虽然我没有经历过延安时期的苦和难,但这里的山山水水让我感动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红色故事启迪我们开创美好的未来。延安是个好地方,宝塔山,延河水……几回回教我怎能忘?

延安,我来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